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徐芳 《家庭教育》2008,(6):40-41
正常的体重是一个人营养状况良好的表现。体重过高或过低都不健康。人们常常会把胖孩子形象地称为“小胖墩”,而将过于消瘦的孩子叫做“豆芽菜”。体重超重或肥胖,会增加罹患许多慢性疾病的危险性;体重过低则会影响正常的发育,引起学习能力低下等问题。就目前来看,我国儿童营养状况存在两极分化的局面,肥胖和营养不良是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两大营养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生十六七》2011,(02Z):20-20
营养不良是由于热量或蛋白质不足而致的慢性营养缺乏症,多见于婴幼儿期。人们通常把消瘦、发育迟缓乃至贫血等营养缺乏性疾病,作为判断孩子营养不良的指标。其实,当父母发现孩子有情绪异常变化、行为反常、过度肥胖或消瘦、眼睛近视等早期表现时,就应该警惕孩子是否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3.
正大家肯定都会认为胖宝宝一定营养过剩。可是,专家告诉我们,胖宝宝可能是"饿"了,他可能看起来胖,但是实际营养素缺乏,是另外一种营养不良呢!对,你没有看错。营养不良不只是个头矮小(生长迟缓)、体重过轻(低体重),低于同龄宝宝的正常范围,或者虽然身高达标,但体重过轻(消瘦)都属于营养不良。还有一种容易被忽视的情况,就是肥胖也属于营养不良。专家  相似文献   

4.
通常将1~10岁的人称为儿童,儿童时期是机体的组织器官迅速发育时期,营养过剩、不足以及饮食搭配不合理对儿童的健康发育都不利。营养过剩,可能导致儿童期肥胖,也可致使到成年期肥胖,诱发心血管疾病;营养不足,则可导致儿童生长发育迟缓,肌肉不发达,瘦弱,易患病。 笔者根据《儿童营养不良的分度和诊断标准》(见附表1)和标准体重的计算公式:体重=年龄×2 7(或8)公斤,对唐山地区的幼儿园及小学作了三百余例的调查。发现,市区儿童营养不良达Ⅲ度(3岁以下)占4.7%,重度(3~10岁)占3.5%,而超过标准体重30%的占37.6%。  相似文献   

5.
《家教指南》2005,(11):32-32
人们通常把消瘦、发育迟缓以及贫血、缺钙等作为判断宝宝营养不良的指标。其实,宝宝营养状况滑坡,往往在疾病出现之前就已有种种信号出现了。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浙江省温州市乐清七里港农村3-6岁幼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与指数评价法进行分析,发现七里港镇的3-6岁的幼儿生长发育情况是:正常50%,消瘦22.7%,营养缺乏9%,超重13.6%,肥胖4.5%。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七里港镇的幼儿生长发育情况良好,但还有不足,家长应多关注幼儿的生长发育,注意营养均衡。  相似文献   

7.
夏夫山 《家教世界》2023,(32):45-46
<正>科技的发展,给家庭饮食带来很大的便捷。“方便食品”“快餐”“外卖”“速冻食品”“饮料”“小食品”等让孩子的饮食方式变得丰富多样。然而,过量饮食、挑食、不吃早餐、深夜加餐等不良习惯,再加上不爱运动,使部分孩子出现超重、肥胖、营养不良问题。《阜阳市国民营养计划(2019-2030年)》(以下简称计划)中提出,计划到2030年“城乡学生身高差别进一步缩小,学生肥胖率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计划同时要求相关职能部门要开展学生超重、肥胖干预。加强营养宣教,指导学生均衡膳食,  相似文献   

8.
田太锋 《中国教师》2014,(10):25-26
<正>超重、肥胖主要是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积聚过多而导致的。小学生超重、肥胖不仅会导致高血压、高血脂和心脑血管疾病等,而且会造成他们自卑、运动能力差等不良状况。针对超重、肥胖的小学生,凤江小学积极采取了体育干预防治策略。超重、肥胖的判定,主要依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见表1),其中,BMI(body mass index,体重指数)=kg/m2(体重  相似文献   

9.
超重和肥胖是指可损害健康的异常或过量脂肪累积。大量研究发现,超重和肥胖与遗传、营养、行为方式等因素有关。中国近年超重和肥胖流行的原因主要包括传统饮食的改变、体力活动强度的下降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消化不良是婴幼儿最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孩子拉出绿色粪便,并常常可伴有发烧、腹胀、呕吐,不吃奶及哭叫不安等现象。长期消化不良会造成孩子营养不良,甚至导致其生长发育迟缓。 孩子的生理方面有自己的特殊性,如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所需的营养物质相对要多,但胃肠功能却较薄弱,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功能也  相似文献   

11.
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喂养方法不当,客易引起营养不良。如母乳不足又未及时添加辅食,或骤然断奶导致消化不良,或人工喂养质与量的不足,及长期偏食都可造成婴幼儿营养不良。早产、双胞胎往往营养需要增多,但消化力弱,也可因喂养不当引起营养不良。此外,各种慢性感染及消化道疾病,如结核病、迁延性肝炎、长期发热性疾病、麻疹、百日咳、慢性痢疾、慢性腹泻、肠道寄生虫等,均可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某些先天性畸形如唇裂、肥大性幽门狭窄等,均可曲于喂养困难而影响进食,导致营养不良。 年轻妈妈怎样才能早期判断…  相似文献   

12.
在每年的体格检查及身高、体重测量后,总会发现少数幼儿体格发育不同于大多数的幼儿。有的表现在体格发育迟缓,体重过轻或营养不良;有的是体重过重或肥胖:还有的表现在体质上较弱,反覆出现呼吸道感染以及中度贫血等,这些都属于体弱儿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物质,当供给含铁食物不足时,生长发育快的孩子就会发生贫血。据统计,全国约有20%的儿童患有贫血。但在独生子女家庭,对吃几乎做到"尽善尽美",很多孩子是超重肥胖,怎么会与营养不良同时存在,发生贫血呢?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药科技的进步,中小学生贫血、蛔虫感染、营养不良等常见病呈下降趋势,但超重与肥胖、视力不良和某些不良生活习惯却一路攀升。尤其是中学生生长发育的逐渐成熟和即将面临的高考压力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心理卫生问题,如“自杀意念”从1997年到2003年就飙升了80多倍。  相似文献   

15.
张鹏  张春桃 《考试周刊》2008,(48):237-238
近年来,肥胖在我国城市学生群体中蔓延,我国许多城市的学生营养问题防治重点已从营养不良向肥胖、超重转移。肥胖与一系列的疾病或健康有关,尤其是少儿肥胖,所导致的负面影响有很多。因此,本文对运动与营养对身体成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提出了防治肥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外周动脉疾病(PAD)患者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它的可溶性1型和2型受体(sV EGFR-1和sV EGFR-2)的浓度与营养水平的关系,同时根据身体质量指数(BMI)来评估营养水平。创新点:将血管生成与超重和肥胖及下肢局部缺血联系起来,并根据BMI评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组包括46名Fontaine等级IIa至IV且没有任何肿瘤疾病史的PAD症状患者,其中15名BMI正常,21名超重,10名肥胖。对照组由30名不超重且不肥胖的健康非吸烟志愿者组成。试验在上午休息时间采集两组静脉血的血浆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确定血浆中的VEGF-A、s VEGFR-1和s VEGFR-2浓度。结论:如果PAD患者同时伴随着超重或者肥胖,会影响血管再生的过程。sV EGFR-2水平和BMI值之间有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代谢紊乱患者中的一些抗血管生成因子患病率的线性增长的原因,同时这可能是导致PAD患者侧支循环发展效率不完全的众多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对常熟市城乡中、小学生(10—18岁)的形态发育及营养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常熟市城乡中小学生形态发育符合正常的生长发育规律,城乡有差异。城乡学生营养状况也有差异,乡镇学生好于城市学生。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初中大于高中,高中大于小学。而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率则随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学校是否会形塑学生身体?为回答这一问题,基于"中小学生学习情况及学习环境调查(2020)"数据,通过"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视角,运用潜在剖面分析、多层次次序Logistic回归,探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层面的校际差异与个体层面的时间分配模式是否对中小学生的肥胖程度产生影响。研究发现:(1)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学校评级与学校性质分别会对小学生与初中生的肥胖程度造成影响;高中阶段学校因素的影响不显著。(2)肥胖程度在时间分配模式上呈现出两种不同表征并随学段发生变化。在小学与初中阶段,作业型、均衡型与游戏型3种较多静态时间分配模式的学生更容易发胖。(3)中小学生肥胖的时间分配随着校际差异存在异质性表征,初中阶段尤为明显。相较于民办初中,公办初中的学生更容易因时间分配的不均衡而"致胖"。因此,在学校及学生健康政策制定中应当充分考虑中小学生肥胖的结构性特征,通过对作业、手机(游戏)、运动以及睡眠的时间进行政策性干预,进而从影响肥胖的外部因素角度有效遏制超重、肥胖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超重或肥胖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超重或肥胖的学生喜欢吃油炸类和甜食的占79.85%,而以甜品饮料为零食的占61.54%,在日常习惯中吃一些高热量、低营养的快餐食品,使热量和糖的摄入大大提高,是造成超重或肥胖的主要因素;大约有一半的超重和肥胖初中生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运动因素、饮食习惯、对形体美的正确认知和社区环境改善是干预超重或肥胖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许多家长都认为孩子能吃能睡,活泼可爱就是身体健康。其实,据调查显示,已有逾六成的孩子患有营养不良、肥胖、贫血、心理障碍等身心疾病,而诊治率却不足10%。因此,专家说:体检,应当从新生儿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