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前,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尖锐和突出,由国家举办的养老保险无疑是最重要、最有效的解决方式。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的新农保进入试点阶段,对农村适龄居民全覆盖的养老保险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2.
对家庭养老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羡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25(11):17-19,25
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文章主要针对家庭养老的概念、特点及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关系谈了几点认识,以期对当今我国的养老问题有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日本家庭养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对日本的社会、经济产生了猛烈的冲击,导致了日本社会保障费用的迅速增加。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提倡居家养老、继续发展家庭的养老功能,以缓解社会养老的压力,减轻政府的负担。汲取先行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在处理老龄化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扬长避短,采纳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对策。使我国平稳的度过老龄化社会。  相似文献   

4.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的老龄化加速,而家庭养老的功能减弱,针对次现状提出解决养老问题的办法如加强养老保障金的发放,社区养老方式等.但是由于我们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又制约着养老方式,所以作者认为家庭养老在很长一段时期是存在的,围绕着家庭养老的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提倡进行家庭养老.  相似文献   

5.
家庭养老: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老龄化进程中的农村养老问题的特别突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传统文化观念因素的影响,在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养老的地位不能动摇。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的经济支持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现状,符合亲子关系中权利义务对等的社会公正原则,弥补了其他养老模式在精神赡养方面的先天不足,是广大农村地区 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6.
社会分层作为一种固有现象,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资源重新配置,社会利益结构重新调整,社会分层的结构和机制也发生急剧变化,这种变化还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探讨转型期我国社会分层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促进作用,更要承认它所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政策、对症下药,以使我国的社会分层更加合理化。  相似文献   

7.
唐代家庭养老,在中国古代社会比较具有代表性。家庭养老的人员以子女为主,旁及其他亲属;家庭养老的行为涉及物质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个重要方面;家庭养老的制度保障则从培植良好的敬老风尚、礼制约束、法律保障、给予老人优待等方面加以建构,确保了家庭养老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8.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虽然有效遏制我国人口的增长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是计划生育政策也导致失独家庭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出现,失独老人的养老将面临着经济支持不足、精神难以慰藉、社会生活困难等诸多问题。本文针对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建议,即通过政府制定完善相关制度法规,加大社会支持力度,丰富养老方式,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提高救济水平,给予人道精神慰藉等途径,来解决失独老人即将面临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学者们从以下方面展开了对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广泛探索和系统研究:一、农村家庭养老的定义界定及相关的理论支撑;二、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及困境;三、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农村家庭养老受到个人、家庭、社会变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农村目前的养老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在较长时间内,家庭养老都将作为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因此,妥善解决目前农村家庭的养老困境,并顺利实现农村家庭养老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人口流动的加快,农村老龄化加剧,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农村养老问题日益严峻和紧迫。这种影响具体表现为生活照料优势丧失、家庭互助功能不堪重负、精神慰藉缺乏等。与此同时,现阶段社会养老由于受精神慰藉缺乏、养老待遇低和思想观念还未转换等问题的制约,并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养老的现实需求。因此,需要创新农村养老制度,积极发挥合力,大力发展居家养老。  相似文献   

11.
近现代中国在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促进本国社会变革方面,走着艰难曲折的道路。邓小平所倡导的由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的改革,以及他所追求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倡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供了历史前提。中共“十六大”以后,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建立能源节约型社会,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观,更是为科学技术促进中国社会变革,找到了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大批学生留学日本的热潮。中国近代留日热潮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具有新知识、新思想的留日学生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有着积极作用。他们不仅是中国民主化的推进者、新文化的传播者,而且也是军事近代化的促进者,在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中起了冲锋陷阵、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妇女教育实践(1840-1949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 18 4 0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 194 9年新中国的成立 ,近现代中国经历了大的社会动荡和社会变革。与此同时 ,提倡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社会运动和思潮带动了兴女学、女学纳入教育体制、教会办女校和女子留学等社会实践。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奋斗 ,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然而从受教育的总的状况看 ,到 194 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 ,90 %的中国妇女仍是文盲。因而 ,将解决妇女教育方面的艰巨任务留给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相似文献   

14.
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历史观服从于历史总体性的规约.服从于历史宏大叙事的逻辑原则。而新的历史观则认为历史是一种阐释,具有开放性,它服从于阐释者的理论视城和立场。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基于它的历史观,文学因此被历史化了,文学叙事具有历史元叙事的特征。而新的文学观则强调文学的叙述功能,叙事是一种象征,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不是反映关系而是想像关系。社会历史批评应该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吸收新的理论养料完成对自身的改变和补充。  相似文献   

15.
16.
近代中国妇女运动的历史向人们揭示,妇女运动是作为人们改变社会现状的重要手段而兴起的。其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与传统社会中的群体利益、行为规范、思想意识等方面发生冲突。经过激烈斗争,取得直接的或是间接的成果。其成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善与提高,两性关系的错位逐步得到纠正,性别群体利益不断得到调整。二是妇女运动在整个社会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发生着重大影响,使人们逐步接受某些新事物,产生某种新共识。妇女运动的影响,往往从局部展开,由点向面扩散,从量变发展到质变。这是一个社会重新整合的过程,也是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7.
人口老龄化基本上是二十世纪出现的一种现象。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经历了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到本世纪初期,6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总人口的17.2%。其人口老龄化呈现出速度快、程度深、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妇女老龄问题突出的特征。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日本社会所负担不起的一种"奢侈",给社会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引起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变化,对日本老人赡养的主要支柱之一的家庭养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影响着国民对老龄问题的重新认识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在帮助学生形成职业理想、缩短学生的社会适应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建设教师队伍诸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为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改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开放办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培养出既掌握专业理论又具有动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充实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  相似文献   

19.
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在帮助学生形成职业理想、缩短学生的社会适应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建设教师队伍诸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为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改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开放办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培养出既掌握专业理论又具有动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充实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  相似文献   

20.
历史观是社会发展的思想动力和精神向导。近代中国的多灾多难,在某种程度上是国人乃至整个民族社会历史观被动而缓慢地变革的结果。从自有的朴素社会变易历史观到引进的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历史现,直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历史观,步步前移、渐趋深入,历史功利沉积为近代中国的曲折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