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画与幽默     
《教育》2009,(9)
天才儿童老师:"小明,你用‘果然’这个词造个句子。"小明:"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老师:"不对,不对,不能将‘果’与‘然’两个字分开!"  相似文献   

2.
《当代教师教育》2016,(3):39-44
"好老师"生长于学生心中。从学生的视角探寻"好老师"的特质,探究"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形象,显得尤其必要。通过对一部分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生活体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建构了教师评价的三个维度,形成了"‘好老师’的形象与人格"、"‘好老师’的课程与教学智慧"、"‘好老师’的师生关系"等"好老师"的评价框架。  相似文献   

3.
笑话     
老师:"小明,你用‘果然’这个词造个句子。"小明:"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老师:"不对,不能将‘果’与‘然’两个字分开!"小明:"老师别急,我还没有  相似文献   

4.
"‘云头一具尸’是‘层’,‘士兵头上插羽毛’是‘翠’,‘错错错大错’是‘爽’,‘今日头上写二王’是‘琴’,‘一口咬棵树’是‘困’,‘大牛腰戴帽’是‘牵’,‘山边在起火’是‘灿’。"这是一位语文教师领着孩子编字谜识字。她还编了一些儿歌帮助学生识字,如教学"碧"字,编成"王老头,白老头,同坐一块大石头";教"法、丢"时,编成:"去"字头上戴斜帽,丢、丢、丢;"去"  相似文献   

5.
"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辨析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结合教学实例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视角迁移""动态感知升华"三个方面,探寻如何"由‘形’与‘体’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掌握辨析‘形’与‘体’的基本技能,再生数学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6.
"出神"与"入神"本是兄弟俩。一天,他们突然间觉得好生纳闷:咦,咱俩一个是由"出"与"神"组成的,一个是由"入"与"神"组成的,而这"出"与"入"又是相对的,咱们俩怎么会是兄弟?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就去请教词典公公。词典公公告诉他们:"按照惯例呢,意思相对的两个字分别组词后,两个词所表示的意思应该是相反的。比如:‘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你俩虽然也是由意思相对的‘出’和‘入’组成的词,但所表示的意思却  相似文献   

7.
正江苏省高考语文评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曾说:"一篇高考作文,总得有‘发光’之处。没有‘太阳’,也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也得有颗‘星星’;没有‘星星’,也得有个‘萤火虫’。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你就只能在‘基础等级’里徘徊,与‘发展等级’分无缘了。"高考作文如此,中考作文亦如是。  相似文献   

8.
自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事件之后,"‘9.11’事件"、"‘911’事件"、"‘9-11’对美袭击事件"之类的用法,开始大量地出现于报刊杂志及各种出版物中。实际上,关于"‘9.11’事件"之类用法之表述形式,并不符合国家的有关规范标准,属于不规范的表述形式。根据国家的有关规范标准,"‘9.11’事件"之类用法的正确表述形式应该是"‘九一一’事件"。对这类不规范用法的规范与廓清,对于我们肃清目前各种出版物中大量存在的诸如"‘九.一八’事件""‘3.8’大案"、"台湾‘3.19’枪击事件"等之类的不规范的用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类化规范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生与下棋     
编者推荐:只就"‘得’与‘失’的关系"诠释标题,立意鲜明而集中;在诠释二者的关系时,能辩证出之。此文还需要升格:卒章只就"‘得’与‘失’"处理得当与否,展开议论。  相似文献   

10.
天才儿童     
《家教世界》2015,(3):6
老师:"小明,你用‘果然’这个词造个句子。"小明:"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老师:"不对,不对,不能将‘果’与‘然’两个字分开!"小明:"老师别急,我还没有说完,整个句子是——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果然拉肚子了。"  相似文献   

11.
几年来,我校组织儿童诗歌少儿社团,开展小学生童诗欣赏与创作实践活动,清晰地体会到这是实施"人文教育"一个良好而有效的形式,可以整合成"人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北京师范大学石中英先生认为,"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向他们传递一定的‘人文知识’,培养他们对于自己、他人以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意识和能力,促使他们树立高尚的‘人文理想’和‘人文信念’"。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语文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最根本特质。故本文切入"磨砺语言",提出"语文课固‘语言’之根,守‘语文’之本"。本文从"关注语言,由此开始"和"磨砺‘语言’,倡导本色语文"两方面,论述自己发展学生语言素养的实践,亮点和重点是"一磨‘语言’,教师语言表达要意趣","二磨‘语言’,学生语言表达要生趣、亲切",以教学叙事型的案例为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的审美创造中,通感艺术被广泛地运用。钱钟书曾举例说:"花红得发‘热’,山绿得发‘冷’;光度和音量忽然有了体积——‘瘦’,颜色和香气忽然有了声息——‘闹’;鸟声竟熏了‘香’,风声竟染了‘绿’;白云‘学’流水声,绿阴‘生’寂静感;日色与风共‘香’,月光有簌可‘听’;燕语和‘剪’一样‘明利’,鸟语如‘丸’可以抛落。五官的感觉简直是有无相通,彼此相生。"  相似文献   

14.
1919年以前,叶圣陶把语文教学的目标拟定为"能读、能识、能讲、能写"。新文化运动勃兴之后,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中偏重"文艺品"。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对语文有了更科学的定位,将"普通文字"与"文学"截然划开,在语文教学中强调"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并将"写"定位在写"普通文字"和"应用文"。1949年叶圣陶在主持拟定《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时,首先提出"语文"这一名称,他解释说:"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教学做合一’理论的理解与运用"这一话题,从"走进生活,初尝‘教学做合一’带来的甘甜""激烈争辩,欣赏‘教学做合一’盛开的鲜花""引领练笔,收获‘教学做合一’丰硕的果实"三个方面入手,结合实践,初步总结对学生进行"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相似文献   

16.
一次,我正在黑板上板书一首古诗:"必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突然,坐在后排的王军站起来说:"尹老师,你写错了一个字,‘必竟’的‘必’应该是‘毕业’的‘毕’。"我迟疑了  相似文献   

17.
林敏静 《成才之路》2014,(13):54-54
正我们经常在讲,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可这个"语文味"到底是什么,总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对"语文味"的解读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他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标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而"读味",正是语文最原始、最本真的味道。我们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在朗读中领悟语言文字特有的美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情感激越的起伏,在朗读中唤起学生与文本真切的体悟,在朗读中让语文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提出了"‘多元化’监控主体、‘全方位’质量标准、‘持续性’监控、‘多角度’反馈与评价"的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阐述了该体系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实施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19.
"高效"与"生本"是同胞兄弟,先有"生本",才有"高效"。语文课堂应该着眼于学生实际,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会等待。本文从"‘等待’在学生吟诵朗读时"、"‘等待’在学生苦思冥想时"、"‘等待’在学生唇枪舌剑时"、"‘等待’在学生练笔评析时"四方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体悟。  相似文献   

20.
读了《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7期徐江、周宗富二位先生的文章《教:在学生‘自主’之上必须有作为》(下简称"徐周文")深受启发,受益匪浅。文章最精彩的部分是第四节的两点"质疑"。一、对喻体"大宅子"的质疑。徐周文说:"‘大宅子’与向国外‘捧’古董、‘挂’名画、‘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