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两种文化"的分裂,构成了不和谐的文化生态,是当下文化建设中不能回避的深层次难题。追求"两种文化"的融合,无论就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而言,还是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均十分必要。融合"两种文化"的路径大概三条:一是交叉式的相互迎合;二是互补式的相互契合;三是混杂式的溶剂化合。相比较而言,第三种路径是最理想的,却也是最困难的。  相似文献   

2.
丁兰华 《文教资料》2008,1(10):57-58
本文在回顾斯诺"两种文化"整合论的基础上,指出其知识论立场的局限,并从存在论的层面,即将其纳入人的存在这一更深层面加以考察,阐明了笔者对融合两种文化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C.P.斯诺两种文化分裂命题的现代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 0世纪 5 0年代 ,英国学者C .P .斯诺在《两种文化》的演讲中指出 ,科技与人文正被割裂为两种文化 ,科技和人文知识分子正在分化为两个言语不通、社会关怀和价值判断迥异的群体 ,这必然会妨碍社会和个人的进步和发展。当前 ,两种文化的分裂非但没有缓解 ,反有愈演愈裂之势 ,主要表现为“科学主义”的盛行。要促成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首先应给科技一个准确的人文定位 ,破除对科技的盲目崇拜。在此基础上 ,对教育的重新审视是二者融合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4.
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不确定的领域,为了探知对不确定的社会现实所作的似乎真实的解释,人类做出了许多的努力。然而,在现有的“两种文化”的模式下,比较教育的运思逻辑未能为这一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出路,比较教育学只有重新寻找一种新的认识论,才能真正实现其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两种文化"之争是人类文化逐渐分化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一种历史结果。其中,古代知识的分化是"两种文化"之争的缘由,近代科学主义的兴起则促使了"两种文化"之争的形成,而当代环境问题的出现则使"两种文化"之争消融于新的文明形态建构之中。  相似文献   

6.
“两种文化”问题对于高校党员队伍文化建设,既是挑战,亦是机遇。高校党员队伍中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铺设在“两种文化”之间,又在整个文化生态中居前,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文化路线格局。“两种文化”就像汽车的两个轮毂,需要生态平衡的联结轴承和生态持续的发展方向与牵引,方可同向并行不悖。科学文化的党员先进性保障作用,人文文化的媒介作用和社会理想规约效果,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利益价值导向,最终还是要统一到党的性质、宗旨和事业上来。  相似文献   

7.
“两种文化”与新世纪人文教育的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以科学与人的分野与冲突这一“两种化”理论为化视野,讨论了教育学所面临的化挑战及人教育在新世纪的未来前景,本以为,尽管20世纪末期,“两种化”的冲突似乎变得更为激烈,但从历史的发展逻辑来看,人主义正在走向它的复兴,相应地,人教育也在努力寻找它的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8.
仅仅阐释经典、繁琐考证是治学的误区 ,是埋葬天才的坟墓。这正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悲剧所在。“第三种批评方法”倡导独立的思想和学术品格 ,可谓医治传统痼疾的良药  相似文献   

9.
高校党员队伍包括施教者(教师)与受教者(学生)及其两者的衍生形态,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主体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实践意义。然而,在多元动态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高校党员队伍的文化生态呈现了两种文化存在的显著特征。因为文化的多元与学生的流动性常常产生共振,形成了多元动态的高校校园文化语境。在此语境下,高校党员队伍基于自身的专业背景,形成了两种文化的现实表现及深层次认知方式的分野。  相似文献   

10.
鄱阳湖生态文化建设措施,需要在"两种文化"的视域下,切实维护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生态平衡。学校的理论教育与传播应通过课程设置、师资配置与考核评价等体系,建设科学与人文和谐发展的生态局面。在鄱阳湖生态文化实践方面的产业化、大众化与消费化等措施,应立足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发展,才不违背生态文化的和谐追求。在理论建设方面,紧密联系生态经济区的建设,通过立项支持,深化生态文化理论核心概念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南唐后主李煜与“词中之宗”李清照都擅长写愁恨词。两人悲剧性的人生,以及对此共同的悲剧性体验,是其愁恨词创作的生活基础。两人在愁恨词写作内容、意象的运用上既有相同之处,亦有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质上是一部文化史,同时又是一部教育史。人类的文化可分为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科学文化是"立世之基",前者为后者导向,后者为前者奠基。而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人文教育主要指人文文化的教育,科学教育主要指科学文化的教育,"两种教育"长期处于对峙、冲突、制衡状态,形成教育的"钟摆现象"。"钟摆"的失衡要求"两种教育"走向整合,以使教育的"钟摆"和谐律动,这是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PBL)是"基于问题式学习"的自主学习模式。通过介绍PBL的定义与特点,本文分析将PBL应用于《中西方文化比较》本科生选修课的必要性,讨论该课程基于PBL的教学模式,并从师生角色的转变以及小组活动的合作与竞争方面阐述PBL应用于该课程时需注意的问题,以期对PBL应用于《中西方文化比较》类课程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近现代西方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经历了融合、冲突和消解三个时期,反映到教育理念上也相应地经历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越走越远和共同反思三个阶段。考察这一历史发展表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不能彼此分离,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需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梁宗岱诗论的重要代表作《象征主义》中将象征定义为一种情景配合,景即是情,情即是景的境界,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与朱光潜所诠释的移情作用中由物我两忘进而物我同一的境界大同小异。梁宗岱以这种类似移情作用的美感经验的存在与否,作为判断象征主义作品的标准,并造成了其对广义象征主义与狭义象征主义的混淆。  相似文献   

16.
《雪国》围绕岛村和驹子、叶子在雪国这个冰雪纷飞环境里的生活和情感变化,“雪”的意象不断闪现。雪对雪国的自然环境。对小说人物的情感演绎以及对川端康成思想情感的寄托。都有巨大的生成意义,从而使“雪”的意象至少具有了雪境自然、雪境情感、雪境禅韵三个层面的联结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两种文化的交融与沟通构成了大学生和谐人格塑造的学科基础,两种文化的交融创新是塑造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内在灵魂,塑造大学生和谐人格的需要教育改革思维、评价机制、组织领导力的基本支持。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对中国传统史学批判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近代的科学方法,提出史学研究要运用整体的方法、实证的方法和联系实际的方法,为史学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也给后世治史者提供了必要的史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