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般地说,记者写完一个典型人物后。,就和他分手了。可是,自从报道完步鑫生之后,我竟被一条复杂交织的线扭绊住了,难解难分。肯定、赞赏、质疑、非议、上告、官司……一个小人物激起了争议的旋涡。浪花扑向步鑫生,也扑向报道者。作为报道者之一的我,不得不横站着身子,以一半精力对付这场长达十个月的是非真伪之争,以一半精力挽手伴随主人公共同经历社会舆论的“淘筛”。重新审度对  相似文献   

2.
一、这不是婆婆媽媽的事在我担任上海紡織工業报道的一个很長时期內,只注意对生產的报道,很少照顧到其他方面。而在生產方面报道得最多的又是关于節約和質量問題。因此,會經有讀者这样反映:“讀了你們的新聞,好像上海的紡織女工一天到晚就是節約几兩棉花,对生活上的要求一点都沒有似的”。的确,在那时我自己也感到很苦惱。上海是世界上有名的紡織工業中心之一,国內外的  相似文献   

3.
没有了随时可读的书,生活的幸福感似乎一下子大打折扣。我烦躁,我郁闷,于是我变成了一个数字青年。换句话说,我被逼无奈,扑向了电子书的怀抱  相似文献   

4.
曰(散文)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相似文献   

5.
步鑫生再度成了一名新闻人物。从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到全国各大新闻单位,争相报道。一时间,他那卧薪尝胆的传奇经历,闯关东的凌云壮志,以及最近的莫斯科之行,成了人们争相谈论的焦点。回想起在这场新闻大战中,作为一名业余通讯员的我,居然也抢到了一条大“活鱼”,在新闻界掀起了层层波澜,内心颇多感慨。我与步鑫生认识,是在1991年的春节。那时,免职风波已经过去三年了,社会各界对他的议论也已渐趋平静。这三年中,有关他的报道寥寥无几,人们无从得知他的情况。但是,广大读者并没有因此而忘记他,三年来,步鑫生怎么样了?带着这个疑问,也带着几分敬慕,我给步鑫生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这份关切之情,并且随信附上了一份采访提纲,列出了想要了解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读好书如遭遇一场恋爱。读苏格拉底,我感到了一种踉跄,一种窒息,一种焦灼,更加渴望,更加需要,便忘情地扑向对方的怀里。喃喃自语:我的身,我的心都需要你的拥抱。我也紧紧地拥抱你,没有羞涩,没有胆怯,没有邪恶。如果天性是一个东倒西歪,那就收获一个东倒西歪的快乐吧。  相似文献   

7.
这件事情發生在自称“新聞自由”的美國。 8月6日,合众社东京电报道我政府批准美國記者來我國采訪的申請的同一天,又有一条从華盛頓發出的消息說:“国务院今天說,它將不准美國記者訪問共產党中国,即便有任何記者提出这样的請求。”第二天,法新社从華盛頓發出的一条消息,报道了美國國务院对“新聞自由”  相似文献   

8.
刊中报     
书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李永亮很小的时候,我便与书结缘。当兵后,书更成了我生活中的亲密伙伴。它就像一道美丽的风景,引我走向另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在平淡如水的日子里,我始终与书为伴。寂寞的日子,书是我最好的朋友;快乐的日子,书是我亲密的伙伴;夜深人静,手捧书卷,孤灯天明。与古人谈心,和时代对话,平淡的日子快乐而又充实,五彩缤纷。于是乎在“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的古训里,我就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一样,扑向书 军事记者2001年第12期妻子圆我摄影梦○罗铮那天,当我委婉地向妻子提出购买一台…  相似文献   

9.
新闻事件回放   2005年8月8日下午,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海边,在台风“麦莎“的肆虐下,海面上20多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呼啸着扑向岸边.突然岸边有一个女青年被巨浪卷进大海.……  相似文献   

10.
漫步书林,面对仪仗队般挺立的书籍,喜爱读书的人自然会嗅到诱人的香气。难怪高尔基说:“我扑向书籍就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此话道尽了追求科学、文明的人们对“精神食粮”的热爱。可如今,从富丽堂皇的书店到街头巷尾的地摊,许多书籍让人们看了目瞪口呆,如果说这也是“精神食粮”的话,只能算是走了味的“面包”吧。  相似文献   

11.
颠簸在千里川藏线上得知《华阳礁上补给忙》被评为一等奖,回味难忘的南沙之行,身心仍在摇晃。去年10月,我刚结束累计两年的云南前线记者站工作,即奉命赴解放军报驻海南记者站值班。从南疆红土地扑向南国蔚蓝色,我的第一工作欲望是去南沙,去看看守卫那片总面积为92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水兵。我和合作者“刘冰”——海军某部干事刘兴安、  相似文献   

12.
我这位生在农民家庭,在农村困难时期长大的农民的儿子,注定一辈子都离不开农民。一次终身难忘的采访,让我抱定了一个决心:农民的儿子就要为农民写一辈子新闻!那是1994年春节前夕,我刚走上专业新闻工作岗位一个多月,到重庆市綦江县采访农民如何过年的情况。在县民政局,局长给我介绍说县城所在的古南镇一个村民组的农民由于贫困,过年都非常困难。我提出要去这个村民组看一看。可这位局长怕我把真实情况报道出去后造成不好的影响,无论如何都不让我去。当天晚上10点多钟,我设法找到了古南镇分管民政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说明情况后,这位书记非常支…  相似文献   

13.
变味的“面包”我们怎么吃周明荣【射阳】漫步书林,面对仪仗队般挺立的书籍,喜爱读书的人自然会嗅到诱人的香气,难怪高尔基说“我扑向书籍就象饥饿的人扑向面包”。此语道尽了追求科学、文明的人们对“精神食粮”的热爱。可如今,从富丽堂皇的书店到街头巷尾的地摊,许...  相似文献   

14.
浅谈大众传媒导向作用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写作缘起于《报刊文摘》曾经刊登的一则报道。这则报道说的是一个有着沉重学业负担的14岁少年在看了一个电视现场采访节目之后,感觉到周而复始的生命轮回毫无意义,于是留下遗书,饮毒身亡。这个少年所提到节目是一个电视记者对偏僻乡村一个放牛娃的现场采访:“孩子,你在这放牛为什么?”“让牛长大!”“那牛长大了呢?”“卖钱,盖房子”。“有了房子又做什么?”“娶媳妇,生娃。”“生了娃呢?”“让他放牛呗。” 14岁的少年在遗书中这样写道:那天我看了一个节目,记者现场采访一个偏僻乡村的放牛娃。我想到了自己——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什么?  相似文献   

15.
2004年8月至10月,《北京青年》以每天一个整版的篇幅,连载新社军事记者采写的《我的长———寻访健在老红军》系列报道。年前的一次军事行动,借助70位在者的红色记忆,将长征精神生展示出来,又一次感动了中国。业内人士在分析此次报道的功原因时认为,除了长征这样的色经典本身所蕴含的震撼力外,重要的原因在于,这次报道自始终贯穿着人文精神。表面看起来,人文关怀似乎与闻报道相隔较远。我们通常更多认为,那是哲学家、文学家和艺家的事情,新闻记者的责任,只客观地报道事实而已,并不需要其中加注什么特别的思想。事实,对一名记者而言,报道事实…  相似文献   

16.
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里记述了一个杉骨峰阻击战中端着刺刀连风带火扑向敌人而英勇牺牲的志愿军战士李玉安。时过40年,老作家万没想到,这位“烈士”居然出现在他面前。作家的“误笔”是怎样造成的呢?原来,李玉安扑向敌人后,从敌人的尸堆中找到一支卡宾  相似文献   

17.
两会年年开,报纸年年要报道两会,在看了大量报道并比较了各报报道后,我发现在采写两会报道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即代表、委员们人人都会发言。你说、我说、他说,并不都是新闻,新闻恰恰在说什么上。他说的内容确实有新闻,涉及到人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构成新闻;否则全盘照录代表、委员的发言并不算新闻。在这点上,我认为《新华每日  相似文献   

18.
逄春阶 《青年记者》2007,(23):50-51
我加入大众日报特派记者组这个团队已整整一年。在编委会的正确指挥下,与同事们一起,先后参与了省"两会"专稿、现代农业路径探寻、强镇之路·南方采访札记、"一体两翼"区域发展布局解析、"喜迎十七大"等重点报道。写这些重头稿,对一个长期从事文化报道的记者来说,确实是个脱胎换骨的过程,有经验,也有教训。我的体会可以用宋代杨万里《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的诗句来概括:"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相似文献   

19.
我当过一个短时期的記者,搞創作后也写过几篇算是报告文学的东西,但是沒有什么經驗。我只談談有关写工人的問題,这些意見对記者工作也許有点用处。我在报上讀到不少写工人的通訊、特写、典型报道,有的确是写得很好,但是有些作品我总感到其中  相似文献   

20.
我在新闻报道实践中有这样一个体会,就是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作者务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有些失实报道的发生,固然与提供情况的人有关,但我认为,作为报道者应负主要责任,因为他没有作过细的调查核实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