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负性是化学中最有用的概念之一。应用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之差能够帮助我们去解释、比较和(或)预测化学键的性质。还可以用来讨论共振结构中的氧化数和表观电荷。记忆电负性的数值会更有助于我们熟练地去应用它,对教学和学习具有促进作用。记忆电负性有一些定性的规律可循。例如在每一族中电负性一般随着原子半径的增大而减小,当然也有一些例外。原子的氧化数或者表观电荷增大时,对电子的吸引力增大,电负性随之而增大。原子基因中原子的电负性随着杂化轨道中 S 成份的增大而增大——即电负性  相似文献   

2.
谈氧化数     
虽然目前中学化学课本未引入氧化数的概念,但是从长远观点来看,将来还是要引入的。而且好些学校在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中,也已导入氧化数的概念。为此,仅粗浅地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供参考。1.氧化数的涵义1948年Glasston首先提出氧化数的概念。此后,为使氧化数概念更加实用,不少学者提出不同看法,以致一个时期在化学书籍中,其概念有不同含义。至1970年,“国际纯化学和应用化学学会”(IUPAC)在《无机化学命名法》中进一步严格了氧化数的概念。指出:“氧化数是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荷电数,这种荷电数是由假设把每个键中的电子指定给电负性更大的原子而求得。其确定方法如下:(1)单质中,元素的氧化数为零。(2)在离子型化合物中,元素原子的氧化数等于该原子的离子电荷数。在共价化合物中,把属于两原子的共用电予对指定给两原子中电负性更大的一个后,在两原子中表现出的电荷数就是它们的氧化数。如H_2O(H:O:H)中,氧的电负性比氢大,所以氧的氧化数为负Ⅱ,氢的  相似文献   

3.
将有机反应综合为取代、加成、消去、氧化还原和酸碱反应五个大类——"五反应法则"(简称"五法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有机反应中自由基、正离子和负离子三种中间体,将取代和加成各分为为自由基、亲核、亲电三类,扩充"五法则"为"九法则"——自由基取代、亲电取代、亲核取代、自由基加成、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消去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五-九法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值得交流推广。  相似文献   

4.
探讨双分子消除反应机理、环酮亲核加成活性、环己醇氧化反应速度中构象分析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共分两部份:(一)主要介绍烯烃在亲电加成时产生的中间物(正碳离子或环状正离子)的相对稳定性可以通过(1)C—X键能效应(2)X的电负性效应(3)芳基取代基的影响。这三种因素判断其相对稳定性。(二)本部份主要介绍当C=C双键与具有强烈的吸电子作用(-I)的基团连接时与不对称亲电试剂在发生亲电加成时应如向进行选择方位。  相似文献   

6.
首先概述了氧化数的基本概念,然后通过具体反应详细地讨论了氧化数在亲电加成反应和亲核加成反应中的应用,从而使马氏规则和反马氏规则、亲电加成和亲核加成完整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元素的氧化数在化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元素的氧化数的变化是划分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依据,也是定义氧化剂、还原剂和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不可缺少的概念。什么是氧化数呢?氧化数是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荷电数。这种荷电数由假设把每个键中的电子指定给电负性更大的原子而求得。  相似文献   

8.
电负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一种能力,其大小主要决定于元素的本性,另外也与外界条件有关。本文主要阐述了元素所处的氧化态、元素成键时轨道杂化的类型及周围不同原子的存在对电负性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原子的电负性电负性这个概念是 Pauling 最先提出来的。他定义电负性为“分子中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少化学家曾对它作过各种解释。较受欢迎的一种解释是:“除了两个原子相同和带有同样取代基以外,两个原子成键的电子云是不对称的(相对于该键的垂直等分面),电子云基本上不是向键的这边就是向键的那边移动,这要看哪个原子(核加电子)对电子云有较大的引力,这种吸引就叫电负性”例如,在 BrCl 分子里电子云向 Cl 这边移动,以致于在 Cl 旁发现电子的几率比在 Br 旁的大,也就是 Cl 对电子云的吸引比 Br 大,Cl 的电负性比 Br 大。从元素周期表看:右上角的原子电负性最大,左下角的原子电负性最小。电负性的近似  相似文献   

10.
“氧化数”是在“化合价”基础上引进的概念。“氧化数”又叫“氧化值”,用于表示元素原子的相对氧化状态,是化合物分子中各元素原子形式上或表观上的电荷数,其数值以分子里原子(或原子团)的电子转移(或偏移)决定的。计算方法如下:1.在单质中元素原子的氧化数为零。例如:Fe 的氧化数为零,H_2的氧化  相似文献   

11.
来信对1982年《化学教学》第二期〈关于无机酸强度的教学问题〉中“中心原子相同的含氧酸的酸性强弱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同一元素、不同氧化数的含氧酸酸性强弱,要视其所受影响的主要因素而定。一般来说,无机含氧酸的强度是由中心原子的电负性、原子半径以及氧化数等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对含氧酸酸性的影响,是通过它们对R—O—H键中的氧原子的电子密度的影响来实现的,当中心原子的电负性较大,半径较小,氧化数较高时,则它同与之相连的氧原子争夺电子的能力较强,能够有效地降低氧原子上的电子密度,使O—H键变弱,容易释放出质子,而表现较强的酸性。  相似文献   

12.
不对称烯烃与不对称试剂(例如CH3CHCH2与HCl)加成的主要产物是什么?是CH3CH2CH2Cl(Ⅰ)还是CH3CHCH3Cl(Ⅱ)?前苏联化学家马尔科夫尼科夫总结出了一条规则——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其内容是:当不对称试剂与不对称烯烃加成时,试剂...  相似文献   

13.
在化学物质分子中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重合,这种分子是非极性分子,反之,是极性分子。因此,某分子是极性的还是非极性的,既决定于组成分子的元素电负性的大小,又决定于分子的空间构型。按照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简单多原子分子的空间构型决定于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及其孤电子对数。价层电子总数  相似文献   

14.
在多原子分子中,元素的电负性受所连原子(或基团)、原子的杂化方式及氧化态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由于碳原子的杂化状态不同,电负性不同;σ电子对π电子的屏蔽效应,反应活性中间体--碳正离子的稳定性不同;所以碳碳叁键比碳碳双键难于亲电加成.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有机化学电子理论认为,分子中不直接相连的原子或原子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传递,其中一种是诱导效应。它是指在分子结构中,由于电负性不同的取代基团的影响,使整个分子中成键电子云密度按取代基团的电负性所决定的方向而偏移的效应。这种效应的特征是沿着碳链而传递。学生在学习诱导效应过程中,很容易与电负性混同。实际上,诱导效应,虽由电负性引起,但并不等同于电负性,因为电负性指直接相连的原子间对电子的吸引能力。而诱导效应指不直接相连的原子或原子团的相互影响。诱导效应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比电负性的影响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17.
5-甲酰基胞嘧啶(5-formylcytosine,5-fC)是胞嘧啶的主要氧化损伤之一,其形成对基因的表达具有显著影响.本文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DFT)对5-fC的修复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所有反应物、中间体、产物和过渡态的构型均采用B3LYP/6-311++G(d,p)方法进行全优化.该修复机理分为六步:首先,咪唑提供质子使5-fC的N_3原子质子化,随后为巯基乙醇对C_6原子的亲核加成和水分子对C_5-甲酰基C=O的亲核加成,然后依次为C_5-脱甲酸,C_6-脱巯基乙醇和N_3-去质子化反应.计算结果表明:咪唑对5-fC上N_3原子的质子化破坏了嘧啶环上的共轭,增大了C_6原子的电荷密度,有利于随后巯基乙醇的亲核进攻;巯基乙醇的亲核加成为无能垒的自发放热过程,而脱巯基乙醇为吸热反应; C_5-脱甲酸反应为整个反应的决速步骤,活化能为47. 7 kcalmol~(-1).该研究从电子水平上解释了5-fC修复的本质,完善了DNA碱基氧化损伤的修复机理.  相似文献   

18.
根据原子价层轨道能和有效价电子数计算了O_3分子中各原子的电负性值,证明在多原子分子中相同原子之间也可以形成极性键。  相似文献   

19.
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分子或原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微粒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原子中的这三种微粒决定着元素的性质。1.原子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包括由它形成的离子)为同一类原子(总称为某元素),元素的种类与中子数无关。以碳原子为例,有C12、C13、C14三种中子数各为7、7、8个的原子,但由于它们都含有相同的质子数(6个质子),因而都属同一类原子——碳原子,总称为碳元素。2.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元素的原子量。在构成原子的微粒中,电子的质量同质子或中子的质量相比,显得非常之小(五个电子的质量约为1个…  相似文献   

20.
NH3和PH 3结构相似,性质却明显不同。影响因素:(1)中心原子的结构因素:①中心原子的共价半径和离子势。在电子构型相同和阳离子的电荷相等的条件下,离子势()为:φ=rz或其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阳离子的半径(r)。②中心原子的电子组态和屏蔽作用。内层电子数少的N原子的屏蔽作用弱于P原子的屏蔽作用。③有效核电荷(Z*),电负性(x)对成键电子的吸引能力。有效核电荷对成键电子的吸引能力N原子强于P原子,这与电负性变化所得的规律完全一致。(2)亲质子性能:在氨和膦分子中,尽管s轨道上都具有孤电子对,但亲质子的性能不同。(3)热力学原理。从等电子体——NH 3和P H5的一些热力学数据可知,气态NH 3的稳定性比PH 3强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