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往今来,治吏和治民历来是治国安邦、抚世理事的两个方面.然而,在具体的把握和运筹上.历代明主贤君首重“治吏不治民”,特别强调求贤治吏的重要.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治吏不治民”这句治世警言于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是一个有四千多年文明史的国家,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教育家,以及先贤圣哲、志士仁人和明君良相,不断从实践中总结出许多治国经世之道,积累了不少从政中得失成败的经验教训.虽然由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一些治国之道因时过境迁而泾谓不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其中不少道法还是真知灼见,值得学习.推重求贤治吏就闪耀着从政的智慧之光.  相似文献   

2.
学校管理在一定意义上是校长调动下属的智慧、才干和力量,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因而,校长必须善于恰当地将手中的部分权力授予或转移给自己的下属行使,以保证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一、治吏不治民“人主者,守法责成以立功者也,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不闻有乱民而有独...  相似文献   

3.
一、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梁启雄《韩子浅解》云:“不期修古,谓不要求修行先王的古道。”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训“修”为治、习。日本松皋园《定本韩非子纂闻》云:“修,当作循,谓不必循行古事也。”王焕镳《韩非子选》训“修”为“远”,“修古,谓远古之世……韩非子持进化  相似文献   

4.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预防保健治疗思想首见于祖国经典医著《内经》。这是讲的未病先防,以预防为主。又如《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这里讲的已病防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又把不治已病,治未病列入全书之首,而且对其中意义进行了阐述。说明从古至今,我国在医疗卫生工作中医务工作者都重视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韩非子“以法御臣”的治吏思想建立在“自为心”的人性论基础上的,它具体包括:以法治吏、选贤任能、明乎职责、赏罚分明、手段神妙等几个方面。其治吏思想在制度规范官吏行为、树立官吏的威信、重视传导艺术、发挥官吏能动作用等方面具有现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东晋南朝时期,在封建国家直接控制的各类人口中有一种被称为“吏”的民户。这种“吏”和一般称呼官吏的“吏”不同:官吏属于统治者,是地主阶级中的掌权分子。这里的“吏”则属于被统治者,是封建国家的依附民。本文试图对这个时期“吏”民的基本状况作一粗浅的描绘和论述。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吏”民的身分和地位。(2)封建国家对“吏”民的使用。(3)关于“募吏”和“白衣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  相似文献   

8.
“中庸”这一概念,最早出于孔子之口.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作为一种美德,真是最好的了!但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在这里孔子用“中庸”这两个字,是表明他的最高道德标准的.对“中庸”二字的含义,并未作解释.  相似文献   

9.
《彖传》理想的政治是“圣人”之治。如《鼎》卦《彖传》说“圣人亨(p(?)ng 同“烹”)以享上帝,以养圣贤。”享祭上帝是帝王独有的郊祀之礼,別人都没有资格“享上帝”的;因此知《彖传》的“圣人”只能是帝王,而且是儒家理想的好帝王。《彖传》不止一次地说了“天地”的伟大之后,用“圣人”的功德和“天地”相比拟,  相似文献   

10.
在道家的道治世界里,"无为"乃一个关系范畴,表征着"圣人"、"百姓"相与为治的本真状态。在"无为—自化"的道治模式中,民并非"我"的对象性存在,而是与"我"的"共在"。"圣人"与"百姓"之间体现为一种"我—你"型的主体间性。故道治本质上是"共治",其理论模型展现为君主虚位、以民为本、不治之治与自主自为的有机统一,并构建于"原初状态的正义"假设之上。  相似文献   

11.
<正>[学习目标]学习《韩非子》的相关选文,通过对其中“守株待兔”“卜妻为裤”“郢书燕说”等寓言故事的研习,了解韩非子“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法家思想,并探讨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研习文本]其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相似文献   

12.
不治与民主是不可分割的,实行依法治县,首先要发扬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机制。其次,必须依法行政,并确保司法公正。最后,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确立法治观念,树立“民本位”思想,切实“治权”、“治官”,也必须通过吐故纳新等方式提高在职领导和执法人员本的素质。  相似文献   

13.
朱绍侯先生《军功爵制在西汉的变化》一文,对西汉爵制的各种变化详加考论,读后甚得启发。然于西汉“民爵、吏爵界限森严不可逾越”一说,却感证据不足,或可商榷。朱先生认为秦代无民爵、吏爵之分,而汉代自刘邦始即有民爵、吏爵之分。我以为,无论是秦代,还是汉代,都无“民爵”、“吏爵”之名,亦无“民爵”、“吏爵”之分。汉代史籍常有“赐民爵”若干级;“赐吏爵”若干级的记载。如《汉书·宣帝纪》载:元康三年“赐天下吏爵二级,民一级”;《汉书·元帝纪》载:永光二年春二月“赐  相似文献   

14.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亦晚乎。”老祖宗的警世明言,从防疾病方面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国古代的医家总结出:“怒则气上,怒伤肝。喜则气缓,喜伤心。思则气结,思伤脾。悲则气消,悲伤肺。恐则气下,恐伤肾。”情绪、情感的异常,会干扰和抑制人体的自调机能,从而导致生理功能的失调和各种疾病的产生。因此,调节好情绪,对于自身建康很重要。  相似文献   

15.
以《管子》为代表的齐法家和以《商君书》、《韩非子》为代表的晋法家在吏治思想上有其作为法家的一致性,又有各自的特点。其一致性表现为在选吏上他们均主张以实践为用人标准,任人所长而不求全责备;在治吏上均主张明确职掌,以法治吏。其差异表现为在选吏上,齐法家先德后才,而晋法家则是以才为主,忽略道德标准;在治吏上,齐法家主张上计课功,而晋法家则认为建立在利益相异基础上的官吏之间的互相监督才是最佳治吏手段。  相似文献   

16.
试谈李贽的民本位政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李贽任姚安知府时期辨析“君子之治”与“至人之治”到暂居山西沁水坪上村著《明灯道古录》阐发“以人治人”说的思想发展过程 ,论析李贽的政治思想 ,将其定位为“民本位”。民本位政治思想 ,要求施政从民之欲 ,顺民之性 ;认为施政者只是“为民”而立 ,其职责只在察民之所欲 ,从民之所好 ,施政者与庶民之间 ,并无尊卑贵贱之分。由民本位政治思想出发 ,李贽对封建社会的礼乐刑政进行了严正的批判  相似文献   

17.
朱元璋的司法理念应表述为“重典治吏”、“宽以待民”、“以法为教”。这一理念深蕴“民本”思想及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因时制宜,符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校长,怎样才能管好学校?有几种不同的回答。“我只要当了校长,就能把学校管好。”这是一种管理职权说。按照这种说法,管理学校就是运用职权,至于运用得是否符合科学规律,没有说清楚。“几年校长当下来。自然就会管理.”这是一种管理经验说。凭着个人的感性的经验办事,局限性很大。“只要按上级指示办,上级怎么说就怎么做,就能管好学校。”这是一种执行指令说。只知道照搬照转上级指示,不能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执行,是管不好学校的。究竟怎样才能管好学校呢?必须学习学校管理学。现在我以“问答”的形式讲一讲“学校管理学”的基本内容,希望对中学校长的学习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试题选登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7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懂得“钻燧取火”的我国远古居民相当于A...  相似文献   

20.
“以法治吏”是中华法系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的特点之一。其中唐代的以法治吏状况更为完善和更具成效。本论述了唐代“以法治吏”的思想渊源:唐代“以法治吏”的特点;唐代“以法治吏”的借鉴意义等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