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基于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从中动构式以及中动词两方面对中动构式中施事论元在句法层面的隐含以及保留寻求理据。本文认为,非施事论元,即谓语动词语法主语的内在属性对英语中动构式中,施事论元的句法隐含以及显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压制作用,同时,中动词也对施事论元的句法隐含和显现起到压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从中动构式以及中动词两方面对中动构式中施事论元在句法层面的隐含以及保留寻求理据。本文认为,非施事论元,即谓语动词语法主语的内在属性对英语中动构式中,施事论元的句法隐含以及显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压制作用,同时,中动词也对施事论元的句法隐含和显现起到压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英语中动构式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中动构式(EMC)作为一个独立的构式,是一个句法、语叉、功能的统一体。其构式叉为:主语具有通过谓语所表述的行为方式呈现出的某种属性或状态。EMC具有典型和非典型句法表现形式。典型EMC句法形式可描写为[S(V+ADV)],其中S为受事。V是主动语态形式的谓语动词。和其后的方式副词ADV语义关系紧密,构成结构整体。共同行使对主语述谓的功能。非典型EMC句法形式可描写为[S(V+NP)],其中S为工具或处所。V是主动形式的谓语动词,NP通常为施事角色。EMC的典型语义特征有:主语非施事性、非事件性、情态性。  相似文献   

4.
徐艳 《巢湖学院学报》2009,11(5):109-113
中动结构的主语为受事,但谓语动词为主动形式,施事在句中没有显现.本文在介绍英汉中动结构的基本形式的基础上,结合其语义特征,分析副词或形容词的语义指向.通过对比发现,汉语中动结构的副词或形容词的语义指向比英语复杂,而其语义指向的复杂性又会影响到词义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施事属于语义平面,它是语义结构中由动作动词作动核所联系着的表示动作行为主体的动元。施事具有下列特点:在语义上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存在于施动结构中;总是和动作动词相联系;一般是由名词性的词语充当;和主语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施事在形式上表现出以下特征:有动作动词出现;有特定的语序;有特定的介词标记;兼语句、连动句、复动句、存现句、供使句等句式通常有助于确定施事  相似文献   

6.
王楠 《文教资料》2010,(8):31-33
本文从生成语法的角度探讨汉语主语位置上的动词性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动词性结构可以直接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且一般不需要任何额外的形态标记,这已是公认的事实。但动词性主语的句法地位和生成过程却一直是个极具争议的问题。本文认为主语位置上的动词性结构是以动词为中心.动词的逻辑主语应该是PR0,其最大投射仍是VP。因其表达一个命题.句法结构是小句,所以可以将其进一步分析为IP。由于此结构具有很明显的[+N]性,在IP之上应该还有一个最大投射DP。这样才能较好地解释此结构中动词的动词性特征、名词性特征.以及整个结构的名词性。  相似文献   

7.
英语中动句包括典型的非事件性,表层主语可以是动词内论元经移位而到达主语位置反映主语类属特性的句子,但同时还存在另一种情形,即表层主语并不是动词的内论元,而是充当表示工具或地点类的短语,我们称为工具中动句和处所中动句.学界对于英语中动句的特征的看法也不太一致,但多数研究者还是有共识的.在汉语中也能找到相应的句子结构进行对译.  相似文献   

8.
刘硕 《海外英语》2022,(13):20-22
中动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式,即在形式上是主动,传达的意义却是被动的。近年来,语法界有许多学者关注中动句的研究。典型的中动结构特点是施事隐含,而且句中必须带有修饰性内容。非典型的中动结构则存在多种变体形式,在翻译时也有各自的特点。全文主要结合《中国日报》双语新闻中的文本来分析典型和非典型中动句的翻译策略。结果表明,典型的英汉语中动句的翻译可以对应地译为“主语+动词-起来+修饰语”,而非典型的句子的翻译不一定翻译成该结构,要随具体例句而变化。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中“V+N(受)的”结构表示转指的语义出现了施事和工具的歧义,这是因为施事和工具都是动词的论元成分,并且受事充当宾语的能力比施事和工具都要强。所以,当受事进入宾语位置时,施事和工具就都能够进入该结构中主语这个句法空位而被提取,从而被转指。本文从动词的配价成分和动词本身的意义两个方面着手,解释了“V+N(受)的”转指语义的倾向问题。  相似文献   

10.
非宾格动词的唯一论元出现在主语位置是一条语言共性,但在汉语中却表现出独特的个性特征,即:唯一论元可以做宾语,且主语为其领有者,句式表达意外义。这是由于汉语的非宾格动词其实就是动补结构中表状态变化的补语成分,因而汉语的非宾格句具有上述三个特性。借鉴及物性理论并立足于构式视角探讨这一句式的生成机制,认为汉语的非宾格句是一种事态句,是通过逆及物化操作而产生的句法后果。其句式义可概括为:某物(宾语)自发性的变化对其领有者(主语)产生出乎意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