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教学是实施审美化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审美化教育成功的关键。为此,确立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审美化教育策略至关重要。课堂教学的审美化教育是认知活动和审美活动的有机结合,它要求教师以美的法则来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手段,使学生感受理解学习过程的美、发展情感、锻炼意志、训练技能,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我们追求的课堂教学审美化就是使学生能够在审美的实践园地(课堂教学中)自由而自然的发挥独创性,体现创造性。从而灵活的、本质的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最大限度的实现审美主体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2.
文章的中心议题是课堂教学审美化,课堂教学审美化是农村小学审美教育的核心,它要求教师用美的方式来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学生快乐地掌握知识、发展情感、锻炼意志、训练技能,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3.
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接受审美教育和审美训练的人,不会是全面发展的人。”无疑,美育在学校教育中是不可缺的。而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因此要坚持在课堂教学渗透审美因素,力求实现课堂教学审美化,通过以美引善、以美启智、以美悦  相似文献   

4.
论审美化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审美化教育可以使教育达到培育完美人格或全面发展且具有自由个性的人的高度。审美化教育的基本组成包括:审美化的教育过程、审美化的教育内容、审美化的教育形式、审美化的教育环境、审美化的活动形态等。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建构学校审美场和审美心理场,能够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审美价值体系,以凝聚整个学校的精神结构,使教师的精神具有审美价值,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进入审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美育通常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以及艺术美的鉴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变得高尚、积极,在思想情感上全面、健康地成长.美育不完全等同于美的享受,它的最终效果是以敏锐的直觉把握力,调动人的丰富的记忆的内在感情,使人成为一个真正有智慧的、感情丰富的人.审美教育有助于造成整个社会的审美化,形成健康的社会风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抵制陈腐的习惯.美育亦是人类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高度概括了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阐明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席勒的《美育书简》提出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论点:“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学校美育的目的在于造就一代具有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个性、高尚的审美趣味和道德修养以及有多种爱好的广泛知识的新人.  相似文献   

6.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审美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然而我们的学校美育,一般只着眼于艺术教育、校园环境美化、教学手段形象化及学科内容的审美化等等,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形象的美感效应。笔者认为,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的审美对...  相似文献   

7.
美育就是从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角度出发,实施必要的审美方法,通过审美实践陶冶人们的性情,美化心灵,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启发人们的自觉性,提高对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能力,解决人们审美观的问题,体现着人们对“美”的要求,以此达到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的目的。情感在审美教育中特别重要。在审美教育中必然有情感的渗透。没有情感的审美教育,是不存在的。一、明确情感地位,调动情感因素。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以美的事物激发人的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进而在…  相似文献   

8.
美育是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在学校教育中,美育有它特殊的功能,它通过鲜明的形象和优美的情感来感染人、影响人;它使人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获得情感上的熏陶,心灵深处得到鼓舞;它启迪人们的智慧,开阔人的视野,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远大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美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情感教育功能。美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对美的感知或感动的过程。情感的陶养,就是要防止卑鄙的东西腐蚀人们美好的情感;另一方面用关的事物对人们进行情感教育。学校只有正确认识美的特征与美育的宗旨,深入把握美育的特点、规律和功能,才能在实践中正确施行美育教育。才能使学生养成自觉地认识美、热心地追求美好事物的习惯,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帮助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  相似文献   

10.
高翔 《生物学教学》2005,30(11):24-25
生物学课堂教学审美化是以教学美育心理规律为指导,将所有的教育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将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美的创造的活动。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审美发现和审美创造,以美的法则来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激发审美创造力,身心愉悦地掌握知识、发展情感、锻炼意志、训练技能,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1.
课题规格:江苏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立项课题 申报单位:镇江市宝塔路中心小学 研究时间:1997年9月至2000年5月 简介:“美育渗透”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以“美育”为突破口,采用“渗透”的独特手段,使学生自觉地接受“美的教育”,提高学生理解美、鉴赏美、选择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以美怡情”,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加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愿望,达到多种学习方法和谐完美地融合,形成学生学习过程的审美化。 课题的研究内容为“三线并进,重点突出”。我们按照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分成三条线,以教学过程审美化、活动过程审美化、环境教育审美化为三个支点,以课堂教学为研究重点。首先,教学过程审美化指教师努力挖掘各自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审美因素,遵循教育规律和美的规律,努力使美育不知不觉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启发学生思维,陶冶其情感,使教学过  相似文献   

12.
情感体验的美育重在情感与体验,但目的却不在于只是培养人的情感,而是既要培养人的美感,也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只有人的各种官能都得到运用,才能实现情感体验的美育;既要实现教育手段、过程的美,实现教育环境、氛围的美,又要实现生活情境的美,这同时也体现着教育的精神。因此,这不同于“美育是情感教育”。以往人们对这种观点的批评在于人的情感并非完全是审美情感,而审美也并非只有情感,还有理性判断。批评这种观点是因为它将美育归结为进行情感教育,将情感作为一种教育对象而进行的教育便是美育,或许也是人们对这种观点的一种误解。情感体验更多的是一种桥梁,使人们能体验生活中的美,它本身包含在生活的各个情景之中。  相似文献   

13.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在大力提倡和推进教育的今天,作为与德育、智育、体育相互并立的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它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其作用也日益凸现。为此,不少学校偿试将美育融入课堂教学。笔者认为,首先应关注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的策略问题。一、在课堂教学中把握生命节奏在人的生命节奏里,隐藏着人感受客体之美即审美和建立自身之美即立美的奥秘。一方面,人的生命节奏是美育所假借的手段,所谓“客体之美”的最佳感受器,是使受教育者得以全面和谐的学习和掌握世界的内外作用机制。首先它作为物我感应的历史积淀,作为外在尺度和内在尺度的统…  相似文献   

14.
审美教育是通过寓理性于感性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感受、发现和认识美的形式及本质,陶冶真善美合一及天人合一的情感、情操,发掘审美及塑造美的科研智慧和能力,追求和塑造美的生活及生命世界。艺术教育不能等同于审美教育,它只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美育途径是包括音乐、美术在内的学校的各科课程教学。美育须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有效学校美育途径的策略是:寻找美育与被拓展途径的内在联系;寻找美育途径拓展的切入点;启发教师拓展美育途径的意识;重视美育途径拓展的具体设计。  相似文献   

15.
教学研究 在学校教育中,最有效的美育载体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既蕴藏着人类创造的文明结晶,又体现着教师丰富的创造性劳动,如果教师在各学科专业课堂教学中都能通过自己独创性的劳动给学生以美的教育、美的薰陶,将使得学校美育的内容、方法得以进一步具体化,将有利于为学校美育寻找到一条行之有效且被赋予某种教育形态的新途径,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 从审美教育的需要出发,教师应在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中,贯以德育与美育的教育,将学科专业知识传播、道德观念培养和丰富多彩的审美鉴赏活动结合起…  相似文献   

16.
学校中的美育教学是形成年轻一代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其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及高尚审美情趣的教育活动。通过美育教学,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精神获得某种满足和享受的情感,从而自觉接受教育,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因此,学校美育教学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观即人们对美的认识和观点。它是形成审美能力的认识基础。通过审美活动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审美观点和方法是学校美育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教给学生一定的美学知…  相似文献   

17.
胡雄 《学语文》2007,(1):55-55
美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它反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并使学生具有发挥美的意识。促成学生自觉的爱美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美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情感教育功能.美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对美的感知或感动的过程.情感的陶养,就是要防止卑鄙的东西腐蚀人们美好的情感;另一方面用美的事物对人们进行情感教育.学校只有正确认识美的特征与美育的宗旨,深入把握美育的特点、规律和功能,才能在实践中正确施行美育教育.才能使学生养成自觉地认识美、热心地追求美好事物的习惯,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帮助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  相似文献   

19.
欧松林 《教育艺术》2006,(10):25-27
“美育”是一种属性,它最终表现为人的修养、品格、情感。“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核心就是审美教育。声乐教学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其本质特征是在审美中完成教学。它虽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多以单对一的形式进行,一个教师每次对一位学生上课,但它同样具备了现代教学原理中课堂教学的三项基本功能,即知识教学、思想品德教育及能力和个性发展。同其他学科一样,声乐课既要完成本学科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积极的情感指教师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与自身情感内容使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达到最佳状态。情感是打动人心灵的秘诀,是人们互动行为的内在动因。一、感受教学美感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认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美育的直接作用在于塑造心灵美,培养高尚的情趣。正因为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所以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