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袁崇焕(1584-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一说广西藤县)人,是明末杰出的军事统帅.他在1629年抗击皇太极率领的后金八旗军入侵中原、保卫北京的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于崇祯皇帝昏聩、多疑,误中皇太极的反间之计,再加上阉党的妒忌、陷害,被处以磔刑,含冤而死,终年46岁.  相似文献   

2.
袁督师之死因,是袁崇焕研究中至为重要又不可回避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明末清初的文人,盖从袁崇焕个人责任去找答案;民元以来的学者,则从崇祯帝、明奸臣和天聪汗的个人恩怨去找答案。本文则在肯定前此研究的基础上,试以袁崇焕孤耿刚廉性格与崇祯帝刚愎暴戾个性之矛盾冲突作视角,解析袁崇焕被含冤磔死之因。 一 将袁崇焕之死因归于其个人“罪责”一说,盖源自崇祯帝给袁督师的谕加之罪。《崇祯实录》记载:“谕曰: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市粟、谋款、不战,遣散援兵,潜移喇嘛僧入城,卿等已知之,自当依律正法。今特流其妻子、兄弟,余不问”。加给袁崇焕的“罪状”共八条:“专恃欺隐”、“市米资盗”、“谋款诱敌”、“斩帅践约”、“纵敌长驱”、“遣散援兵”、“携僧入城”和“付托不效”。以上八条,多文已作分析,兹再略作评判。  相似文献   

3.
出名新秘诀     
三十年代,鲁迅曾针对上海滩某些无聊文人唯名是务、唯利是图的行径,写过《文摊秘诀十条》,揭露其嘴脸,施之以鞭挞。想不到60年后的今天,浸透了旧思想的沉滓重又浮起。某些弄笔者的所作所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先辈,真可谓“冰生于水而寒于水”。笔者以毒攻毒,将这类人的“秘诀”作如下概括: 一、巴结大款。搜索枯肠,挖空心思,为那些腰缠万贯而又愿意“慷慨解囊”的大款们立传,把他们吹捧为“二十世纪的陶朱公”、“经济领域的曹孟德”、“勇于开拓的霍去病”,捞它一大把钱,作为推销自己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4.
出名靠创意     
上初中时,希望自己能成为演艺圈人士,穿时新衣衫,有机会和偶像认识,而不用每月眼巴巴地等着买那时还为数不多的娱乐杂志去了解明星们的八卦。  相似文献   

5.
署名与出名     
赵家璧先生最近参加中国出版代表团从日本访问归来,曾讲起一个笑话:他的出国护照上把“璧”错为“壁”。在日本汉字电脑上,在欢迎名单中,两次按健盘,既按日文发音,又按汉字笔划多寡,却并未出错,因而璧玉没有化成泥土。大家听了哄堂大笑。家璧先生是一位名人,并且是以编辑家和出版家的身份而闻名的。这次访日代表团的正式名单上,在家璧先生的名字之后除了有  相似文献   

6.
袁崇焕是明代杰出的军事家,他的命运与明朝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他的经历对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政治史上都具有独特的影响和警示意义,因而史学界和文学界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其进行研究、探讨和演绎。现试就现存的袁崇焕研究及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以品鉴之。  相似文献   

7.
袁崇焕是明末著名的抗清将领。后人为表彰袁崇焕,一直颇为重视其遗著的收集和整理。三百多年来,袁崇焕的遗著散佚严重,经由后人不遗余力地搜辑,部分遗著才得以存世。本文将梳理明末以来袁崇焕遗著流传的脉络,探讨其散佚、留存的情况,并分析散佚、留存的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想出名并不是一件多么为难的事情。不需要金钱投资,不需要高等学历,也不需要什么出类拔萃的技能。想出名,关键看你会不会造新闻。所谓造新闻,就是要会造新闻事件。不是让你掂笔去做“写手”,而是让你自己做一次新闻事件的主人公。新闻事件造好了,自有媒  相似文献   

9.
王保国 《今传媒》2006,(8X):60-60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想出名并不是一件多么为难的事情。不需要金钱投资,不需要高等学历,也不需要什么出类拔萃的技能。想出名,关键看你会不会造新闻。  相似文献   

10.
方甜 《新闻传播》2013,(12):245-246
中国新闻史上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名记者,他们在新闻业务上的业绩至今都是学习的榜样。成为名记者往往需要主客观条件的双重配合,然而当前形势下,记者成名面临着诸多阻碍性因素。媒介同质化竞争环境下记者创新难,成名机制中对记者提出了业务和管理运营的复合型要求,以及媒体市场化环境中记者的新闻民工待遇引发的问题,都加剧了记者成名的难度。  相似文献   

11.
做梦出名那仅仅是一枕黄梁,因此大家都在日思夜想实实在在出名的方法。俗话说,人有人路,蛇有蛇路。高素质的人有高素质的出名方法,比如写一部畅销书,开一家大公司,出一张流行唱片等等。而素质低的人也有庸俗的出名方法。比如我们现在常见的靠骂出名,靠下半身写作出名,靠裸奔出名,靠傍大款出名等。低素质的人即使出名,在社会上也会引起很大的争议。  相似文献   

12.
在中央档案馆的档案珍品展中有一件颇为引人注目的展品。那是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四位先生联名写给毛泽东请求保护袁崇焕祠墓的信及毛泽东的批示。这是毛泽东保护文物古迹,关心文化遗产事业的一个典型事例。  相似文献   

13.
抗日时期,爱国诗人柳亚子潜心致力于南明史的研究,整理有关史料,出版著作。他或分析明末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状况.或表彰誓与清廷抗争的明朝遗民及明末坚持抗清的志士,或记载南明诸王的活动,或综述南明各方面的事迹,取得了累累硕果。以此作为抗战期间鼓舞士气、救亡图存的舆论武器。1952年,柳亚子等四位名士保护明代督师袁崇焕祠墓,正是他明史情结的印证。  相似文献   

14.
关于明末著名抗金(清)将领袁崇焕的家庭情况,学术界缺乏研究。梳理袁崇焕的家庭情况,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袁崇焕其人,并澄清困惑后人的袁崇焕籍贯、后裔等问题。本文利用家谱、疏牍和域外的朝鲜文献等材料,考察袁崇焕的家世背景、婚姻子女家庭关系、守辽功业对袁崇焕的影响,并探讨袁崇焕族属后裔去向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袁崇焕是大明晚期抗清名将,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被处死后明朝百姓争相抢食他的肉,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又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赏。本文主要讲述了大明帝国晚期腐朽的帝国制度。抗清名将袁崇焕身陷帝国政治迷局中,在皇太极的设计与陷害中,一步一步失去了大明皇帝朱由检的信任,最终含冤而死。  相似文献   

16.
这是香港《新报》最近刊登的一篇述评,现转载如下,供新闻界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记者》今年第4期刊登了王乾荣同志的《出文乎?出名乎?》一文,看得出,王乾荣同志淡泊名利,甘于默默奉献,令人敬佩。然王文认为记者不可能出名,也不应该出名,笔者却不敢苟同,试与王乾荣同志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这是香港《新报》最近刊登的一篇述评,现转载如下,供新闻界同仁参考。大陆名记者为何寥若晨星兮这在新闻界只属是"例牌话题'、有人直言,大陆名记者寥若星晨的现象不是因  相似文献   

19.
赵芷仪 《兰台世界》2017,(2):124-125
袁崇焕的军事天赋使得他成为一位军事家,军事能力得到明清两朝的认可。但是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环境及其自身性格的短板导致了他悲惨的结局。崇祯帝杀了袁崇焕并不是明朝灭亡的全部原因,但时势造英雄,袁崇焕的死绝对是明朝灭亡的一个催化剂,一代名将的陨落,不论是什么原因,均是国家的损失。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将袁崇焕定位为"民族英雄"并以一种独特视角对其功业进行了评价。梁启超对袁崇焕的评价与近代中国社会环境及其个人的思想变化息息相关,既是其渴望以己之身力挽时代狂澜的内心表现,也是受到尚武精神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