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旻 《福建教育》2000,(8):74-75
自然科教材中的许多学生实验,必须花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如第九册《根的作用》一课中要学生做证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先安排学生采用最容易想到的方法:“在容器中放些水,找一棵带根的植物,把根漫在水里,在容器的水面处做一记号,过些时间,观察容器中的水会不会减少。”再让学生分析这样的实验为什么不严密(水面会蒸发水分),  相似文献   

2.
一忌实验目的不明确。学生对实验有兴趣取决于对实验目的的了解。如果实验只是为了实验而实验,既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又不能高效地收集事实。如果目的不明确,就不能激活学生认知的内驱力。因此,指导学生实验前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具体有这样几种方法。一是矛盾法。研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首先让学生猜测,有的学生说“受到”、有的学生说“没有受到”,这时教师提出“要知道谁的猜测对,怎么办?”从而引出了实验。二是讨论法。在《水的净化》一课教学中,教师提供一杯浑浊的水,提…  相似文献   

3.
黎惠清 《广东教育》2009,(6):108-108
教师要懂得如何“钻进”学生心里:做一把大伞,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呵护;做一屡阳光,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温暖;做一条大河,让学生领悟到什么是宽容……要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然后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4.
问:为什么把“沸腾”内容安排在“蒸发”内容之前? 答:关于水能够变成水蒸气的教学,大多教材都是先引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然后再了解水的沸腾。一般的教学过程是:先让学生观察到水慢慢变干的事实,然后让学生思考水到哪里去了?能看到它吗?这说明水变成了什么样的物体了?引导学生通过推理与想象得到水干了是水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看不见的气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我听了一位教师教学《了解空气》这一课,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把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再用一只杯子把乒乓球扣入水底.从而用“为什么乒乓球到水底了”引导学生探究。接着用手帕和杯子来实验,解释问题,让学生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然后安排的活动是让一只杯子的水跑到另一只杯子中,最后才让学生感受空气。在课后拓展这一环节还安排了三个小实验:砖块里的空气、往漏斗里倒水、让瓶子里的红水流出来。  相似文献   

6.
教学生学习新诗,是一门艺术。在此,我就如何教初二年级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新诗,来谈谈新诗的三步教学法。第一步:导要精简到位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事实确是如此。教学新诗,导要精简到位。只有导精简到位,才能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学习的最佳境界,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上新诗前,我先让学生看艾青的诗《伞》:早晨,我问伞:“你喜欢太阳晒,还是喜欢雨淋?”伞笑了,它说:“我考虑的不是这些。”我追问它:“你考虑些什么?”“我想的是———雨天,不让大家衣服淋湿;晴天,我是大家头上的云。”接着给学生们读,然后让他们…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一所学校观摩“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节课时,看到学生都在按教材提供的方法做实验:先在锥形瓶口套一气球,然后将锥形瓶分别放在热水、常温下的水、冷水中,通过气球体积的变化来证明瓶中的空气确实发生了热胀冷缩。有几组学生看不到实验效果.授课教师就着急地说:“为什么不先在锥形瓶中装点水呢?”  相似文献   

8.
赵丽 《成才之路》2013,(14):14-14
古语有言:“亲其师,信其道。”我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喜欢老师,必定会听他的。但现在要被学生喜欢又谈何容易?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今的孩子,举两个例子。例一:下雨了,我打着伞正准备回家,我班上的一个男孩走过来说:“老师,把你的伞借给我好吗?”我有些意外,说:“可我只有一把伞。”学生说:“老师,淋了雨我会感冒的,你就借给我吧!”他让我舍己为人呢!我无语……  相似文献   

9.
一直努力着,试图做个让学生“动心”的语文老师。要让学生“动心”,其实并不需要美丽动人的外表,只要你做到以下几点即可: 一、教会学生动手 不动笔墨不读书。要让学生“动心”,必须先让学生“动手”。在读书时学会圈点批画,在动手中勾画出重点,勾画出疑难,勾画出最喜欢的句子,勾画出最感动的句子……,用手在书中留下痕迹,也在脑中留下一些印象。  相似文献   

10.
在一次市科学公开教学评比中,我执教的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课时《降落伞》。在让学生对“伞线的长短”和“悬挂物体的重量”是否影响降落伞下降的快慢进行自由探究时,学生很快设计出了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并积极动手展开研究活动。但在实验结束汇报阶段,却出现了这样一段插曲:  相似文献   

11.
今天,我们班级里要模拟一次开学典礼,由我们同学演“校长”和“学生代表”,我们的张老师做“教导主任”给我们做一次学习动员。我们觉得很好玩,特别感兴趣。典礼开始了。首先,由“校长”和“学生代表”上台发表演讲。同学们纷纷鼓掌。接下来,我们“教导主任”张老师上台给同学们做学习动员。她走上讲台,没说什么话,只是说要请一个同学和她一起做“实验游戏”。陈庆重先被请上了台。张老师递给了他一个盛了一点水的瓶子,让他用瓶子做出三个不同的动作。“横着,竖着,斜着。”陈庆重一边对答如流一边做着动作。“再做出三个动作,不…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拼音单元里,有一道复习题叫“我会讲”。题意在于让学生看图讲故事,以综合训练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能力。图片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图中的主人公是一只要到河对岸上学的小白兔和对面要过桥来摘桃子的猴妈妈、猴宝宝,双方都必须经过仅容一人通过的独木桥,于是矛盾出现了:怎么过桥?是猴让兔先过,还是兔让猴先过?无论谁先过,我想:成人的心中肯定有一把尺子在衡量,即“谦让”。自古以来,“谦让”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孔融让梨”古已有之,“谦让”之风传承至今。我作为教师,希望…  相似文献   

13.
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水的蒸发”教学记湖北江陵县教研室薛烈龙上课后,首先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每组两支温度计,这时,温度计上指示的温度为室温。让学生用其中一支温度计测杯内水的温度,测得水温比室温低2℃。教师问学生:“如用同一支温度计先恻水温,然后,从...  相似文献   

14.
许春良 《江苏教育》2007,(18):55-55
空气要占据空间吗?最常用的一个方法是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来解答:在杯子的底部塞入一团纸,然后将杯子口朝下,垂直地压入装有水的水槽中。让学生猜测纸团会不会湿。接下来让学生解释为什么纸团不会湿,最后得出“空气要占据空间”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15.
胡俊 《教师》2011,(32):103-103
一、让学生乐于实验1.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投入的内在动力,学习有了兴趣,探求知识就会成为“心理需要”。因此,教学中,要创设特定的实验环境,把新鲜有趣的实验现象展示在学生面前,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实验”为“我要实验”。例如,在教学《摩擦起电》时,一上课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实验情境: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这也就是要求要重视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难怪有人响亮地喊出:“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滴水。”由“给水”到“找水”,教育思想产生了质的飞跃,其带来的教育效应也就不言而喻了。现结合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十一册“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谈谈是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本课时教学分以下四步进行:第一步:自…  相似文献   

17.
“先学后教”不仅是一种教学行为,还是一种教学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先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研学”,并对学生进行“引学”和“拓学”,以便让教学能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现实水平”迈向“可能水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先学”“研学”“引学”和“拓学”是交织在一起的.教师要让不同的学习方式融为一体,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指导学生作文时,若在审题之后马上把“下水文”抛给学生,学生得益不大,甚至有害无益。为了防止“副作用”,我在利用“下水文”指导学生作文方面,做了以下探索: 一、作前“下水”示错,防患未然。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教师不妨在学生习作之前,采用“下水”病文示错。根据训练要求,让学生评议病文,在评议中进一步明确写作要求。如指导《记一次接力比赛》一文时,根据“注意场面描写,把人物的活动情况写具体”的训练要求,我先出示下列“下水”病文: 一场紧张的接力比赛将要开始了。我们组  相似文献   

19.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老师所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其实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学生用最轻松和最省力的方法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语文教学从来都是一件“苦差事”,往往吃力不讨好。在“生本”教育理论中,郭思乐教授提出“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这个观点,并且提出大胆的教学设想:“先学后教”。先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找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在实验中,我发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老师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老师应该要给学生一个智慧的“点子”,学生才能发挥出他们的精彩。给学生一个“点子”,放手让学生去“活动”。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先…  相似文献   

20.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老师所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其实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学生用最轻松和最省力的方法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语文教学从来都是一件“苦差事”,往往吃力不讨好。在“生本”教育理论中,郭思乐教授提出“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这个观点,并且提出大胆的教学设想:“先学后教”。先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找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在实验中,我发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老师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老师应该要给学生一个智慧的“点子”,学生才能发挥出他们的精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