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农科建设是新时期高等农林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培养卓越农林人才是新农科建设对高等农林院校提出的人才培养需求。为培养新农科建设所需的卓越农林人才,高等农林院校应开设一些能开阔大学生视野、启发思维、提升知识底蕴与内在修养、增强身心健康等通识课,如"茶叶营养与功能"。通过开设该通识课,让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茶及茶文化,领悟茶的营养与保健功能,科学地利用茶来促进身心健康,树立正确的营养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传统文化素养、求知欲与创新能力,培养满足新农科需求的卓越农林人才。  相似文献   

2.
当前,传统农林产业发生深刻变革,新农科建设成为高校培养卓越涉农人才、寻求“立地”模式的必然选择。为推进新农科高质量建设,必须扎根中国大地,以更新学科建设观念、优化学科建设队伍、完善学科管理机制为关键,激发新农科建设动力,保障新农科建设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3.
新农科建设是新时代对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是对农林学科建设的新思考,培养适应农业新发展要求的农林人才是新农科建设对高等院校农林专业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以陇东学院为例,通过开设“植物改变生活”通识课,让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通过植物在人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应用,认识我国农业的悠久历史及对全世界的影响,并结合各自不同专业与植物学之间的联系,认识到不同专业在农林生产、科研中的应用,打破传统农业知识的边界,力求实现农科与人类健康、资源集约利用、生态文明及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4.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新农科建设迫切需要高等农林教育更新教育理念,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这些新变化对农林高校教师能力素质提出了新要求。由于农林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速度和质量滞后于新农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在教师引进和培养环节能力考查不完备,师资队伍培养多方合作融合不足等原因,导致新农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短板。农林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爱农情怀教育,高质量建设教师发展中心,强化产学研融合创新,深化评价机制改革,大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立德树人成效,为教育强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5.
以新农科建设为背景,从课程内容、课程方法、课程考核三个角度探索了高等农林院校农药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法.从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辩证思维方式,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等几个主题切入,构建了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并重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应依托园林苗圃学课程特点,加快推进实践教学与苗木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优质农林人才。本研究以河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开设的园林苗圃学课程为例,分析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有针对性地从实践思政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新农科专业人才,并为新时期园林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要依托专业特色,加快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农林人才。本研究从传统茶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双创教育与茶学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及河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的实践经验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新时期茶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新农科建设的必要性、框架设计与实施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还是我国对农林业发展的新要求,都将使传统的农林产业领域发生深刻的变革,"新农科"建设成为农林院校调整优势学科布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寻求"立地"模式的必然选择。依据"新农科"建设核心要素,农林院校应形成与国家农林业发展战略布局相适应、与自身内涵发展相协调的专业布局优化动态调整新机制,建构面向需求的"新农科"的知识体系、组织架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需要农林卓越人才的培养,卓越人才培养符合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为农业学科的重要学科,其人才培养方式与其他学科既有共同点,又有独特的鲜明特点。本文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支撑体系、深化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得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卓越人才的培养应强化专业实践教学,构建完善"3+1+1"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创新型学习模式,培养创新性人才;同时需加强专业外语教学,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以期为高等农林院校制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农科是不同学科交叉互融的产物,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是新农科建设的核心之一,新农科建设对农林类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自主型、复合型、实践型、创新型农林人才是未来农林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趋势。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原理,以中国知网数据库在2018-2021年间收录的文献为基础,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了文献共现和共被引分析,研究了农林高校的研究热点、研究现状、基础知识以及演化进程的知识图谱。研究表明,近3年来相关文献激增,农林高校教育改革日趋完善,其研究呈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态势。  相似文献   

11.
为全面推进新农科背景下新型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工作,文章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的工作方向为依据,结合教育部提出的《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和《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具体要求,玉林师范学院园林专业针对目前我国农林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耕读教育课程体系不连贯,与“三农”实际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响应国家“耕读教育”的理念,聚焦“强化价值引领、加强教师传道、研学田园课堂及构建耕读教育新机制”四个维度,提出并践行了“耕读传道,筑梦田园”的教学模式,为园林专业的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赋予新时代农林工程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N大学在前期发展过程中,其工程人才培养面临着一系列发展困境:教育教学体系陈旧,与科技发展相脱节;教育理念滞后,与行业人才培养诉求不契合;思政教育薄弱,与立德树人任务不匹配.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培养工程创新人才,N大学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机制及模式改革,探索了农林院校工程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聚焦人才培养质量,重构交叉融合的林业工程类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立足农林行业需求,建立融通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育思维改革,塑造林业工程教育新理念.面向新农科建设,确立以"知农林、为农林、爱农林"为特色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N大学工程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为国内农林院校寻求工程人才培养的内生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加强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重构农林类工程学科及关涉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研-产-学"协同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强化课程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13.
以"新农科"和"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培育卓越农林人才,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培养一批产、学、研、用融通共促的创新型人才。该文以长江大学农学院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教学为例,提出了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的措施,着力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传统农林学科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必要支撑。  相似文献   

14.
对当前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结合新农科建设要求、社会对农林类人才的新需求以及当今大学生的特点,提出改革措施.制订符合社会、行业和个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时根据行业发展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整合优化校内外资源配置,强化过程管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全面提升农林院...  相似文献   

15.
新农科以构建高等农业教育新理念、新模式为目的,对高等农林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花卉学课程以新农科建设理念为导向进行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模式重设、学习评价重组的一系列改革建设的探索,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实现,帮助学生了解热爱园艺专业,提升专业学习兴趣进而改变学习方式,提升素养。  相似文献   

16.
实施新农科建设的落脚点在于人才培养,农业要发展,农民要致富,乡村要振兴,离不开知识、技术、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创业人才.文章通过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将农林院校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作为系统性工程,通过点、线、面、网的构建,促进农林院校、政府、学习者、教师等人类行动者和教学资源、社会环境等非人类行动者相互连接,形成“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行动者网络,并通过“转译”明确各类行动者按照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利益目标在网格中发挥作用,提出采用合适的运行策略,从培养理念、知识体系、服务体系、考评机制和氛围建设等维度为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的落地提供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17.
王强 《江苏高教》2008,(3):80-81
本文从高等农林教育生态化是培养"生态型人才"的重要前提、加强农民生态道德教育是高等农林教育为新农村建设培养"生态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等两个方面,论述了高等农林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生态型人才"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新农科建设要求涉农高校对传统农学专业进行优化升级,强化实践教育以加快新型农林人才的培养。作物生产实践课程对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植物田间技术”课程为例,依据新农科建设要求,对标“金课”的“两性一度”,对作物生产实践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和创新从低阶到高阶的多层次—递进式—全方位的教学内容重构方案进行了探讨,旨在响应新农科建设的号召,全面提高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具有“大国三农”情怀、综合实践能力强、创新素养高的新型农林人才。  相似文献   

19.
积极探索适合农业院校发展课程教学的新模式,已是当前"新农科"背景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高等农林院校园艺专业的一门必修核心课程,针对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教学模式改革上提出几点思考,旨在通过探究和交互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对园艺专业的热爱,有效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助力培养"新农科"背景下的卓越园艺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20.
高等农林院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是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因而其实质也包含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在研究其他类型院校的成功经验和充分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很有必要对现有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优化,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一个涵盖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的确立、先进教学理念和手段的采用等方面在内的、能体现农林院校特色和优势的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