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岱宗学刊》1999,(2):37-46
本首先界定了关于“日本的中国观看范畴意义,在此基础上,作对本世纪日本人的主流形态的”中国观“依时代递进,分解为六种形态,即“脱亚论中国观”、“亚细亚中国观”、“大东亚中国观”、“反省与原罪中国观“、“革与非革中国观”以及当前以“新民放主义”和“和平主义”为主体的“多元中国观”(因限于篇幅,作对“亚细亚中国观”和“大东亚中国观”作了省略),并分别以充分的史料与作的经验实证对此作了分析与辨证,从而对本世纪日本人的主流形态的“中国观”作出了比较系统的具有科学意义和认识价值的总结。  相似文献   

2.
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中,高度相关的两个问题经常进入学者们的视域,成为学术界激烈争论的焦点:第一,传统的中国文化能否催生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第二,近代中国是否完全实现了由帝国向民族国家的转换?围绕这两个问题,分别形成了“冲击一回应说”与“中国中心说”的对立以及“天下观”与“民族国家观”的对立。实际上,这些对立是“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两种流行解释框架的表现。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这种对立是近代中国社会“悖论”性质在思维方式上的折射与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悖论”性质决定了我们要超越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采取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大学校长的教育目的理念对治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校长的教育目的理念是大学校长对大学教育目的或大学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看法,它涉及到大学校长对“理想人”或“完善的人”亦即大学应当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具有怎样规格和标准的人才,及“理想人或完善的人的实现”的看法。其重要性体现在对大学校长的“办学观”、“学生观”、“人才观”、“课程观”、“方法观”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本讨论了大学校长的教育目的理念在明确以育人为中心的“办学观”,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明确以人为本的“人才观”所具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的自沉展示了其美学思想的自毁性倾向。这一倾向表现在错位的“天才观”、变异的“崇高观”和误用的“解脱观”上。它源于王国维受时代环境和个体特质的制约而对康德、叔本华美学思想的“改造”和“误解”上。  相似文献   

5.
一些大学的管理者从经济角度用办企业的思路在师生观问题上提出并推行“上帝观”、“雇佣观”、“原罪观”等悖论,危害匪浅.对此,本文提出“双主观”、“主从观”、“亲情观”和“平等观”,从不同角度探求大学师生观正解.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一生热爱人民、关心人民,其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民观。“人民动力观”、“为人民服务观”、“人民共同富裕观”是邓小平人民观的基本内涵;邓小平人民观是在继承前人思想理论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共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人民思想的重要理论之源。  相似文献   

7.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杰斯的培养自我实现的完整的人的教育目的观,有意义的学习天性的学习观,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的教学观是其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具体体现,旨在实现由“教书”转向“教人”、实现学生学习主体复归。“完整人格”、“意义学习”、“非指导性教学”是其价值追求。基于此,我国以注重知识的“单面人格”、“机械学习”、“讲授教学”的教学现象需要根本超越。  相似文献   

8.
隐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越来越受到关注,而价值观是隐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西方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差异如天人观差异、“言”“辩”观差异、“群”“己”观差异和时间观差异等入手,探讨价值观差异对双方交际模式的影响,以便人们了解在交际中应该注意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教育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在后工业社会的历史背景下,世界教育也随之变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主体教育”、“通识教育”,即后现代教育。文章首先讨论了后现代主义的定义、特征和存在形态,进而提供了一种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教育模式、知识观、课程观、教育观和师生观。  相似文献   

10.
朱熹新儒家诗学思想的情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理学家兼诗人的朱熹 ,以其理学心性论为哲学底蕴 ,主张创作主体内心情感体验与儒家心性义理相结合 ,保持道德人格空灵澄明的精神状态 ,追求自然平静、萧散冲澹的审美境界 ,建构了新儒家诗学思想的情性观 ,并以此情性观作为透视诗歌作品的焦点 ,使他在《诗经》、《楚辞》及许多前代诗人的研究和品评中取得突出的成就 ,对中国古典诗学中诸如“缘情”、“言志”、“六义”等核心观念作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现代实践观把教学过程看作“主体—客体”的认识、实践过程,后现代实践观把教学过程看作“主体—主体”的交往、对话过程。这二者其实都存在偏颇。交往实践观把教学过程看作“主体—客体—主体”的交往实践过程,科学地揭示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实现了对现代实践观和后现代实践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教师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在教学中的各种决策总是以他对知识、学习和教学的理解为基础的,就中小学教师对知识、学习和教学的基本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的初步研究表明:教师们普遍认识到知识是相对的、辩证的和有联系的,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建构学习,并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的活输,而是帮助学生完成意义的建构.教师在知识观的“机械——辩证”和学习现的“接收——建构”两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教师学习观自身的两个维度之间也有显著的正相关,人师的教学观与知识现的“机械——辩证”维度以及学习观的“接收——建构”维度都存在总显著的相关;只有学习现的“接收——建构”维度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学历与教龄在教师知识现、学习观和教学观各线及上未见统计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曾峥 《西江大学学报》2002,23(1):62-63,80
从邓小平的“国民素质”观、“全面育人”观和“道德教育”观入手,分别揭示素质教育命题的提出、内涵的界定与核心的确立。  相似文献   

14.
苏轼“书如其人”观的确立,与其贬居黄州时的际遇与心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本对“书如其人”观的历史渊源,苏轼“书如其人”观的形成原因、化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进行考察,并揭示了“书如其人”观在当代社会政治、化、教育及艺术创作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职教观”是基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狭隘职教观带来的诸多弊端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等原因而提出来的。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以及伊里奇的“非学校化运动”等可以为“大职教观”提供有益的启示。新形势下的“大职教观”不只是意味着大职业教育体系,更是意味着人们有关职业教育思维的根本转变,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呈现出科学性、整体性、开放性、人性化、多元化和社会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职业教育必须适应新形势,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素质。本文从树立“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机制观和确立“发展创新精神”的教学目的观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要:加入WTO后,我国传统高等教育运行规则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它客观地提出了加速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程的要求。但高等教育运行规则的转变必须建立在大学观念转变的基础上。传统的“教化观”、“保姆观”、“服务观”和“代表现”使大学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形势的要求,它应该被新式的“协商观”、“契约观”、“自律观”和“委托观”所取代,这些观念的转变将改变高等教育运行的总体规则。  相似文献   

18.
“理性”的历史化与三种理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理性”史的考察可以看出,理性概念的“进化”过程是理性内涵不断历史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宏观上清楚地表现为客观理性观、主观理性观和实践理性观三个阶段。实践理性观是解决理性问题的唯一正确的理性观。  相似文献   

19.
先秦关于“言”、“意”看法有四种,有极端的“情欲信,辞欲巧”的信爷型语言观和“得意忘言”解构型语言观,有孔子的“辞达而已矣”的中庸型语言观和《易传》中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立象尽意”的重构型语观观,后两者对古典诗歌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立象尽意”的表达策略消解了诗歌艺术中的主客观对立的关系,使中国诗歌美学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20.
“双联两分语文观”和“单一广义语文观”是两种不同的语文观,它们生发出不同的语文能力观。以不同的语文观及其语文能力观为指导,会使语文教学从教学目的、教材教法到考试评价走向不同的道路,给语文教学带来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