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寅恪从来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寅恪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罗家伦问作何解,他解释说:“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  相似文献   

2.
在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中,阿根廷有3架作战飞机毁因不明。据一名阿机飞行员称,他在驾机攻击英"亚尔古水手"号护卫舰时,曾突然遇到一股强烈的闪光,迫使他放弃了攻击计划。这道强烈闪光从何处产生?与3架阿机的损失是  相似文献   

3.
陆键东先生在《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中倾注的大量情感,贯穿于《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的始终。如此巧妙地运用这种技巧,可能与作者的编剧工作经历不无关系。全书史料之翔实同样不逊于其他同类作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是《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死光A激光武器震惊全球,能够轻而易举地将美国的隐形战斗机击落……"酷爱军事的暴暴蓝在网站上读到了这样一则报道,惊叹不已——这是真的吗?那什么是激光和激光武器呢?带着这个疑问,暴暴蓝找来其他两位小编,大家一起研究了起来!激光是如何产生的?说起激光的诞生,它跟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关。爱因斯坦在1917年提出一个神秘的理论——可以用特定的方法激发光源,使其发射比正常状态更多的光。  相似文献   

5.
6.
儿子从一家小店里买回一副游戏棋。我一看这游戏棋的名称就吓了一大跳:“整人专家”!也许是制造商认为这还不够明了,不够刺激,又在包装盒上的棋名下写着:“整人过程绝不手软,整人之后绝不后悔。”我翻了一下《辞源》、《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都没有找到“整人”这个词条。但这个词的大致意思,恐怕成年人都知晓,只是  相似文献   

7.
陈寅恪一生钟爱中古史研究,他在史学方面的代表作也都集中在魏晋隋唐时期。但他晚年却用了大部分精力撰写《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两部专著,研究重心放在明清之际两个女子身上。他晚年“著书唯剩颂红妆”的原因主要在于:阐发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移情忘现实之痛苦;抒发兴亡之感;自验学术深浅。  相似文献   

8.
陈寅恪讲课     
燕子 《学习之友》2006,(4):18-18
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即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这四位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们对清华校风学风的形成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世诸大家中,陈寅恪常被视为现代学术的一种典范,尤其是其所标举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更常被视作我国现代学术发端的一种标志.然则陈氏之"独立思想",其实并非西方意义上的纯粹的"学术本位",而是具有现实关怀和主体价值的"为道之学".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20年代,作为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并称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的陈寅恪,曾在课堂上夸下海口,说他讲课有“四不讲”。即:“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相似文献   

11.
陈寅恪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信念,以其学贯中西的学识和"放眼看世界"的文化视野,提出在文化交流中坚持"文化本位论",并对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深刻的阐述。他的学术品格和人格魅力对当代文化和中国知识分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寅恪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信念,以其学贯中西的学识和"放眼看世界"的文化视野.提出在文化交流中坚持"文化本位论",并对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深刻的阐述.他的学术品格和人格魅力对当代文化和中国知识分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寅恪,国学大师、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20世纪中国顶尖学之一,被学界誉为“教授的教授”。他曾留学日、德、法、瑞、美等国,通晓十几门外语.其述被同行奉为上上之作、必读之书。就连大名鼎鼎的梁启超也对陈钦佩有加,自谦地表示,自己等身的述,尚不及陈寅恪寥寥几百字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徐静 《学习之友》2010,(2):46-48
2009年11月12日,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的故居在广州中山大学修复开放。  相似文献   

15.
黄裳 《语文新圃》2008,(4):40-41
近日理书,翻出商务印书馆印的<庄子补正>十卷五册,铅印线装,棉连纸印.大字疏朗,便于阅读.书印成于民国36年6月.时抗战方兴,印数无多,流传更罕.可算得是近时善本.说"近时",其实也是近六十年前的出版物了.……  相似文献   

16.
陈寅恪的史学与唯物史观的关系可梳理为两个层面:在单纯的方法论层面,陈寅恪受到近代社会学方法的潜在影响,重视社会群体本位和经济因素,与唯物史观有一定的趋同之处;但在学术与政治交涉的层面,他强调学术独立,拒绝政治对学术的干扰,跟意识形态化的唯物史观又是截然对立的。  相似文献   

17.
陈寅恪是著名的国学大师,被称为"大师的大师"、"教授的教授",几乎同时代的文人和学人都对这位大师极其尊崇。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连清华的教授们也常来听课。陈寅恪在日本留学时,与鲁迅是同学,二人曾有交往。但从陈留下的诗文中,几乎看不到他与鲁迅的交往经历,倒是鲁迅的日记中对此却有记载。陈说,因为鲁迅的名气越来越大,最后以"民族魂"的大旗覆棺盖椁,继而成为"先知先觉"和"全知全觉"的圣人,他怕言及此事,会被国人误认为自己是鲁迅所说的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随着大量西夏文献陆续现世,现代西夏学在多国兴起。中国学人以罗振玉父子为代表率先参与其中。陈寅恪先生留学期间曾研习比较语言学和包括西夏文在内的多种东方古语文,归国任教后为朱希祖等人提供西夏学国际研究动态。1929年,国立北平图书馆以巨款抢救大批西夏文献,陈氏参与审查藏品,进行初步研究,并发表两篇论文。虽然此后他未继续有关研究,但其视野与方法有开风气、示正轨的意义。此外,陈氏还培养学生王静如投身新兴的西夏学研究,同国际学界对话。王氏荣获世界汉学至高荣誉,并为国内现代西夏学奠定基础。陈寅恪对西夏学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其学术史的贡献与意涵尚未获得充分的梳理及阐发。  相似文献   

19.
陈寅恪(1890-1969),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享有"盖世奇才""教授中的教授""太老师"等赞誉,是不折不扣的一代大师。没有文凭的清华导师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的教师职称中有一个特殊的称号:导师。它的含义大概有下列几条:第一,他们的主要职责不是"教",而是"导";第二,他们的教学对象  相似文献   

20.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的唐诗研究著述以《元白诗笺证稿》为代表。他在研究唐诗时所运用的诗史互证法、比较研究法、历史文化法及考核阐义法 ,不仅使他取得了许多卓异的成果 ,并且对现代学术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