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的学术履历中,《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这是我的第一本专著。 1982年,当我跟随导师季镇淮先生开始研习近代文学时,梁启超研究在国内学界还相当寂寥。孟祥才编著的《梁启超传》(北京出版社1980年初版),今日读来虽觉保守、陈旧,但却是其时国内出版的唯一一本最为详细且最具学术性的梁启超研究著作。因此,我在1984年6月完  相似文献   

2.
生活很象连环套,它们常常一环一环地互相牵引着。我尝试投稿的历史,始于1925至1926年间,第一个落脚点是故乡绍兴的《越铎日报》副刊。那时我是个小学教师,有些学生长得比我高,农民背后管我叫“小先生”。第一次大革命以后,《越铎日报》改为《民国日报》,我继续投稿。那是我自学写作过程中的“描红”阶段,但对我后来的生活道路,却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虽说我以前做过一点业余报刊编辑工作,可真正从事图书编辑这项职业,还不到一年时间。 我是1993年7月调到出版社来的。起初在校对室干了两个多月,接着又参加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专业人员培训。培训结束后,就正式上岗编书稿了。  相似文献   

4.
2002年冬天,接到北京清华大学罗福午教授的电话,他说,《建筑工程质量缺陷事故分析及处理》一书获得全国优秀教材奖,教育部将对此次获奖的图书颁奖。听到这个消息,我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要知道,这个荣誉凝聚了罗福午教授和我多少辛苦的劳动;最为重要的是,这本书是我编辑的第一本书,取得了这样的成绩,怎能不开心呢?  相似文献   

5.
6.
正10月11日晚,我去一位朋友家取一本王世襄先生的书,未能收看电视节目和上网,十多年前去了日本、久未联系的作家黑孩,突然从东京打来电话。她说正在看电视新闻节目,得这次诺贝尔文学奖的不是日本的村上春树,而是中国的莫言:"莫言的第一本书  相似文献   

7.
半夏 《出版广角》2011,(8):27-29
获取知识一向是读书的堂皇功能。然而,如果从发生学的角度出发,书的产生,本来在于娱目,也就是满足眼球的欲望。当然,读书所能带给视觉系统的感官享受,比之影像,实在轻薄得很,然而却并不因此就不吸引人,甚至惟其如此才更吸引人也未可知呢。  相似文献   

8.
《张居正大传》的作者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东润同志。朱先生硕学高寿,为世所钦。在他数十年辛勤劳动之中,著述宏富,涉及的方面较广,“传记文学”(即传叙文学)这一文学园地中的一隅,尤为朱先生独具慧眼,苦耕不辍,而卓有成就者。朱先生自己说,他在民国初年,“读到鲍斯威尔的《约翰逊博士传》,我开始对于传叙文学感觉很大的兴趣”,对它“作切实的研讨,只是民国二十八年以来的事”。那么就以1939年(民二十八年)来说,迄今也已有四十多年了。朱先生对传记文学,不仅有理论上的探讨,并有实  相似文献   

9.
两年前,父亲帮我打好背包准备好携带物品后,郑重地将一本《新闻写作教程》和河南日报社出版的《硕果集》送给我。打开扉页,上面还写着“好男儿志在军营”七个字。紧张而又艰苦的新兵连生活结束后,我下到了老连队炮班当了一名炮手。而和我一块下到连队的新战友有的去学驾驶、汽修,有的调到了机关。说不出的失落感让我从此变得沉默起来,干什么事都无精打采。  相似文献   

10.
唐瑾 《编辑学刊》2007,(5):78-80
作为一个女编辑,我一直很崇尚女作家丁玲的"一本书主义".上个世纪70年代上中学时,曾听语文老师说文艺界都在批判丁玲,说她鼓吹"一本书主义".  相似文献   

11.
我认为,成立大学出版社,首先要定准出书方向。我社1984年5月成立,资金短缺,面临着困难。出什么书可以打开局面?是靠出版畅销书还是靠出版发挥本校优势的书?讨论中同志们认为第一本书代表我社的出书方向,一定要把握好。经过对本校优势学科及一部分国内外有影响的教授分析,我们选中了全国著名  相似文献   

12.
<正>如果有人问我最早给我以较大影响的书是哪一本?我可以  相似文献   

13.
14.
结合西双版纳州馆实际,阐述了保存本书库的开发利用和进一步发挥保存本书库作用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本书.来到这所大学的图书馆已有十几个年头,算是一本老书了. 曾几何时,我也有着挺括的外表、平整的身材,凭栏依靠在那些封面老旧、纸张泛黄的臃肿前辈中间,显得有些鹤立鸡群. 多少人为我驻足,当他们的目光扫过、指尖掠过……我想是特有的细腻触感和清新墨香令他们爱不释手,有了想要翻看的渴望吧. 叹年华易逝.随着反复地被人翻开、折起、合拢,我的脸上也出现了斑点和皱纹.不论是面对冬天被窝里冰冷的手电筒,还是夏日书桌上招引着蚊虫的小台灯,当我的内心在被不断勾画的时候,打动我的却是身上残留的墨迹、泪水、梦涎、羹汤……当习惯了被束之高阁,当体会过跌落尘埃,最最幸福的时刻却是短暂地被拥在胸口,发自内心的言语也随之印在那些稚嫩的心中.  相似文献   

16.
由于几乎把所有精力都用于《藏地密码》的创作上,与《藏地密码》无关的书籍,我今年读得非常少,记忆深刻的只有3本,而且其中两本都和历史有关。  相似文献   

17.
我的第一次     
人生有许多第一次,有的让人心酸,有的使人兴奋.第一次意味着开始.蕴涵着启迪,宛如一个生动的冒号:记录着过去,指点着今天.昭示着未来.我在我的新闻生涯中,也有许多难忘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18.
我的第一篇     
翻开3月25日的《洛阳日报》,我的眼睛被二版中间那一块磁石一般吸引着:几日前的一篇“小新闻”,居然在这儿变成了铅字.  相似文献   

19.
一场山火使原本生机盎然的丛林化成灰烬,但在废墟之上竟奇迹般地冒出了一棵小绿芽儿。这是一本充满希望的书。它让我们坚信:只要不放弃并一直努力。总有一天消失的丛林会再度焕发生机。作者运用了油画的手绘法,让故事更具真实感,相信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在这本用图画说话的、有一点点特别的书中,都能感同身受。  相似文献   

20.
办报纸,编辑部设有第一读者。每张报出版前,第一读者先品尝。听名记者田流讲,他也有第一读者。有一次,他到福建采访,写成5篇稿子,其中有2篇就是被家庭第一读者否定了的,没有拿出来,他笑着说。“这叫夫人把关!”我写稿,家里也有第一读者。每次写出草稿,先交妻子、女儿、儿子看看,请他们提意见,发议论,看稿子能不能拿出去。有一次,我到牡丹江市采写了篇通讯《一个生机勃勃的细胞》,交大儿子看后,就纠正了不少错别字。这以前我写稿用字常不规范,而且并不在意,这以后,每写完一篇稿子,让家里人帮我挑错别字,及时改正过来。不然,当了几十年的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