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荐理由季羡林先生1935年8月31日离开北平,1946年5月19日返回上海,在远隔万里的德国留学十年。十年羁旅,万里投荒,季羡林的经历堪称现当代留德学人的代表,也是当代中德文化学术交流史的典型个案。尽管早在1988年季羡林创作有自传式回忆录《留德十年》,但按照当下学界"传记不如年谱,年谱不如日记"的理念,还是期待着季羡林日记的早日问世。未曾想到,直到作者去世及其全集与文集大量出版的2014年,《季羡林日记:留德岁月(1934—1946)》这一手资料才  相似文献   

2.
南京政府时期的留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繁岭 《历史档案》2006,2(2):106-112
在近代留学史上,中国学子负笈德国占有重要地位,其高潮主要是北洋政府晚期和南京政府前期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本文拟依据所见资料,将南京政府时期的中国留德教育情况做一简略述评,以推动这一课题研究的进展。一中国青年留学德国,始于晚清,主要是在洋务运动期间,到那里学习军  相似文献   

3.
西学书目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在明万历以前,科技文化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到了明代后期,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不前与日益腐败,中国文化才显得落后,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渐,大批的西方科技书籍也随之被介绍到中国.  相似文献   

4.
自五四运动以来,面对国际学界的强势话语和研究方式,诸如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茅盾等学贯中西的中国学人,普遍将民族文学置于世界文学背景之下来考量,大多遵循跨学科综合研究的分析路径,由此取得了卓尔不群的成效,为中国的现代性提供了丰硕的域外思想文化资源。随着中国现代学术的专业化进展,  相似文献   

5.
教会学校是近代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以传播西方思想和文化语言的教育载体。它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传统教学模式,中国教育也因教会学校的参与而加快了改革步伐,将中国封建传统教育转变为紧跟时代的新式教育。  相似文献   

6.
严复通过翻译、办报、开堂讲学等传播策略,致力于引进、传播西方社会先进科学文化思想;揭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文化为中国贫弱之源;疾呼改革,力求改变国人思想;力倡民主思想,推动近代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是"胡适学"中相当重要的一本书,庶几也是晚近学术史或学人谈屑的一本极有价值的书,此书在中国大陆的出版,先有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的一个版本,作序者是耿云志先生;近有新星出版社2006年的一个版本,"序"替换为毛子水1983年所作,"毛序"视此书与德国爱克尔曼记录的《歌德谈话录》相似,可分别见出东、西两位文化巨子"老年时的智慧",此论颇然。  相似文献   

8.
<正>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翻译家、史学家,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作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开启新风气的一代大师,面对中华民族未有之变局,梁启超提倡西学,极力推动外国著作的翻译,以期“兴民权”“开民智”。值此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特根据晚清档案记载,追记梁启超致力西学翻译的历史片段。  相似文献   

9.
1概况明、清时期西欧列强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派遣许多传教士来中国,而这些传教士很多会使用中国话,以传教为名,行文化渗透之实。这批西洋传教士主要以耶稣会人士居多,此外亦包括一部份圣芳济修会(Franoiscau)和黑袍教教团(Domimican)的人士,他们大都能阅读中国古籍,有些人还十分精通,並深入研究中国的风土人情,穿长衫、操汉语,  相似文献   

10.
明代末期,以利玛窦为首的西方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他们以学术文化为媒,通过对西学书籍的译介、出版与传播,把西方的科技、文化、艺术、宗教介绍给中国,从而在朝野上下形成了一个学习与阅读西方科技文化的热潮。在这个西学思潮中,不仅产生了一批杰出的读者与学者,也对明末乃至后来的学术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曾经历了二次外来文化的冲击:一是东汉初佛教的传人,几经较量。最终站住脚根,与儒、道一起构成了古代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一是明代万历年间开始的西方传教士的进入,亦即史所谓“西学东渐”,由此带来了西方的宗教政治思想和近代先进的自然科学。当清王朝取代明朝统治中原,经历了康、雍之治,进入“稽古右文”的乾隆时代时,它所面临的现实情况是:西方传教士东进传教有年且在继续。怎样看待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宗教文化及自然科学呢?无疑,完成于乾隆后期的《四  相似文献   

12.
学人研究、学史研究和学论研究是构成档案学研究的三要素,三者相辅相承,共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只有进行档案学术研究活动,并且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的人才是档案学人。研究中国档案学人具有四个意义:对档案学人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档案学发展的历史;可以把对档案学人的研究作为档案学史研究的一个特殊视角;对档案学人的研究能够评估和定位档案学术的发展阶段;研究中国档案学人,是打造中国档案学派的重要路径。研究中国档案学人的四个路径,即"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群体研究"和"学术著作评价"。  相似文献   

13.
薛福成是近代洋务改革派、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著名外交家。作为倡导学习西方的先进人物,他一生秉持"西学中源"说,有鲜明的思想特色。这一思想源于他对中国文化的充分自信,他认为西方强盛之由在中国有据可查,中国要做的是"考旧知新"。  相似文献   

14.
《大学图书馆学报》2020,(5):123-127
解析美国植物学家施永高1917年发表于ALA年会上的"中文书籍和图书馆"论文及其个人档案,可以明晰20世纪早期美国国会图书馆大量搜购中文文献策略的缘起、实施与成效。百年前这位"跨界"学者的藏书建设和中国文化推广思想今天依然具有前瞻性。得益于美国迈阿密大学图书馆校园数字化项目的开放获取资源,透过数字化人文信息揭示一份尘封的史料,期待更多的关联信息得到国内学人关注、挖掘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1998年5月20日至6月初,笔者有幸参加了在德国举办的’98柏林·中国湖南图书展。在此期间,还随团进行了一些文化出版方面的参观访问活动,收获很大,尤其是对加强新闻出版业中几大资源的管理,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一、充分开发、利用选题资源,是繁荣出版业的关键所在选题是出版社最为重要的资源。充分开发、利用选题资源,是出版社一项最根本的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德国的出版业在管理模式上虽与我国不同,但在选题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性和灵活多样性方面很值得我们借鉴。在德国,书籍出版社有12000家,从分类看,有3000…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重视学术史研究[1],作为学术史研究内容之一,中国德语学科史的研究逐步引起我国德语学人重视。笔者所言之"中国德语学科"指中国学术界以德语语言、德语文学、中国与德语国家在语言、文学、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交流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7.
李国庆 《中国索引》2005,3(1):19-25
古代中国即有吸收外来文化、翻译域外书籍的优秀传统。东汉到隋唐大规模的佛经翻译活动,曾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产生过很大影响。明清以来,西学东渐,又出现相当规模的西学翻译活动。与此同时,大量西书流入中土,为翻译西书提供了丰富数据。据载仅明季就传入了数干部西书(方豪《明季西书七干部流入中国考》),至清代传入中国的西书数量,已难查考。  相似文献   

18.
皖籍学人与中国现代图书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皖籍学人对中国现代图书馆建设的卓著贡献。全文第一部分以孙家鼐、胡适、陶行知为代表,论证了皖籍学人在创建近代藏书楼、地方图书馆、大学图书馆、民间流通图书馆过程中的种种努力;第二部分以洪范五、施廷镛、朱家治、陈东原为代表,列举了皖籍学人在中国现代化图书馆内涵建设中的卓越成就。  相似文献   

19.
西学汉籍东传日本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世纪中后期.以耶稣会士为主要媒介的基督教传入日中两国,拉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由于当肘中日两国的不同国情和耶稣会士所采取的不同的传教方针,两国西学传入的层次不同。在华传教士通过口头翻译或亲自著述的西学书籍以及中国学者直接或间接受西学影响的著作传入东瀛。成为日本锁国时代日本学界吸取西方科技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汉译西学书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日本西学输入重实用轻理论的不足,成为后来日本兰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日本学术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8,(7):93-96
<正>中国新闻传播学术近百年来的不断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学人的辛勤探索,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构成了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红色文化基因与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