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汉代起,中国开辟了以合浦、徐闻为主要起点的对外交往的“海上丝绸之路”,客观上促进了以合浦为中心的钦州湾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民族的融合。钦州自秦汉以来的开发和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化,对钦州的进一步发展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池田大作"精神丝绸之路"概念包括三方面的思想内涵:文化交往主体是东方和西方、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不同民族国家、意识形态不同集团;文化交往内容包括价值观、文学艺术交流;文化交往方法包括对话、民众之间交流、学校之间的交流;文化交往要以宽容、尊重、平等为基础;池田大作"精神丝绸之路"思想是实现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也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新丝绸之路建设是当前我国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战略,甘肃省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结点角色。语言政策是全面落实该战略的重要前提。甘肃省的语言政策需要以加强语言教育为切入点,科学、严格规范程序形式,以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为本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4.
"海上丝绸之路"是明清时期西洋音乐传入我国最主要的通道,海路文化传播体系逐渐取代陆路文化传播体系。西洋音乐通过海上新航道,利用先进的造船水平和航海技术,远涉重洋,直接或间接传入我国。尤其是晚清,西洋音乐给中国音乐的发展带来了动力、注入了新的血液,开启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我国“丝绸之路”的先河。随后,班超又奉命出使西域。隋唐以后,又由海上开辟了通往西方的商贸古道。“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我国与世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我国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传世正史文献对汉武帝时期使者出"西夷西"四道的记载,内容大多近同,具体分述上仍然存在一些差异,甚至不少记述互有抵牾,如出"四道"与五地、"出邛、僰"与"出徙、邛"、"出僰"与"出西夷西"、"出莋"与"闭筰"等。这些文献"讹误"的地方并非全都是错漏,反而是不少真实历史信息的反映。在西汉开发西南夷的时代背景下,结合"西夷西"道路与古代民族通道、汉代诸多官方政令、汉夷关系等方面的综合考察,汉武帝元狩年间求通"蜀身毒道"的"出西夷西"的四道是"出駹"、"出冉"、"出徙(邛)"、"出邛、僰"四道。  相似文献   

7.
六盘山区是中华文明多元文化形成的源头之一,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彰显人类文明成果之一的交通道路在商周之际就发展起来。在丝绸之路畅通前,已形成了鸡头道、回中道、茹河道、萧关道等著名线路,丝路东段北道全线贯通后,萧关道、六盘鸟道作为途经宁夏的丝路组成部分,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六盘鸟道在丝路后期为翻越六盘山提供了便捷途径。  相似文献   

8.
黄小平 《成才之路》2011,(14):97-I0014
一个年轻人学做生意.见别人做什么赚钱.自己也就跟着做什么.结果,只看到别人赚钱.而白己却没有赚到钱.甚至还做了很多赔本的买卖。年轻人去请教一位成功的商人.问怎样才能在生意场上闯出一条道来.商人问年轻人.“道”字是怎么写的?不就是一个”首”再加一个“走”字底么.年轻人说。  相似文献   

9.
"海上丝绸之路"反映出了我国与沿海国家的经济及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其中留存下众多的文献资源,在进行文化申遗及解决海洋争端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价值。海南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枢纽之一,其蕴藏的众多文化遗产侧面映衬出了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在新时期借助信息技术等手段,着力建设海南"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图书馆,有助于增强海南城市魅力,提升发展后劲。  相似文献   

10.
身毒,是中国古代对今天印度地区的称呼,一般认为是在北印度。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大夏民多,可馀百万。其都曰蓝市城,有市贩贾诸物。其东南有身毒国。”“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  相似文献   

11.
《小火炬》2014,(11):30-31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国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也是一部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当你大快朵颐时,你是否留心过嘴里的东西来自何方?比如我们餐桌上常见的番茄、番薯、洋葱、茄子、黄瓜、菠菜等,其实都是不远万里、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进口食品”哟。  相似文献   

12.
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学"课程开设时间长、特色鲜明。"丝绸之路学"课程包括丝绸之路史、丝绸之路文化、丝绸之路学史等内容。在教学中,重视教学和实地考察的结合。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学"课程教学成绩显著、社会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13.
随着学术领域的扩大和音乐研究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民族音乐研究已经不仅仅只停留在静态的对某一区域的个案研究,更多学者将目光转向以“路”文化空间为视点的动态的、跨区域的多维联动的彼此互文、互证的研究视野。在文化地理学视阈下,对“丝绸之路”文化空间的认识,有助于分析研究青海多民族音乐所具有的文化特征与音乐特色。研究认为“丝绸之路”文化空间下,青海民族文化的多元属性和特有的地方民俗文化,成为青海多民族音乐给养的土壤。“丝绸之路”地理文化空间与地方传统文化的互文与互释,构成了青海民族音乐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4.
“走为上”属《三十六计》之末计,俗称“走为上计”。是处于劣势时所采取的对策。并不意味着其在“三十六计”中为“上计”。当敌强我弱,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时,只有投降、讲和、退却这三条路可走。投降是全败,讲和是半胜半败,退却非但不是失败.还是一种化险为夷、扭转败局的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说,“走”不失为“上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丝绸之路     
[考点阐释]一、为什么叫“丝绸之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所写的《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其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1910年出版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此路西传,故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16.
《庄子-养生主》中有一则很有名的寓言,叫“庖丁解牛”。庖丁刚开始“解牛”时,“所见无非全牛”,经过三年磨炼,“未尝见全牛也”。他已然能够“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蹄,砉然响然,奏刀黠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自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相似文献   

17.
18.
19.
要抓住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教师可构建行之有效的策略,创设多元化教学方法,以音乐要素为主线展开教学,寻找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的新样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