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基础教育面临和关注的焦点问题。认真审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不难看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又有教育内在的因素。就学校、教师而言,如何实现“减负增效”,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一、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理性分析 什么样的课业负担是“过重负担”?对此,很难简单地作出科学界定,笼而统之回答是,凡是违背教学规律的负担都可谓之“过重负担。”具体说来,可从学习时间量、学习心理体验方面加以考察和认识,以利掌握判断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标准和尺度。 …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涉及到学校、社会、家庭诸多方面 ,只有正确、全面地认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造成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因 ,明确“减负”的目的和意义 ,同时“对症下药”采取系列必要的配套措施 ,形成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 ,“减负”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一、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表现形式。既有普遍性的过重负担 ,也有相对性的过重负担。普遍性学生过重负担有 :1.过大的升学压力 ;2.过高的父母要求而产生的心理负担 ;3.过多的书本和各类辅导资料、练习册等 ;4.过多的考试、竞赛 ;5…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全国教育“减负”的大背景下,在许多学校里,学生课业负担的确有所减少,但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负担过重的现象。因此,减负不仅要减“有形的”不合理的学业负担,而且还要减掉“无形的”过重的心理负担。 一、当前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的原因 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过重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教育者对减负的认识不一致,影响减负的实效性。由于受传统的人才观、质量观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对减负问题认识不统一,造成所施加的教育影响不统一,出现了多重矛盾。   1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之间的矛…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实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文化素质、个性特长、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积极而有成效地推进课程改革,桐乡七中一直努力探索适合城郊结合部初中的“轻负担,高质量”的素质教育之路。我们认为,学生学业“轻负担”应该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学生也能够承受的课业负担;而教学“高质量”是学生学业“轻负担”的前提,它应是学生整体学业水平的大面积提高。  相似文献   

5.
也谈“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黄溪国“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从上到下已讲多年了,可是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学生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重了。原因究竟在哪里?我们还是先看看某校的两个实际事例吧!甲、乙两位老师都是学校的数学老师。甲老师业务水平高,是学...  相似文献   

6.
说“减负”     
不可否认 ,“应试教育”的恶果之一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 ,“减负”问题一提出 ,就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正确认识“减负”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何为“减负” ?  所谓“减负”就是指学校教学工作要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包括过重的心理负担、一部分家庭和贫困学生的过重经济负担。“减负”的目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减负”与严格要求   1978年 ,邓小平就辩证地谈到“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 ,今后仍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但是 …  相似文献   

7.
易明成 《课外阅读》2010,(11):84-84
提高学习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过重的负担是制约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减负”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学习的措施之首,“减负”包括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过重的心理负担两个方面。过重的课业负担主要来之于传统的、机械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教育的法律法规入手,分析了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过负”)是违法现象,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负”)是合法举措。增加学生负担应负法律责任,减轻学生负担是有法可依的。  相似文献   

9.
学生负担过重问题主要表现在课业负担、经济负担、心理负担三个方面。而课业负担、经济负担外化形式突出,容易被人们所认识,但过重的心理负担内隐性强,则不易被人们所了解。因此,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   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主要表现在,畏惧和厌烦学习,把学习视为迫不得已的很痛苦的事情。儿童从入小学开始,就承受着来自家长、学校和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一定要考上重点中学,一定要得高分,这样才有希望上大学。从小学到中学,学生都觉得是家长和老师要他学习,而不是自己要学习,似…  相似文献   

10.
《上海教育》2000,(5):17-18
前不久教育部召开电视会议要求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切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此,我们向阳小学全体教工十分赞同。我们学校将坚决贯彻国家教育部及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精神,减轻学生过重的不合理的学业负担,全方位地推进素质教育,为创办“风气正、质量高、负担轻、机制活、有特色”的文明单位、素质教育实验性学校而不断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是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造成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中国社会的人才价值观、现代家庭对教育的超常期望以及学校教育功能的扭曲,都是影响学生负担问题的重要原因。学校是学生负担问题最突出和最集中的表现场所。  相似文献   

12.
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有的是“实际负担”过重,作业太多;有的是“实际负担”并不太重,而是心理上的压力太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来自何方?当然与学校有关,比如为了保证、提高升学率而任意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但我以为,学生的心理负担,主要来自学生家长。  相似文献   

13.
在前苏联的中小学也存在着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著名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成因做过深入探讨,并在教学实践中提出和采用了一些减轻学生负担的对策,取得了成功。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一直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所困扰,虽采取了一些对策,但收效不大。认真研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成因及其对策的理论与实践,无疑会对我们有所启迪,有助于我们找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良策。一、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成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实实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文化素质、个性特长、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积极而有成效地推进课程改革,桐乡七中一直努力探索适合城郊结合部初中的"轻负担,高质量"的素质教育之路.我们认为,学生学业"轻负担"应该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学生也能够承受的课业负担;而教学"高质量"是学生学业"轻负担"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非常普遍,已经超出了学生的承受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正常发育。如何全面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将来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具有主动适应社会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的优秀学生,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表现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主要表现在:重复练习、机械记忆、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取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几乎等于“听讲”、“记忆”、“抄写”、“答题”,教师的“教”往往简约成“讲解”、“灌注”、 “考试”、…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唯一出路冯玉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长期困扰基础教育的“老大难”问题,这一问题虽然表现在学校,却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追根溯源,与应试教育体制密切相关,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必须要走素质教育之路。多年来,我省不少中小学一...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各种层出不穷的课业重担压垮小学生的新闻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通过研究可知,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因素来源于家长、学校等方面,所以随之出台的“减负”是应对这一现象的政策。在农村里,许多政策尚未普及,所以小学生数学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依旧存在。要减轻学生负担,教师要从自身入手,积极响应“减负政策”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8.
破解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需要厘清两个因素:一是施加负担者--教师,二是施加负担的“罪源地”--课堂、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炼,提高课堂效率,该解决的问题都在课堂上解决,而不是仅依靠课下布置大量的作业,用学生的重负担来弥补课堂的低效率。教师应该加强哪些修炼呢?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昆明地区部分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的2395份问卷调查,从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最迫切需要减轻负担的方面,分析学业压力的来源,了解一年来学校减负的情况。通过一系列统计分析得出:影响中小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和身心健康的课业负担,表现为相互关联又互为因果的外化负担和内化负担两种形式。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应该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来共同完成,学校所能作的仅仅只是部分工作,不可能由学校独立完成。  相似文献   

20.
打开“枷锁”愉快成长──郾城县实验中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报告朱贤儒,王麦岭,胡冠宇一、课业负担过重的具体表现郾城县实验中学认真学习国家教委有关文件,并对照自己的工作,积极查找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具体表现:─—学生在校时间为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