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取象比类”句式具有由此及彼的逻辑关系特点,这种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通过“取象比类”句法关系的探讨,结合西方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就可以透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在古汉语句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找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影响古汉语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富于诗意的运行轨迹,它以取象譬类、天人互参的方式,以饱含情感的意象氛围直达诗意追求。取象譬类和情意倾向是它的诗化特征,它以形象的譬类,将其蕴涵的深刻情感展现出来,这种饱含情感的意象思维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诗意精神。本文集中揭示了意象思维作为中国审美文化和诗意文化机制中枢的思维特征,为揭示意象思维乃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诗意指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引进了β级α-拟凸象函数类,对于这类函数,首先建立了类中函数的从属和包含关系,得到了表示定理、系数不等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证明了可测集的同胚象可以是不可测集、B-测度是不完全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类象思维的产物,相术对较近时间的前景可以部分测知,而对几百年远的情景则难以预见。但这种技术进入《左传》、《国语》等典籍之后,作者必然进行改造,以服务于他的写作目的,于是就与本来意义的神秘技术有了差异。  相似文献   

6.
中西传统文化孕育、形塑了抽象寻本和取象比类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从类型上看,抽象寻本是一种定义思维,而取象比类是一种非定义思维;从过程上看,抽象寻本是一种分析性思维,而取象比类是一种相似性思维;从效果上看,抽象寻本是一种基于对话的论证思维,而取象比类是一种基于体验的感悟思维.直面抽象寻本与取象比类的异同,教育应基于语言与思维的互构关系,教会学生思维;基于学科知识的"大概念",让学生洞见学科知识的本质;基于问题的解决,发挥两种思维方式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7.
语言的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重要理论,也是用于解释语言句型结构的重要工具。该文通过对比分析来研究汉语“V着”类存在句的句法结构象似性的特点,指出汉英存在句都符合信息末端的原则,动词名词有相同的线性排列顺序,语义和话语功能基本相同,在认知上都不同程度的遵循了时间象似性原则、空间象似性原则,英汉语存在句的表层语序都受到象似性原则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语言的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重要理论,也是用于解释语言句型结构的重要工具。该文通过对比分析来研究汉语"V着"类存在句的句法结构象似性的特点,指出汉英存在句都符合信息末端的原则,动词名词有相同的线性排列顺序,语义和话语功能基本相同,在认知上都不同程度的遵循了时间象似性原则、空间象似性原则,英汉语存在句的表层语序都受到象似性原则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取象比类法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大家熟悉的三角函数——正弦函数说明了复变函数中一些函数进行单叶性区域划分的意义及初等多值函数函数为何有单值解析分支,这是取象比类法在复变函数中的一个重要应用.  相似文献   

10.
何为课象?课象就是课的影子、形象。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对大量课象的感知,大量课象的积累,大量课象的内化。那么,我们应当丰富积累哪些课象呢?  相似文献   

11.
迄今为止,象的理论已较为完善,但前辈学者较少对象内部结构进行剖析,本文在“易象”说的基础上,提出象素论作为对象理论的一种补充完善。象素作为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象的实体构成,又是象的意义构成,是构成象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象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层次地构成象。如果把象素论应用于诗歌分析中,可解剖诗中象结构,因象素的选择不同,排列配置不同,必将导致象结构不同,作者传达的意义迥异。  相似文献   

12.
对图画构象的研究,一般是从画面的线条,色彩或所用材料进行分析的。由于图画是形象思维,即是由画面的点象,面象,体象所组成,所以图画的构象也可以从形象思维内部构造的角度进行分析,画家的创作以及图画的赏析都不妨从剖析它的点象,面象,体象入手,点象是画面构图的起始,是图画构象的最基本单位;面象是点象发展的必然,是图画构象中的艺术再现;体象是面象的有机组合,是体现图画构象的整体综合形象,它有多种联接方式。  相似文献   

13.
朱耕 《天中学刊》2003,18(4):75-76
社会文化与语言符号之间存在象似现象:观念差异象似于句法顺序差异,地域差异象似于方言差异在度,阶层差异象似于语言差异,亲属差异象似于词语化。  相似文献   

14.
根据动词和宾语的特征将黄冈方言中的类双宾句分为三个次类,并讨论了决定介词“得”在句中出现的条件。本文认为,类双宾句表达“制作/取得/移动/舍弃某事物以给予某对象”的意义,反映客观事象中先后相继的两个过程,可以看作是与之语序相同的“给予”双宾句句式的引申形式。类双宾句在汉语方言中存在的面较大。  相似文献   

15.
意境余论     
意境不仅是情景交融,而且要有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而象外之象与言外之意有层次上的差异。言外之意体现意象之间的虚实关系。而象外之象是意象内部的虚实关系建立之后的结果,唐代诗歌的代表作是意境的完善体现。  相似文献   

16.
人们研究中国文化往往对那些常识性的、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视而不见,甚至不少被视为糟粕而加以否定。比如“比类取象”和“同气相求”,这是我们老祖先非常重要的两种思维方法,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前者重在观察自然之“象”,获取其要义,感悟“象”背后的道理,然后运用这一道理去解读共通的现象,并在实践中推而广之;后者强调识一物时,依据其特性,联想其相似物类,以及相关性,把该物放在系统之中来推演,借此找到万物归类、万物互联的逻辑。这些正是古人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所依据的逻辑体系和思维模型,同时也存在于老百姓日常思维活动中。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皮尔斯符号学的象似性研究,就“老”字最初符形与符义之间直接的映像象似性,到符形历时演变中的拟象象似性,到符义网络之间隐喻象似性,进行了归纳总结。在理清了“老”字历时演变中的象似性发展脉络的同时,为探索汉字中的“象”思维,提供了一个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8.
对于唐代诗论中的“象外”,今人多解释为“诗歌具体的艺术形象之外”或“物象之外”。这样理解忽略了唐代“象外”使用的实际语境。本通过探求“象外”语境的变化,认为诗论中的“象外”与其他语境中的“象外”一样,都具有超越世俗的品性,着重于内心的体悟,具有鲜明的社会化意蕴。  相似文献   

19.
《称象》全文共五节。第一节讲看大象,第二节讲议大象,第三节讲要称象,第四节想称象——这是全文的重点,讲曹冲想出了称象的办法。分四步称象:(1)大象上船,人在船舷上画线;(2)大象上岸,船上装石头;(3)石头装到齐线,称石头;(4)把石头的分量加起来。第五节讲称出了象。  相似文献   

20.
诗词中的“象”即语句的字面含义,而“象”所表达的“意”则是语句真正要表达的含义。当诗词对“象”的描述有意违反会话合作原则时,就会导致诗词中的“象”与“意”表达上的分离,这时的后就是“象”的语用含义。诗词中的“象”在被用来作比、被夸张和被比拟的情况下,都会出现“象”与“意”的分离。“典”在古典诗词中也有同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