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一节教学生写数字的课上,当教师写完“5”这个数字让学生评价时,学生大声地说:“不好!”教师没有表现出丝毫不快,随即请学生指出哪里不好。学生天真而又直率地提出了各种意见。有的说:“老师将横笔写长了。”有的说:“老师写下面的竖弯时,转弯的地方不圆。”任课老师虚心地接受了学生的意见认真重写了一次。  相似文献   

2.
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指出,道德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这也就是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人与人不一样,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3.
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指出,道德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这也就是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人与人不一样,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生命价值,反对人身依附,倡导人格平等和相互尊重.……  相似文献   

4.
小杰今年7岁了,妈妈对他凌乱不堪的房间颇有力不从心之感。因为,无论怎么给他收拾,过不了多长时间,都会被小杰弄得一团糟。一天,妈妈告诉小杰,倘若这个学期结束后他能够每天自己整理房间,暑假时便带他到国外旅行。可是一个学期下来,小杰的房间依然凌乱不堪,东西横七竖八地堆叠着。思来想去,妈妈发觉,把去国外旅行当作激励小杰收拾房间的"增强物",吸引力不够大。于是,妈妈转换思路,把"增强物"换做了小杰心心念念想购买的"奥特  相似文献   

5.
"双减"之后,我女儿的家庭作业明显变少了."双减"立竿见影,以前她每天晚上写到十点,现在八点就写完了.双休日也闲下来了,很多学科培优都停了,小区路上,到处都是三五成群打听一对一"名师"的家长. 从本质上,我是支持"双减"的.只有大家都"坐在椅子上",教育内卷、学历内卷的问题才能慢慢解决,孩子不至于成年以后再也不想看书,...  相似文献   

6.
同学们,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年考过的关于"我"的命题: 第一类:我是谁.这类命题立足于"现在",基本属于静态的自我认识.比如"坦诚派"的安徽卷"说说我自己"、福建龙岩卷"我是一个幸运的人"、新疆乌鲁木齐卷"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和四川巴中卷"我正十六岁(十五岁、十四岁……)","占有派"的北京卷"这里有属于我的世界"和黑龙江哈尔滨卷"有一种色彩属于我","抒情派"的天津卷"我心灵的甘露"和浙江绍兴卷"我也是一束阳光".  相似文献   

7.
8.
今天中午,邻居携小儿来向我求教.这位母亲一边把一张作业纸递给我,一边絮絮地说开来:"老早叫他背,他偏不肯,磨蹭到现在才会背四首,而且还背了这首忘那首.让我给他解释诗的意思,我解释不来,只好上您这儿求教来了……"  相似文献   

9.
教学完《五彩池》(人教版第七册),我让学生为“五彩池”写份广告词,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我的话音刚落,一位学生就模仿“脑白金”广告笑着念道:“今年国庆不出游,要游就游五彩池”。我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创意,请同学们就怎么写好这份广告词,发表意见。学生纷纷发言:“广告词里应写明五彩池在什么地方?五彩池有什么美景?”“广告词里应该说明,如果碰上阴雨天,千万不要到五彩池,否则会白跑一趟。”我明知故问:“为什么阴雨天不要去呢?”“阴雨天,没有阳光,池里的石笋就不能折射出各种不同的色彩,五彩池也就没有瑰丽多彩…  相似文献   

10.
11.
孩子的天性好动.他们喜欢东摸摸,西瞧瞧,什么事都想试一试.但由于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和能力,好动常使他们处于危险之中.如独自上街乱跑容易走失或被车辆撞伤,爬电线杆易被电击,玩火易被烧伤等.父母可让孩子初步学会一些自我保护本领,这样便可避免意外伤害.  相似文献   

12.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先给孩子预设一个"教育目标",这当然是教育的需要,是必要的.但这些目标是否符合孩子现有的认知习惯和接受水平呢,我们是否教会孩子"跳起来摘桃子"了?这就是教育规律所要求的.  相似文献   

13.
小磊是个天天迟到的孩子.6年级的学生了,有时候第一节课已经上完了,他才背着书包、不紧不慢地走进校园. 那是开学后不久的一天早上.第一节课快下课了,我听到门外传来一声轻柔的"报告"声,教室里顿时"哄"地大笑.我转身一看,只见一个男孩背着书包,怯怯地站在教室门口.我下意识地看了看手表--离下课只有两分钟.我朝他走去,轻声问:"你叫什么名字?"他低着头不吭声,这时,从班级里传来一个响亮的声音:"老师,他叫小磊,从1年级到5年级天天迟到."这时,同学们又"哄"地一声笑开了,声音显得特别刺耳,我听出那分明是嘲笑.我连忙用眼神制止住大家.我没有大声训斥他,而是摸着他的头,轻声问道:"你今天迟到了38分钟,明天能早点到校吗?"  相似文献   

14.
著名教育家第多斯惠说“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如何唤醒、激励和鼓舞孩子呢?口头表扬是我们教师经常用的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但随意性太大,容易显得空洞,也经常会有失效的时候;相对于口头表扬,孩子更喜欢物质的奖励,但经常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一是受经费的影响,二是长期这样,孩子会养成只贪求物质占有,忽视精神提升的习惯,这也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爱是教育的总根",用爱去温暖孩子,用情去打动孩子,我们的教育才能直达孩子的心田,引导他们快乐成长.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明白了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7.
许多家长都被“如何育子”这个问题困扰着。过于苛刻、管教太严有可能使孩子变得死气沉沉、缺乏活力,也可能使两代之间产生代沟;过于放纵、宠爱娇惯更有可能让孩子变得娇气、任性、脆弱、自私。怎样把握好一个“度”就成了关键所在。我的一个同事在这方面颇有心得,他总结了一套方法——孩子可“娇”不可“惯”。在他看来“,娇惯”一词有两层含义“:娇”是宠爱、疼爱、关爱“,惯”是放纵、放任“、放一马”。现在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要说不宠爱孩子那是瞎话,没有一个家长不疼爱关心甚至护着唯一的“独苗”,除非他(她)的心不是肉长的。但这种…  相似文献   

18.
有些同学写文章时,往往咬着笔杆瞅天花板发愁,迟迟下不了笔,即便写了,作文内容也空洞,说假话、套话,感情不真实,这是什么原因呢?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同学们平时没有掌握写作的方法.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呢?下面谈几点,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19.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来的,它是指一种在无能为力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失助状态。塞里格曼在对大学生的实验中也发现,大学生在经历了某次无法控制的噪音情形后,在第二次经历有可能逃避的噪音时却比没经历过噪音的人更难学会逃离噪音。在现实生活中“,习得性无助”现象是相当普遍的。从生到死,人们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着种种艰难险阻,会遭遇到各种不同的失败与挫折,甚至不幸。如先天性疾病,上学时学习成绩下降,升学考试失败,失恋的打击,夫妻感情破裂,工作失误或下岗失业,不良人际关系,晚年孤独,体弱多病甚至身患不治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