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部厚厚的包括上中下三大卷的《中国民居建筑》,不论是前部的以历史、文化、自然为主的总论,还是后部的不同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分卷,均高度地体现了历史与理论,调查与研究的完美结合,足以称为我国民居建筑研究空前水平的巨著。  相似文献   

2.
杨红玉 《兰台世界》2010,(12):59-60
中国古代建筑,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辉煌的建筑成就。本文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的背景和韵意、表现特征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建筑,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辉煌的建筑成就.本文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的背景和韵意、表现特征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皇始宬”和“天一阁”建筑为例,揭示出了“中国古代图书馆建筑是中国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实质。其实质为:“皇始”和“天一阁”是中国图书馆建筑中的经典之作,它承古开今,集人文思想之大成,更显人文关怀的人性化。所以,其功能不仅是作为藏书和读书之所用,更重要的是为读者营造了人性化的人文关怀、合情合理的人文科学、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现实和理想交会的人文艺术和建筑与自然合一的人文景观。这种典型的反映在中国古代图书馆的人文关怀,不仅对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重要作用,更对今天我们的图书馆建筑有启发和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现代建筑出现的背景、原因以及其历史局限性进行了研究;指出后现代建筑注重了建筑与环境、历史、建筑形式与人的心理感受等的关系,突破了现代建筑“功能主义”和“简洁主义”的教条。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皇始成”和“天一阁”建筑为例,揭示出了“中国古代图书馆建筑是中国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实质。其实质为:“皇始成”和“天一阁”是中国图书馆建筑中的经典之作,它承古开今,集人文思想之大成,更显人文关怀的人性化。所以,其功能不仅是作为藏书和读书之所用,更重要的是为读者营造了人性化的人文关怀、合情合理的人文科学、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现实和理想交会的人文艺术和建筑与自然合一的人文景观。这种典型的反映在中国古代图书馆的人文关怀,不仅对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重要作用,更对今天我们的图书馆建筑有启发和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对《中国民族建筑》(获第12届中国图书奖)的获奖一直是抱有很大的信心。在直接参与的四年多时间里,我亲眼看到了它是如何从一堆凌乱的稿子中成长为一个“美人”的。更加令人感动的是,这套价格不菲、定价2千多元的五卷本图书,受到了不少个人消费者的青睐。它的成功,来自五个方面。 视角 《中国民族建筑》是以民族的角度来叙述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建筑的,这个角度做起来很难,但是做出来却  相似文献   

8.
<正> 《中国图书馆建筑研究跨世纪文集》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编,李明华、李昭淳、赵雷主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16开555页,定价90元。 该书收录了20世纪80年代末至2003年国内刊物上发表的有关图书馆建筑研究的论文126篇,内容涵盖了图书馆建筑的理论与规范,图书馆建筑工程管理及用后评估,图书馆建筑的历史发展与民族、地方特点,图书馆建筑设计,图书馆  相似文献   

9.
一梁启超当年在谈到中国历史的研究时曾说过,根据中国的历史的发展,研究中国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以及“世界的中国”三个阶段。所谓“中国的中国”的研究阶段是指中国的先秦史,  相似文献   

10.
李思涵 《东南传播》2022,(3):104-108
“门当户对”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婚恋嫁娶的遵照之一,传播广泛,构成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符号。该词由建筑构件向婚姻标准演进的过程体现了本文符号化的三个阶段:实体符号阶段、混合符号阶段、语言符号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其又充当着自然、精神、关系、流动、代际等多种特质的复合媒介,发挥了传播媒介的功能,体现了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等特质。在华夏一元传播体制中,“门当户对”观念的传播在“天人合一”宇宙观的根本指导下,受到宗法与封建制度的强力控制、礼制思想与贵和观念的巨大约束,体现了传统中国“差序格局”的传播模式。而作为一种悠久的历史习惯与传统,“门当户对”观念在当代中国社会仍被遵循使用,其中所内蕴的独特民族精神对构建中国叙事体系、丰富华夏传播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梁思成(1901-1972),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和中国建筑教育事业,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和理论的奠基者,享誉世界的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之父.  相似文献   

12.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和中国指数研究院3家研究机构共同组建的“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对2003年以来的建成或在建的建筑综合体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从全国100多个新建筑综合体中评选出“2004年中国10大新地标建筑综合体”。具体名单:北京金融街中心广场、南京  相似文献   

13.
《全国新书目》2023,(8):78-79
<正>本书是最早论述中国建筑的著作之一,共收录照片750张,文字说明10余万字。作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采用“图版+解说”的方式,系统介绍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意义的建筑,包括宫殿建筑、民居和陵墓建筑等,描绘出一幅中国建筑文化的全景图。书中照片以伊东忠太五次中国考察和关野贞三次中国考察时拍摄的照片为主体,大多拍摄于1918年之前。100多年过去了,照片中的很多建筑已经消失不见,本书为后人留下了极具研究价值的绝版史料。  相似文献   

14.
我国图书馆建筑中有一些规模不大,但各具特色的小型或微型图书馆,或具有突出的藏书特色,或赋以鲜明的民族文化气息,或有着内涵深沉的纪念意义,这些图书馆建筑中的奇石小贝,形式多样、风格迥异,在我国图书馆建筑群体中犹如一颗颗闪烁的星星,光彩夺目,为中国图书馆建筑的园苑增添着奇光异彩。1 造型设计的新颖与独特在我国图书馆建筑中有不少造型新颖而独特的小型图书馆。如湖北老河口市图书馆(1990年竣工,建筑面积2544m~2)其平面设计采用“品”字型,立体是打开的背靠背的三  相似文献   

15.
李思文 《新闻世界》2013,(7):309-310
【摘要】城市建筑尤其是历史建筑记录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是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城市改造与扩容,不应以牺牲历史建筑为代价,而应高度重视与保护历史建筑。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妥善学习西方文化,中国文化才能“走出去”,与各种文化比肩、平等交流并长久立于荣耀之地。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四大古都之一,南京先后有十个王朝和政府在此建都,建都历史达440年,南京城因此而留存了十分丰富的古建筑资源。据统计,南京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80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81处,而民国历史建筑在其中占了半数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南京现存民国建筑尚存1000多处,其中许多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优秀建筑。它们是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转换、创造民族建筑形式的实物研究资料和重要历史见证.也是中国古典市井向现代都市演进的实物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邮驿通信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殷商时期。1896年3月20日,清政府在北京开办大清邮局,中国邮政由此诞生。晚清至近代,武汉邮局经历“民信局”“客邮”“外国书信馆”“大清邮政”四种不同历史阶段,其性质互为补充,满足中外民众互通信息、邮寄物品的需求。近代,武汉邮政建筑风格多样,室内外装饰细节丰富,蕴含特定文化内涵。分析其建筑与空间设计的关联,对于武汉邮局历史建筑保护、地域文化复兴、邮局空间环境再利用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杜:陈先生,今天我从西门进入清华大学,经清华园、二校门,出南门来到您的办公室,注意到清华校园建筑的历史反映的是清华的历史,——先是原瑞王府的清华园、美国人墨菲设计的二校园,接着是前苏联式的主楼,出原校门的这一片是新近扩展的校区建筑,俗称“白区”。走在有近90年历史的清华校园中,不禁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或一种文化所独有的传统建筑,  相似文献   

19.
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表达的民族认同、民族想象和民族意识,与“民族主义”这一概念并不完全相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鲜明表征了“阶级—民族”意识;进入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的“民族国家”认知与表达建构出理性民族意识;近十年来,传统伦理表达揭示出“文化/民族”意识。这一结论将民族意识视为动态媒介过程,具有视角的延续性、递进性,避免了仅从“现代性”看待“民族”,从而突破了将“革命”与“世俗”、“民族革命”与“阶级革命”简单二元对立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20.
《全国新书目》2023,(3):56-57
<正>本书是西方汉学界和建筑学界系统研究中国建筑陶艺的代表作,收录240余张照片、9万余字考察报告。全书共分7章,作者简单梳理了中国建筑陶艺发展的历史脉络,介绍了各地著名的建筑陶艺中心,以及建筑陶艺装饰的制作与安装工艺。经历了近百年的变迁,书中的很多建筑及其陶艺装饰已经不复存在,使得本书成为后人无法复制的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