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影和小说是两种门类的艺术,但它们存在深层次的相通性。鲁迅很喜欢电影这种视觉艺术,在他的小说中他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一些电影式技巧,如他小说强烈的电影镜头感,小说叙事中大量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对特写、定格、闪回、跳接等等电影特技的借鉴与运用等等。这些都说明鲁迅小说与电影的密切关系,也充分说明了鲁迅"拿来主义"艺术精神的伟大。  相似文献   

2.
武萌 《文教资料》2021,(1):30-31,82
小说和电影均是艺术形式,但是给人的感受不同。小说侧重于语言文字和记叙描写,电影更加注重视觉效果,如场景、蒙太奇效果等。本文根据小说《味似丁香、色如肉桂的加布里埃拉》和同名改编电影,对小说与电影的同异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小说和电影都属于叙事艺术,很多电影的拍摄都离不开小说。但是电影又不是对小说文本的直接复制,而是根据电影拍摄的需要,或者创作者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对小说文本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改动,这样的变化对于不同文本情感的表达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活着》这部笼罩在悲剧之中的小说和以这部小说为基础改编拍摄的电影悲剧情感的表达也不尽相同。本文从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中的"个体体验"与"叙事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两个文本之间悲剧精神表达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小说蒙太奇文体探源 ——以西西的跨媒介实验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小说先锋手法之一是实验跨媒介叙述。香港先锋代表作家西西的文体创意源于对现代电影的研究。挖掘并梳理其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专栏,这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由此可以分析西西在现代电影语境中形成的电影观,研究新电影技法如何激发其小说实验灵感,探究其小说蒙太奇文体特点,如何体现出后现代小说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由张爱玲小说重新改编的电影会越来越多,这是张爱玲小说研究的新领域,也是诠释其小说的新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色·戒》与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对比二者的艺术技巧和方式。  相似文献   

6.
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是电影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基础。建国60年来,我国小说电影改编在时代条件、文学状况和电影自身发展情况三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观念上不断深化,数量和质量上不断提高。理清我国小说电影改编的历史过程,对推动改编电影发展,繁荣电影创作,提升我国电影业的整体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电影《秋菊打官司》是根据当代作家陈源斌的中篇小说《万家诉讼》改编而成的。原著小说作为电影创作的母体,为电影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基础。但电影并不是对原著小说机械被动的语言转译,编剧刘恒和导演张艺谋抓住原著小说的精神内核,按照“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关学原则进行再度创作,使电影与原著小说相比,在艺术上达到了典型化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张娟 《文教资料》2008,(28):184-186
新时期以来,小说和电影的握手和联姻已成潮流.小说成就了当代电影的发展,电影对小说的改编则促进了小说的繁荣和小说家的成功,然而人们对于合作后小说的价值,小说的发展趋向以及作家的创作观念等方面仍存有一定的质疑与焦虑.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9.
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电影产生开始就一直存在着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尤其是对文学名著的改编。本文以余华的小说《活着》和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为研究对象,从空间背景结构、人物塑造及命运角度进行对比解读,并挖掘存在差异的原因,认识到小说和电影  相似文献   

10.
小说的电影改编不等于用影像去复述原文本.电影《少年派》导演李安通过改编原著小说,用内敛、含蓄的电影语言,将东方人特有的细腻情感和文化智慧融入到影片当中,证明了自己作为“当代第一华人导演”的超凡实力.文章通过比较小说原著与电影,揭示了电影导演对小说所做的寓言式改编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一生与电影有着不解之缘,对电影的迷恋和介入使得她在四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中调动了电影的某些表现手法。这既为张爱玲四十年代小说的现代性叙事注入了新的因素,也使得其小说遭受到某种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吕鹤 《鸡西大学学报》2014,(12):149-150
拟从小说影视化的角度将小说与改编后的电影对比,在审视中,分析比较改编前后叙事方式、语言等变化,梳理小说与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关系。以此为契机,搭建起电影与文学沟通的桥梁,从而拓宽电影剧本来源渠道,也将繁荣影视文学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倾城之恋》所使用的电影叙事语言、电影线形结构和电影造型手法等特点,都表现出这部小说的电影叙事策略。小说通过电影叙事达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充分展现了张爱玲杰出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艺术理念。  相似文献   

14.
以印刷资本为依托的现代小说,其生成直接服务于建构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意识形态的诉求。成熟于资本国际化时期的电影,全球化成为其必须面对的语境。在中国当下,小说与电影面临着共同的困境,以电视、网络等新型大众传媒为载体的现代娱乐及其产业发展,对小说和电影的冲击不言而喻。以小说《海上花列传》和电影《海上花》为个案,以安德森的民族国家理论和萨义德的东方学理论为依据,史料分析与文本细读结合,借此解析小说和电影两种叙事媒介在现代性历史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印刷资本为依托的现代小说,其生成直接服务于建构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意识形态的诉求。成熟于资本国际化时期的电影,全球化成为其必须面对的语境。在中国当下,小说与电影面临着共同的困境,以电视、网络等新型大众传媒为载体的现代娱乐及其产业发展,对小说和电影的冲击不言而喻。以小说《海上花列传》和电影《海上花》为个案,以安德森的民族国家理论和萨义德的东方学理论为依据,史料分析与文本细读结合,借此解析小说和电影两种叙事媒介在现代性历史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电影《喜福会》的艺术表现、情节删改及寓意转变三个方面入手,对电影作品的改编进行评价及对比电影与小说文本的异同,进而试论电影改编对小说主题的呈现。  相似文献   

17.
许多读者都读过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活着》,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部简略的近现代史,在1994年,著名导演张艺谋把它改编成了一部电影,并且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无论《活着》是小说还是电影,都能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冲击。《活着》从小说到电影的艺术转化主要突出在历史的叙事方面,从历史的大背景下描述小人物悲喜交加的命运,尤为突出了在历史浪潮之中,小人物风雨漂泊的人生。在电影之中,皮影戏这一事物多次出现,是贯穿整部电影的线索,主人公一生的命运与它息息相关,相对于小说而言,电影《活着》减轻了小说赋予的凄凉,给影片整体上带来了温暖的意境。本文主要探讨《活着》从小说到电影的艺术转化。  相似文献   

18.
选取电影风格中的镜头、镜头剪辑和舞台调度三个元素作为切入点,从不同角度阐释拉什迪小说《午夜之子》中电影手法越界进入小说的现象,并结合读者对这些现象可能产生的反应,说明电影越界在小说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余华是我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小说《活着》标志着其创作风格逐渐开始演变,他才华横溢的语言操纵能力、天才的想象力使得这部小说享誉中外。由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于1994年上映,影片一经拇出同样声誉斐然。《活着》小说和电影从主题思想、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结构线索四个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这主要因为余华和张艺谋对“活着”内涵意义有不同理解、电影与小说表现效果不同以及电影有着严格的审核标准。但小说和电影都促使受众思考活着的方式与意义。  相似文献   

20.
穆时英小说不仅深受日本和西方文学的影响,更突出表现在深受当时刚引进的电影文化的影响。在小说与电影的交融中,想象力、心理分析与电影镜像作为美学因素构成了穆时英小说的镜像思维特征,同时也是“新感觉派”小说特有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