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乐 《江西教育》2005,(12):34-34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特点和倾向,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在个体心理行为上的表现。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能自发形成,它是在社会舆论的熏陶下,在家庭影响与学校教育下逐步形成的。因此,我们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方法,以期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一) 人的思想品德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存在的,它是人们在一定思想体系指导下,按社会形成的言行规范行动时,表现在个人身上的特点与倾向。思想与品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人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直接影响着人的品德表现(或行为)。思想是品德的  相似文献   

3.
品德行为是一种符合道德规范的个人行为,是道德风貌在个体行为中的表现,是受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和品德意志支配的个体现象,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它与品德意识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它的形成与调节过程中,自始至终受到品德意识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个人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在个体思想和行为中的表现,是社会道德文化个体化的产物;个人品德建设是指以不断提高个人品德素质为核心的系统实践活动。个人品德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基础,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又是个人品德的外在表现形式。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坚持"四德并举",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5.
品德,即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和凝结,是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相似文献   

6.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社会道德准则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离开了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品德,因此,品德必然受到社会道德的影响。儿童的道德品质,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道德教育与熏陶下逐步形成的,而父母、老师和长辈便是儿童品德形成的启蒙者和教育者。儿童最先形成对周围事物是非善恶的认识,从而确定对这些事物的情感体验,然后发展成为行为习惯和道德意志。对儿童实施品德教育,就要帮助和指导他们正确完成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品德评价量表的设计与分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胡咏梅小学生的品德行为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表现出来的。收集小学生的品德行为评价信息并进行测定,可以使用小学生品德评价量表进行。量表的评价方法在对学生的品德评价中比教师通常采用的观...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青少年守法心理结构?我认为守法心理结构就是影响和支配,个人遵纪守法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和成份之间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结合,它属于人的品德范畴.所谓品德,就是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也就是指一个人按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去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9.
谈谈幼儿品德教育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谈幼儿品德教育的特点尚志市实验幼儿园刘素琴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使其品德行为与性格的形成有个良好的开端,对幼儿以后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所谓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特征。对幼儿来说,由于受...  相似文献   

10.
一、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意义所谓"习惯",是指一个人在后天养成的一种自动化的动作行为倾向。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于他人的社会行为,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一经形成,可以成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行为习惯会  相似文献   

11.
罗洪兰 《当代电大》2002,(10):36-41
第七章 中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1 考核目标和要求1)了解 :中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特点与规律。2 )理解 :品德、道德的概念 ,品德的心理结构 ,中学生道德评价的发展趋势 ,中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和培养 ,中学生道德意志的培养 ,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3)掌握 :矫正过错行为的心理学策略。2 重点内容1)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2 )道德是一定社会要求人们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3)品德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4种成分。4 )中学生道德评价的发展趋势 …  相似文献   

12.
刘雁秋 《考试周刊》2014,(89):181-181
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多元化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综合。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受到教育背景、家庭状况等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培养小学生的品德是小学品德课的教学目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构建高效的小学品德课堂。在漫漫的人生长河中,道德水平是衡量一个文明国家的标准,从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中可以看出其综合素质。小学品德课是相对生活化的课程,它给了教师一定的机遇,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教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不断努力和实践,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  相似文献   

13.
思想品德特点与品德测评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评定学生思想品德和德育效果,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难点,也是德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仅就思想品德的特点、结构来探讨提高品德测评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一、品德的特点及其可测度 品德能不能测,如何测,要从个体品德及其心理特点来认识。思想品德是指一个人按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原则、法制和道德规范的要求所表现出的对国家。集体、他人、事业及自己的经常而稳定的主观态度和引为习惯的特征和倾向的总和。这就是说,思想品德既有对社会的政治、法制、道德和世界、人生、自我的观点、信念、情感、意向等内部意识;又有表现在对国家、集体、他人、事业(劳动)和自己的经常而稳定的外部行为。因而,思想品德既有客观性,又有内隐性。所谓客观性,一是指个人品德源于社会意识和客观需要,即源于客观存在,它是个体对一定社会意识的内化。二是已经个体化的社会意识,总要外化出来,表现为现实的行为,作用于社会生活。所谓主观性是指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有些不良行为是心理问题不是品德问题,更多的问题是心理因素和品德因素混在一起。教师要把握准心理健康标准,明确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正确区分成长过程的正常行为与心理问题、品德问题行为的差别。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问题,不宜轻易使用“批评方法,”应着力于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探究,并加以疏导。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有些不良行为是心理问题不是品德问题,更多的问题是心理因素和品德因素混在一起。教师要把握准心理健康标准,明确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正确区分成长过程的正常行为与心理问题、品德问题行为的差别。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问题,不宜轻易使用“批评方法,”应着力于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探究,并加以疏导。  相似文献   

16.
一、品德心理形成的基础与“抽象说教” 在品德心理的研究中,对“品德心理”与“品德行为”这两个概念,有必要加以区分。区分这两个概念,有利于弄清楚究竟什么是品德心理形成的基础。 品德心理,是反映一定社会的道德关系的内部心理活动,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或者说,包括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两个方面。它属于主体的心理、意识的范畴。品德行为,通常指以“人”为对象的、直接有利于他人或集体的行动;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有些不良行为是心理问题不是品德问题,更多的问题是心理因素和品德因素混在一起.教师要把握准心理健康标准,明确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正确区分成长过程的正常行为与心理问题、品德问题行为的差别.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问题,不宜轻易使用"批评方法",应着力于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探究,并加以疏导.  相似文献   

18.
中师生的问题行为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影响学习、品德和性格健康发展的不正常行为。本文分析了中师生问题行为的表现 ,即攻击性、品德不良、压抑性、过失性等 ,并提出了矫正中师生问题行为的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19.
高志强 《甘肃教育》2011,(10):63-63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在错误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及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在农村初中生中,有不良品德行为的虽属少数,但其消极作用很大。该如何矫正他们的不良品德行为呢?笔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提高品德课程地理历史题材探究式学习的实效性一直是困扰许多品德教师的教学难题。本文立足教学实践,针对小学生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特点,整合思维导图在运用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一定思考,为品德课堂改革与创新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