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协作沟通不足和协同机制不完善。依据教育部"2011计划"中提出的协同创新理念,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可以采取"松散型"模式,实现协同创新。该模式的有效实施条件包括目标协同、主体独立、资源共享和机制协同。  相似文献   

2.
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协作沟通不足和协同机制不完善。依据教育部“2011计划”中提出的协同创新理念,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可以采取“松散型”模式,实现协同创新。该模式的有效实施条件包括目标协同、主体独立、资源共享和机制协同。  相似文献   

3.
关于加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职院校科层化的组织结构、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专业带头人的缺乏、团队建设制度的不完善已成为影响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推进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需要改革高职院校的组织模式,增进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与引进,完善团队建设制度并积极塑造团队精神。  相似文献   

4.
基于服务产业发展的高职汽车专业群建设策略,有利于高职院校与汽车企业行业协同创新发展。基于汽车产业服务目标,高职院校建设汽车专业群,需要教育工作者清楚专业群内涵与意义,以此为基础,通过融合产业链、对接岗位群、共享教育资源、强化师资建设、深化校企合作等策略的实施,实现高职汽车专业群的有效建设,满足院校服务汽车产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职教集团作为跨地区、跨行业、多功能、多层次、综合性的非法人教育集团,其运作模式有纵向衔接、横向联合和中介参与,其运行机制有紧密型、松散型、紧密型与松散型相结合。加强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建设,应建立和完善职教集团体制机制,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形成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6.
高职"双一流"院校建设重在专业群建设.专业群动态调整可使人才培养能不断适应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可有效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进而进一步提升高职专业群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形成专业群品牌效应.建立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应坚持以下理念:努力突出学校特色;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建立以专业群协作组织为重点的合作模式,如政行企校合作模式等;要准确及时预测专业群人才需求;在资源建设中应形成校企、校校、专业群间以及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共享模式."双一流"背景下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建设应以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为基本构架.  相似文献   

7.
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再延伸和着力点,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新一轮内涵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基于目前高职院校"特高计划"项目建设,从校企等办学主体如何协同的视角,探讨了协同教育理念的认知、推进协同育人的影响因素等高职院校协同育人建设的理论问题,并立足当前高职院校发展实践和现实诉求,有针对性提出了"五个根据"的高职院校协同育人建设的实现路径:即根据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进行专业结构布局、根据职业岗位能力与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开发、根据专业结构布局进行师资资源与学训资源的配套、根据"学习参与度"成效进行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开发、根据重点专业(群)的建设需求进行校企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8.
随着职教改革的持续深入,专业群的建设已成为助推我国高水平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路径,成为实现高水平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支撑.以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双高计划"黑色冶金技术专业群建设为例,明确专业群建设目标,重构模块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完善教学组织与实施,以组建能够适应产业发展、协同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群,为冶金行业供给优质人力资源,更好地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从而构建专业—产业—职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产业链的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产业链建设专业群对于高职院校具有多重意义。高职院校的专业群组建应在相关组群原则指导下,围绕产业链逐步展开。在此基础上,专业群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从组织建设、师资、教学、实验实训、教学资源库、管理等多方面开展长期的协同建设。  相似文献   

10.
关于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应从加强内涵建设的要求出发.以专业教学团队取代教研室.进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传统教研室已成为推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体制性障碍.制约了教师专业发展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则是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实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培育特色专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石佳 《陕西教育》2020,(5):66-67
为进一步深化医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众多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开展了院校(医院与学校)合作机制建设。本文深入总结与分析了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在医教协同背景下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通过院校合作平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革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实现了基础—临床、理论—实践、课堂—工作环境的一体化教学,探讨了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院校深度合作机制,以期为深化与完善临床医学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专业本身是知识组织形式与实体组织形式的对立统一,组群发展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但是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依然受专业实体稳定性的影响而未有突破,为此笔者提出了建设松散型专业群的概念。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整体性实现办学功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的,以项目为导向,组建内容开放、形式松散、模式动态的专业群,在不改变专业行政归属的情况下,突破专业划地为政的局面,从而带来不同专业之间的融合与碰撞。  相似文献   

13.
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和高等性,相比于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它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紧密,为适应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高职院校需要始终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生命线,专业群建设又是高职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因此积极探索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文章从专业群的概念入手,分析当前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面临的实现困境,并从调优专业结构、重构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合作、创新管理方式、构建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4.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应遵循重点选择、合作共赢、有效沟通的原则,结合校地实际,合理布局和建设松散型、紧密型和战略型的校外实训基地。  相似文献   

15.
产业学院是一种新型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载体。大部分产业学院尚未成为融合共生的紧密型组织,在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运行不畅、合作不深入、产出效率不高等问题。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旅游商贸分院与无锡灵山文旅集团共建灵山文旅学院,将企业人才培养体系、企业岗位课程、企业证书薪资融入五年制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推动学校的改革发展.高水平专业群的构成要素包括组织目标、组织环境、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等,为了将自身的职能落实到位,需要采取有效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策略.在此背景下,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提升专业建设能力的现实要求出发,分析了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以促进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等职业院校精品专业内涵建设的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建以精品专业为代表的专业品牌是当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主要任务。本文在剖析高职精品专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精品专业内涵建设的主要任务。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精品专业内涵建设应重点从6个方面着力:建立"伺服型"专业培养目标调控机制、加快以"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适应专业培养目标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以"双师"与"团队"为特征的专业教学队伍、实施专业研究能力建设工程、推进专业管理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8.
艺术设计专业的协同教学有利于教学资源的统筹,可以提升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在协同教学的建设中各设计专业如何配置资源、协同合作,形成1+1>2的模式,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间组织理论视野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所产生的组织形态在本质上属于中间组织.中间组织比市场节约交易成本,比科层制节约管理成本;既优于传统的企业,也胜过无组织的市场,因此代表了经济组织的未来发展方向.运用中间组织理论探析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可以发现它与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紧密契合.高职教育的校企结合模式,既有靠近市场的校企松散型合作,又有靠近科层组织的紧密型合作.它可以降低高职教育改革的交易成本,实现高职教育改革中资源与产权重新配置,实现教育弹性扩张空间的能量释放.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组织设计应遵循专用性原则、外部性原则和分解原则,以此寻找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组织设计未来发展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20.
学校与医院共同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各具特色、相互联系和衔接的教学手段与育人方式是院校“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在实践中,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对接行业,为医教协同“双主体”人才共育搭建平台;对接需求优化专业结构,促进医教协同的共生发展;对接合作医院,推进医教协同院校“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接职业岗位及岗位群,深化课程建设使之更加贴近职业岗位需求.同时,建立医教协同的工作机制,保障共育人才的畅通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