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务报》创刊,张之洞出资出力,得到了他的支持和拥护。因为在"救亡图存"的面前,张之洞求变通以救国的思想与《时务报》的宗旨合拍,成为张之洞支持维新派的一个基础,并且张之洞与维新派之间的许多变法主张具有共通性;对维新派来说,与张之洞合作,对加强自身力量和推动维新运动也是可行的。可以说,《时务报》的初创时期正由于张之洞与维新派双方都有相互靠拢的意愿,关系处于"蜜月"阶段。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三不争"成就晚清名臣,袁世凯"啥都争"沦为窃国大盗。张之洞和袁世凯曾经一起共过事,作为长辈,张之洞非常欣赏袁世凯的才能,曾向朝廷举荐过他。当时,张之洞已是晚清督抚之首,有权有势有名望,袁世凯对他崇拜有加,也曾举荐他做军机大臣。俩人惺惺相惜,  相似文献   

3.
记忆     
<正>张之洞(1837.9.2-1909.10.4),字孝达。张之洞一生崇尚"经世致用",把"为国尽忠心,救国于危亡"当作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将"兴办实业,培育人才"作为强国安邦的重大举措。在几十年的仕宦生涯中,张之洞直言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发展近代教育的主张,形成了较丰富的教育思想,实业教育是其中颇具特色的部分。实业学堂不仅是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的有机构成,而且是实业教育的重心。围绕实业学堂  相似文献   

4.
相传,清代大文学家张之洞,幼年聪慧,文思敏捷,能诗善对,人们都夸他是"神童"。一天,老师出了个上联让学生们答对。上联是:小猪拱小竹,小猪一动小竹一动同学们听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可是,谁也对不出来。张之洞看到老师拿着茶壶眯着眼得意地品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在洋务运动大兴之时跻身倾向保守的清流派,但却在清流党逐步鼎盛之时,出任山西巡抚,逐渐从清流健将转向洋务殿军.在此阶段,张之洞通过与李提摩太的接触,对"西技"、"西艺"开始有了初步认识,这正是他从清流派转向洋务派的契机.张之洞将李提摩太"西化"方案中的兴办实业条款付诸实施,迈出了向洋务派转化的第一步.中法战争使张之洞直接接触到外部世界,战争的曲折艰难和令人愤懑的结局,更加速了他转向洋务派的进程.在督两广任上张之洞在粤兴办洋务,最终完成由清流健将向洋务殿军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采取严格限制举借外债政策,外债只是其作为财政应急的临时策略。甲午战争中,张之洞力主借债备战;为扭转战局,张之洞还提出借巨款来重整海军,突袭日本本土计划;为了保住台湾,张之洞不惜以借巨款,将台湾抵押给债权国为诱饵,以实现"押款保台"的目的。张之洞的这些外债主张和实践体现了其"外债救国"思想。张之洞借债备战主张主要出于对财政的应急性补充,并且表现出对外债依赖的趋势。而"押款保台"策略充分体现了其举借外债的政治性目的,而这种政治性借款对甲午战后晚清外债导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之洞12岁就出版了一本诗集,成为晚清时小有名气的"神童"。和现在一样,要想读所好大学将来找份好工作,就得削尖脑袋挤高考这座独木桥,于是,张之洞紧张备考,天天悬梁刺股,刻苦复习。三年后的乡试中,张之洞高中举人,成为轰动一时的"高考状元"。神童加高考状元的双重身份,让张之洞看上去前途无量。按照当时朝廷选拔公务员的标准,只要接下来再参加会试、殿试和  相似文献   

8.
<正>对联中有一种颇富情趣的格式,叫作无情对。所谓无情,是指只讲对,不求联,即仅对字面,至于内容则是各讲各的,决不相干,犹如"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一般,耐人回味。据说,无情对为清代张之洞所创。《清稗类钞》载,张之洞在一次陶然亭会饮时,将在座宾客的一句诗"树已千寻难纵斧"当作上联,对以下联"果然一点不相干"。初  相似文献   

9.
“清流”时期的张之洞,由名士而跻清要;督抚时期的张之洞,由洋务而成名臣。名士必有异言异行,名臣必有异常政绩。所谓内外有别,张之洞对待国人的异言异行,不一定适用于外人;文化背景不同,外人对张之洞异言异行的反应,肯定也不同于国人。无论如何,张之洞与德国人的交往史,既表现出他的为政手段,又暴露出他的对外认识和洋务水平。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之时,湖广总督张之洞积极响应清政府为了维护衰落的封建统治而发布的"变法"命令,开始了震惊中外视听的"湖北新政"。但"新政"的结果却让张之洞始料不及,与他的初衷截然相反:"新政"中近代化教育和编练新军培养出的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最终促使了武昌起义的发生,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出现这个结果,"湖北新政"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张之洞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他的作用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相似文献   

11.
梁茂林 《生活教育》2011,(15):42-46
张之洞,被誉为晚清"第一通晓学务之人"。讲近代教育史,绝对绕不开张之洞。但他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至今对他仍存在许多误读。从近代史上看,张之洞治理湖北18年。应与武昌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是有必然联系的,是他所编练的新  相似文献   

12.
听"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复习课,执教教师提供了一道关于张之洞的选择题,如下: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认为:"西学"为"西政、西艺、西史"等社会科学,"西艺非要,西政为要"。这说明此时张之洞A.思想与康有为完全一致B.主张应放弃学习西方自然科学C.认同学习西方政治制度D.  相似文献   

13.
《职业技术教育》2007,(33):10-11
1893年,张之洞奏设自强学堂为培养"精晓洋文"的外交人员,1893年11月,时任清政府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自强学堂。张之洞奏称:"洋务日繁,动关大局,造就人才,似不可缓。亟应及时创设学  相似文献   

14.
课本第 12 0页 :“后来 ,两湖总督张之洞等奏请停止科举考试 ,普遍兴办学校。”清末张之洞曾任湖广总督 ,从未任两湖总督。尽管清朝湖广总督管辖之范围是两湖 (湖南、湖北 ) ,可却从未有两湖总督之官名。湖广总督是沿用历史上的习惯称法。元朝时设有湖广行省 ,湖广总督管辖湖南、湖北、广西 ,到清朝时广西已归两广总督管辖。而管辖两湖地区的 (湖南、湖北 )依然称湖广总督 ,而不称两湖总督。清末在张之洞之前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曾任湖广总督。在张之洞之后有瑞任湖广总督 (武昌起义时 )。查清朝历史职官表也未有张之洞任两湖总督之说 ,…  相似文献   

15.
张之洞是河北人,清朝同治年间进士, 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等职。一日,张之洞到江南巡察。南方人自恃人杰地灵,常常会刁难北方的官员。这天, 张之洞被请去看戏,戏还设开演,突然有人跪下来,禀告说:“列位大人,台上还缺一副对联呢,请张大人赏一副吧。”话音未落,文房四宝就已摆了出来。张之洞一看这架势,便明白了这些人的意图,也不推让,饱蘸墨汁,一挥而就,写出: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齐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这天要上演的正是三国戏,张之洞的这副对联既符合这部戏,同时又巧妙地借题发  相似文献   

16.
《(车酋)轩语》和《书目答问》是张之洞在光绪元年(一八七五)先后主持编写的两部指导治学门径的书。 张之洞(一八三七——一九○九)字孝达,又字香涛(或作芗涛),号香严,又号壶公,一称无竞居士,直隶南皮(今属河北省)人。他是清末有名的提倡“中学为主,西学为用”的洋务派。他的功过,这里不准备作全面评说。他的事迹,简要的可读《清史稿》卷四三七本传,较详尽的可看许同莘编著的《张文襄公年谱》(商务印书馆一九四四年版)。  相似文献   

17.
张之洞作为晚清朝廷的高级官员和洋务运动的领袖,其历任省级地方主要军事行政官员长达三十余年。张之洞督鄂期间,在湖北尤其是省府武汉三镇兴办了大量官办形态的近代工商企业,尤以汉阳铁厂和武昌布、纱、丝、麻四局为典型。张之洞在长期推动晚清工业化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中体西用"特色的工业建设规划思想。张之洞督鄂期间工业建设思想研究的发轫和深入,对近代武汉的城市形态嬗变和工业分布选址规划动因等历史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驳正以往的谬误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维新活动开始,洋务大员张之洞与维新领袖康、梁一度关系密切。张之洞结交康、梁有“为我所用”的想法,也有政治投机之意。康、梁虽然希望借助张之洞的影响设学会、办报纸,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并扩大维新派的影响,却不愿意牺牲独立的思想主张。结果,张之洞拉拢不成转而压制和破坏维新活动,并最终走向维新派的对立面,而梁启超对张之洞的克制态度也在变法失败后得以宣泄。梁启超与张之洞关系之演变,揭示了彼此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进行选择的内在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体西用"的思想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张之洞的《劝学篇》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但招到了各种非议。张之洞的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其割裂了"体"与"用",构成了弊病。  相似文献   

20.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复杂而又重要的人物,有同志认为,张之洞在前期和中期都不乏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措举,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但是,自从1900年他和刘坤一等东南督抚勾结外敌,演出“东南互保”的丑剧后,张之洞便被指斥为“通敌叛国”,并断言他此后既无御侮表现,也无爱国心可言,这种提法,虽不无道理,但揆诸史实,总感到不够妥切和全面。木文拟就张之洞在《辛丑条约》开议前后的对外态度,提出些不成熟的想法,就教于史学界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