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搜集《儒林外史》中的“把”字,对它的含义和用法进行归纳分析,认为它主要有表示概数、充作介词、兼语式等几种用法。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所”字共出现51次,其用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作名词;一类是与动词等成分结合,形成“所+V”结构。它已涉及到古代汉语中“所”字的各个主要用法。考察《诗经》“所”字的用法可知:1、《诗经》语言丰富生动,其语法体系亦较为完善;2、《诗经》的创作时代,古汉语语法已走出了原始时期,正在由简单、概括阶段向分工更精细、结构更严密、更成熟的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考察了《镜花缘》中的两个重要语气副词:毕竟、再。通过与现代汉语相对比,发现这些词语在明清之际,特别是清中叶的一些特殊用法,这些用法有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有些转由其他词语担当。在考察过程中,本引用了其他作品中的一些例证,希望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反映出这些词语在近代汉语中的用法。  相似文献   

4.
《死魂灵》与《儒林外史》同是讽刺艺术的典范之作,“含泪的笑”是这两部作品共同的讽刺风格。但是由于作家的个性、气质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他们运用的讽刺手法又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5.
以王力,许嘉潞,郭锡良、李玲璞,郭锡良、唐作藩等五人编共四家《古代汉语》为纲,运用比较辨析的方法,在杨柏峻整理基础上,进行了“其”字用法系列辨析。其中有词义理解上的差异,作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特指代词、语气副词等词性的辨析,也有凝固结构的用法等。  相似文献   

6.
陈健 《现代语文》2007,(5):63-65
1.引言"一律""一概"和"都"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三个副词。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对这三个副词的用法作了详细的说明,一些其他的虚词著作也基本因循了《现代汉语八百词》的说法。我们就以《现代汉语八百词》为主要依据简要地介绍一下它们作为范围副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7.
《小尔雅》较早地说明了“诸”作为句末语气助词的用法,结合胡承珙的《小尔雅义证》可以很好地理解这种用法。  相似文献   

8.
《绿野仙踪》中“与”字分属动、连、介三大词类,用法多样。与《水浒全传》、《红楼梦》相比较,其用法更接近《水浒全传》,说明语言发展中新质要素对旧质要素的战胜和代替是长期的、缓慢的。  相似文献   

9.
近日,读《现代语文》(2005年第1期)林建楠先生《“鄙远”之“鄙”用法浅探》一文,颇有感触,也想就“鄙”字在“越国以鄙远”一句中的用法,与林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0.
《儒林外史》是一部通俗小说 ,采用的语言几乎全是白话。小说中运用的白话在词汇、语法、语义等各方面与现代汉语非常接近。本文将着重论述《儒林外史》中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以及敬称、谦称的用法  相似文献   

11.
简述《水浒传》中"将"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是一个用法比较复杂的词,其语法功能可分属不同类别。本文将以近代汉语用例的典型代表-《水浒传》为依据,考察“将”在那个时代的所有用法:作名词、副词、介词、动词、助词等使用,为“将”在近代汉语中的断代描写提供依据。并且还发现了“将”的发展、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条汉语实词虚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周金雷 《文教资料》2020,(6):1-2,114
本文考察《儒林外史》中以体助词"着(zhe)"结句的情况,以时间参照为理论基础,指出"着"的结句用法是原有结构"主+动谓+着"语法化后的结果,同时受小说叙事方式的影响而产生的用法.其一开始主要存在于口语性较强的文本中,后逐渐发展到叙述性的书面语中.  相似文献   

13.
在汉语中 ,“将”是一个用法比较复杂的词 ,其语法功能可分属不同类别。在清人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 ,“将”的用法有 :做名词语素、动词、介词、副词、助词。  相似文献   

14.
在汉语中,"将"是一个用法比较复杂的词,其语法功能可分属不同类别.在清人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将"的用法有:做名词语素、动词、介词、副词、助词.  相似文献   

15.
《儒林外史》是一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古典讽刺小说,备受鲁迅先生的推崇。在《儒林外史》中,有一个作为"功能"单位的"灯笼",在文章中多次出现,那么"灯笼"在文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本文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16.
《读书杂志》释“强自取柱”之“柱”为“读为祝”。“柱”已有“折”义,不必讲通假。方言用法也可为旁证。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介词的“和”“同”表示“共同、协同”、“对象”等,是一类。“替”表示“动机·目的”,是另一类。这两类介词互相排斥,不能互换使用。然而,近代汉语里并不如此。本文把近代汉语这两类介词的特殊用法归纳为五小类,逐一考察它们在五部明清时代的白话小说里的分布情况。有些介词,《儒林外史》中有较多的互换使用现象,其他作品则稀少。但值得注意的是《金瓶梅词话》第53回至57回的介词与《儒林外史》一样,有较多的特殊用法。还有与《水浒传》重复部分中,《金瓶梅词话》对此种特殊用法大都作了修改。本文提出一个看法:《金瓶梅词话》原作者并不深谙这种介词用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为了拓开《儒林外史》结构解释的平台,把着重点放在作者的现实批判精神上,进而解释了作品结构的意义。通过这种解释,本文表现出《儒林外史》结构的“脱中心”意义和其近代性意味,而且表明了《儒林外史》的独特结构是非常合乎于反映作者的现实认识,而且是成功地体现作者思想的创造性结果。  相似文献   

19.
《儒林外史》和《围城》分别构成了古代和现代长篇讽刺小说的高峰。钱钟书作为吞吐百家的学者,在创作《围城》前,对《儒林外史》当然是熟烂于心的,但他写《围城》时,并没有把《儒林外史》作为自己的艺术参照,二者基本上是属于平行关系,其相同仅仅在于都写文人,都用讽刺笔法而已。而其不同则是多方面的:从描写范围到思想内蕴,从主旨到侧重点,从笔法到风格,再到讽刺效果。《儒林外史》和《围城》都存在不足,这是以往肯定与赞扬性的研究所遮蔽了的问题,应该把它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20.
《儒林外史》中的“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既是丑者,又带有反叛传统(和谐统一)的叛逆色彩,以及近代精神。它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儒林外史》中的“丑”体现了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即打破了古典典型形态,将真实作为首要原则。《儒林外史》中的“丑”,在实现自己的过程中,并不是对美的排斥,而是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中美丑共存。有了“丑”,审美活动才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意味着新的美学评价的觉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