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筑作为人工环境,是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人类对感官享受的过度追求,以及不加节制的开发与建设,使现代建筑不仅疏离了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和交流,也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这些建筑在建造与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源的50%左右。而我国是能源大国,也是能耗大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建筑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30%左右,是发达国家的二至三倍。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要在未来的15年保持GDP平均年增长70%以上,将面临巨大的资源约束瓶颈压力。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刻不容缓,让节能走进建筑势在必行。建筑节能措施是实现这些目标的保证,近几年来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主要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2.
建筑节能,已成为时下社会关注的热点词汇。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迅速增加。根据近30年来能源界的研究和实践,普遍认为建筑节能是各种节能途径中潜力最大、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目前,我国城乡建筑房屋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年竣工面积为20亿平方米,其中既有建筑400亿平方米,95%以上为高能耗建筑,其门窗的能耗为发达国家的2~3倍。在未来30年内,我国将建造400亿平方米新建筑,因此塑料门窗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好时机。  相似文献   

3.
如今,在全面推进建筑节能的大好形势下,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其总体节能状况令人堪忧.大批量的高能耗建筑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瓶颈".放眼世界,我国建筑能耗高于发达国家数倍.本文分析了建筑节能的现状,提出了几种节能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建筑节能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建筑节能在我国还没引起人们的重视,尚未形成良性的建筑节能市场,建筑耗能浪费严重.从我国建筑节能的现状出发,对我国建筑节能方面存在的认识、法规、技术、方式等问题进行了简单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面向21世纪的建筑节能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建筑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疑是人类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建筑耗能又给地球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为了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筑界必须大力开展节能科学研究,发展建筑节能产业,实施建筑节能技术。  相似文献   

6.
建筑节能     
温华典 《教师》2013,(26):125-126
随着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建筑能耗在国家总能耗中已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建筑总能耗占社会终端能耗的比例也已达到20.7%,且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还将呈增长态势,在发达同家已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35%~40%,而我国建筑节能工作还处在发展初期阶段,其单位建筑能耗为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为扭转我国建筑能耗过高的状况,我们需要作出长期艰苦的努力,这也是我国节能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7.
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但其高能耗问题也较突出,建筑业的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广受重视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分析了我国建筑节能政策的现状,从强制型、自愿型、激励型、信息引导型等4个方面构建了建筑节能政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了当前我国的建筑节能政策,证实我国当前建筑节能政策较完善,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完善强制性法律法规及节能标准,优化激励型政策结构,形成系统政策体系,加强服务示范等建筑节能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建筑节能是我国建筑领域中一个极重要的热点,建筑节能的大发展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如何解决好外墙保温的防火问题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李君 《职业技术》2006,(24):163-163
随着我国推行建筑节能以来,建筑节能已成为建筑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从最初的居住建筑节能到现在的公共建筑节能;从仅墙体节能到综合节能,无不显现出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与进步。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建筑节能的各项标准规程,结合近年来在节能工作中的实践,就如何提高EPS板外墙外保温薄抹灰系统的工程质量,谈谈个人体会,仅供参考(本文仅针对黑龙江省地区)。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我国既有建筑耗能的综合分析及与先进国家的建筑耗能对比,阐明了对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必要性;通过对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实例及国外建筑节能措施的分析,阐述了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可行性,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一套节能改造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