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会经常从报纸或电视上看到以一场特殊的婚礼为题的报道,这些报道几乎都是讲述喜结良缘的新人历经艰难坎坷而忠贞不渝的感人故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消息《一场特殊的婚礼》却没有以爱情为主题报道婚礼,也没有唱响道德的赞歌,然而这篇简短的消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并因此而获得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那么,这篇消息报道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婚礼?这个特殊婚礼的报道蕴含着什么新闻价值?又何以会获得一等奖的殊荣?  相似文献   

2.
第20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跨越1000万辆:新的台阶新的起点》是篇数字新闻——不仅用1000万使新闻事实分外耀眼,而且用一串数字烘托1000万,凸显1000万这一数字所蕴含的重大意义、所承载的新闻价值。这篇消息以跨越1000万辆为题吸引受众注意,又以新的台阶和新的起点为之释义。导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观点认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陈力丹教授说,还有一种情况,事实可能发生在很久的过去,却是刚刚被人们发现,即“最新发现”,也有新闻价值,值得报道。事实上。很多“最新发现”已成为媒体报道的上好题材,有的还因其独特的新闻维度引起极大反响。第22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91年前的今天,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组织在重庆诞生》(以下简称《在重庆诞生》),就是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4.
"文无定法".往往一些"变格"的作品更能引起读者青睐.获得2011年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的《八卦话题"打败"抗日老兵》一文(下称"《八》文"),抛开了"仪式新闻"中规中矩的模式,转而撷取电视剧《滇西1944》首播式上的一则"花絮",在价值观的对比中折射出新闻娱乐化的"文化奇观",反映出当前新闻报道中一个值得深思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社会新闻的起源与发展社会新闻是新闻的“鼻祖”,自人类有原始的新闻活动以后,便有了原始的社会新闻.据考证,我国最早见诸文字的社会新闻,是唐代尉迟枢所撰写的《南楚新闻》①,之后,宋代的小报上已有社会新闻.到了近代,报纸上的社会新闻逐渐多起来.较早刊登社会新闻的是1815年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该刊刊登过《忤逆子改悔孝顺》、《不忠受刑》、《官司受贿之报》等.在近代商业报纸上,社会新闻往往占据报纸50%的篇幅,其中灾祸新闻自然是重要组成部分.1872年在沪创刊的民营报纸《申报》,就很重视社会新闻的采访与刊登.  相似文献   

6.
刘保全 《新闻三昧》2000,(11):46-47
“以小见大”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这里说的“小”,主要是指所写的事情小.比较平凡,通常不起眼,引不起大家的注意;这里说的“大”,主要是指主题重大,有强烈的针对性、普遍性和指导意义。“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之所以常用于新闻写作,主要原因在于:其一,“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是由新闻写作的基本特性所决定的。新闻写作的基本特性是报道现实生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常会出现一些众人瞩目的大人物、大事件,但更多的则是一些普通人、平凡事。那些具有显著性的大事固然需要报道,但更多的有新闻价值的小事同样需要报道,甚至应当倾注  相似文献   

7.
论文买卖是危及中国学术诚信和学术创新的毒瘤,要除掉这个毒瘤,首先要揭示病症所在及其危害程度,引起高度关注,使之成为全社会的众矢之的。对于国内买卖论文这一公开的秘密,此前已有媒体报道披露,但是社会反响不大。而《武大专家:我国买卖  相似文献   

8.
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社会新闻的正确价值取向至少应包括下述几个方面.一是坚持社会新闻的人文关怀精神现代"人文关怀"脱胎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而提出的人文主义.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入的价值,主张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它是新闻实践活动中一种必然的追求.充满人文关怀的新闻也是实践活动中一种必然的追求,充满人文关怀的新闻也是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党中央近年来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为媒体彰显人文关怀精神指明了道路.因为,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但落脚点应该是"人",是新闻事件中人的作用、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以及事件对人的影响等一切关于"人"的因素,而且新闻最终也是给"人"看的,所以,新闻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新闻的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9.
王青 《新闻传播》2005,(8):25-26
在各类评奖中,稿件题材的重大性、涉及领域的宽泛性、内容涵盖的全面性几乎成为硬性标准,冠以“全国的”、“全省的”、“第一的”、“首个的”往往占有明显优势。然而,有一则题材并不算重大(写的是”吃吃喝喝”的事情)、涉及范围并不算宽广(仅一个乡镇肉)、内容并不具有全面性(只是某个方面的情况)的消息——《能仁乡村村三年“零招待”》却获得2004年度安徽省新闻奖一等奖。回想这篇稿件采写、编发过程,颇有几分感概。  相似文献   

10.
陈岩 《中国记者》2012,(3):96-97
新闻源于生活,建构着国家和社会的图景。获得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作品《一本字典,托起山里娃希望》(以下简称《字典》)更是通过细致精到的选题视角、扎实详尽的采写过程以及立意高远的价值诉求,紧扣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社会话题,在共时和历时的双向维度中展示了新闻、教育、文化在社会建构与发展层面上的交叉与集合。无论是新闻源的真实可靠,还  相似文献   

11.
新闻单位记者之间一辈子探讨不辍的是:稿子到底该咋写?其探讨的主要内容是为出新闻精品如何选取最佳新闻角度。所谓角度即是看事情的立场和出发点。我们知道,对同一事物而言,如果站在不同的位置去观察它,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得出不同的结论,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  相似文献   

12.
我国出版事业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今天我们研究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史,可以继承历史上的宝贵遗产,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学提供丰富的养料。写得好的出版史研究著作,可以“总结过去,指导当前,教育后人”,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习近平总书记为新闻工作者提高本领能力指明了努力方向。作为第28届中国新闻奖海外传播奖二等奖《china从这里出发》的主创,作者通过对该作品的采编过程、主题提炼等方面的分析,阐述了如何运用"四力"挖掘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党报如何挖掘头题新闻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新闻业务,更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归纳。本文结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提出从细微处发现新闻线索,选准报道主题,并通过超前策划、深入采访、精心编发,将之"呈现"为党报头版头题,为新时期党报如何挖掘头题新闻总结了思路、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浙江日报》2001年12月8日头版上的《义乌外来务工人员首次当选人大代表》一稿,荣获消息二等奖。这篇消息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指导意义。从采写技巧上来看,它有以下三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17.
陈全 《军事记者》2012,(2):54-55
《“分”出来的“合力”》是中国纪检监察报社2010年度“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纵深行”大型采访报道活动中的一篇优秀作品。这篇通讯对重庆市南川区探索推行党政“一把手”五项工作不直接分管。将财务、人事、工程项目、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等要害权力进行分解,并配套实行“一把手”末位表态、实名推荐干部等制度进行了全面深入报道,主题鲜明、构思严谨、事例翔实、标题醒目、语言清新,荣获第21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相似文献   

18.
刊登在2002年5月29日《人民日报》上的通讯《决策为何连连失误》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是一篇涉及一个地市级党委和政府决策行为的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报道。从写作上来说,这篇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记者长期从事农村报道,对政策尤为熟悉和敏感,正是凭借这点笨功夫,才有幸拿到一个记者同仁们梦寐以求的中国新闻奖。回味获奖作品的采访体会,从发现新闻线索到完成报道,整整历时一年,记者感觉这次采访报道更像是一次漫长的"农耕",取得超乎想像的收获。  相似文献   

20.
15年前,一群工作还没着落的毕业生,面对自身发展的不确定性,他们选择了担当,15年持续不断地承担着资助病逝同学父母的责任;李维贺,15年前,两个儿子先后去世,但他始终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心存感激,执著还债;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是两代中国人之间的真挚关爱,彰显的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