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课以蜡烛为载体,引领学生探究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出现火焰分层的原因以及蜡烛燃烧的产物,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教育教学目标分析】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本节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1)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2)巩固药品取用、仪器连接、气密性检查等基本的实验操作;(3)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新教材九年级《化学》上册,在探究灭火的原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只点燃的蜡烛上倒扣一只烧杯,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如图1)。由于实验结果学生都可料到,缺少悬念,因此实验的吸引力不大。为了增加实验的吸引力,突出实验的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学中,笔者将一只蜡烛改用两只蜡烛(一长一短)进行实验,学生由于受固有思维的影响,往往会猜想短蜡烛先熄灭,而实验事实得到了与学生猜想恰好相反的结果。在这种意想不到的实验事实面前,学生的思维很快活跃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图2)。  相似文献   

3.
一、开宗明义导入这种导入就是在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前开门见山地明确学习任务、途径、方法的教师行为。例如,在进行《寻找动物和植物》一课时,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交代:“我们怎样观察、带什么观察、小组成员怎样分工才能深入了解更多的动物和植物?需要我们先来确定一下,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吧!”在教师简短交代后,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二、实验导入新鲜、惊奇的实验现象,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探究兴趣。例如在探究空气的成分时,可以首先问学生:“你们说,蜡烛在水中能燃烧吗?老师有办法让蜡烛在水下燃烧”,教师边说边演示:将一根粘在玻…  相似文献   

4.
苏教版自然第十册“燃烧的条件”一课中安排 了这样一项实验:“把蜡烛粘在玻璃片上并放入水槽中,往水槽里倒入一些水,点燃蜡烛后,再用杯子罩上,观察发生的现象。”在填空分析时直接写明了实验现象。“1.蜡烛燃烧时,杯内水面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5.
一、要准确 如第一册《水蒸气的凝结(一)》,要学生观察热水杯盖反面的小水珠时,教师应明确指出:“请同学们看看热水杯盖反面有什么?”而不能含糊地说:“请同学们观察热水怀盖。”这样有可能使学生去注意杯盖的造型、花纹等。因此说,教师传递给学生的语言信息必须准确无误。 二、要简明扼要 如在指导学生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教师可作简明的提示:“各组先固定蜡烛和纸屏,只  相似文献   

6.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二单元的一个重要实验,该实验初次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等化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教材实验在"推测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及"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处存在以下不足: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会在烧杯内壁形成水雾,但在实际实验操作中,火焰上方烧杯壁温度高,烧杯壁易发烫,出现的水雾随即蒸发,现象不易捕捉,若烧杯离火焰稍远,则没有明显的水雾现象;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通过观察烧杯内壁是否出现浑浊,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产生,因烧杯放置时间长短、内壁石灰水多少等因素影响,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极不明显;蜡烛火焰熄灭后白烟的点燃,因吹蜡烛时用力大小、熄灭前蜡烛火焰大小、燃烧时间长短等因素影响,学生实验时白烟重燃实验成功率低(见图1)。  相似文献   

7.
自然课教学以实验教学为主,在指导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有序性、熟练性、准确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使之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1 指导观察,培养观察能力的有序性细心而有序地观察是进行科学探索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观察的有序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例如:在教“空气成分”的实验时,首先在水槽里放人适量的有颜色的水,然后点燃一支蜡烛放在水槽中间,再用玻璃罩罩上(上面开口)。让学生观察:第一步,钟罩内  相似文献   

8.
“哪支蜡烛先灭”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引言中的第1个实验,也是初中物理的第1个实验。该实验让学生分别观察到长、短蜡烛都有可能先灭,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一会儿长蜡烛先灭,一会儿短蜡烛先灭呢?由此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然而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教师该实验只做一半。若长蜡烛先灭了,短蜡烛先灭的实验就不做了。使实验的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是短蜡烛先灭的实验难以成功。经笔者所在教研组共同研究.短蜡烛先灭的实验是可以成功的。现将笔者的做法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9.
物理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与预期不一致的"异常"现象,这是极好的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并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谈谈"异常"现象的成因.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究,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其对物理知识的掌握,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甚至提出新的、富有创造性的实验思路.如在上凸透镜成像实验课时,有一个学生问:"老师,我的凸透镜怎么会同时成一正(立)一倒(立)的两个像?"当时教师也感到十分意外,走过去一看才明白——原来这位学生是在蜡烛的同侧观察凸透镜镜面时,看到了两个像(因为在做该实验时,往往要求学生透过凸透镜观察成像情况,即在蜡烛的异侧进行观察,而他是由于实验结束后,正准备整理器材时,无意中发现了该现象).  相似文献   

10.
李锦文 《物理教师》2006,27(6):8-30
1 平面镜成像实验误区的纠正 在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教材中。关于“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在桌面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玻璃板后面放一支同样的、未点燃的蜡烛B.移动板后蜡烛B直到从玻璃板前面看来好像点燃似的,即让它恰好与点燃蜡烛A所成的像在同一位置上…….”(如图1)按照教材要求,各学校的实验室都照此配置了实验装置进行学生实验(或教师演示实验).围绕着该实验设计的关键点“玻璃板”,在各类练习题或试卷中成了一个出题的“题眼”和考题的“热点”.  相似文献   

11.
在教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时,很多教师会在课堂上演示母子火焰实验,以激发学生兴趣。然而,教师在做这个实验时,往往难以成功,或者耗费了很长时间才做成功。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操作时,当用镊子夹持短玻璃管插入蜡烛焰心处时,因为在做实验时手臂会抖动,导致玻璃管口很难固定在很小的焰心处,加之玻璃管中的石蜡蒸气量不够,所以在另外一端难以点燃,并且一个人难以完成这个实验,需要学  相似文献   

12.
实验用品 :长、短小蜡烛各一支 ,大口塑料瓶一个 (可将大可乐瓶去掉瓶口后使用 )  实验操作 :在桌面上分别点燃两支长短不同的小蜡烛 ,然后将大口瓶罩在蜡烛上 (如右图 ) .观察哪一支蜡烛先熄灭 ?想一想 ,为什么 ?家庭小实验哪一支蜡烛先灭?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社版)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一节中,呼吸作用吸收O2、产生CO2的演示实验是教学的重点,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无论是萌发的种子,还是新鲜豆苗都进行着呼吸作用——吸收O2、产生CO2.在教学中发现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存在着一些不足.1关于“呼吸作用吸收O2”的实验1.1实验装置的不足与改进课本装置如图1所示,由于集气瓶中装的种子过多,使得伸入瓶内的蜡烛不够深,在外界空气中O2的作用下,甲瓶内的蜡烛仍有可能继续燃烧,造成实验失败.如果换用大号集气瓶,…  相似文献   

14.
1 下列仪器分别测量的物理量是 :天平 ;刻度尺 ;弹簧秤 ;密度计 ;速度计 ;电流表 ;电压表 ;气压计;压强计 ;量筒 ;温度计 ;寒暑表 .2 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 ,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 ,再取两段大小一样的蜡烛A与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 ,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 ,移动蜡烛B ,并用眼睛去观察B ,如图 1所示 .当B在适当位置时 ,会观察到蜡烛B好像也点燃一样 .实际上观察到的是蜡烛A在B处成的像 ,叫像 .其中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两段蜡烛大小一样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图 1图 2(a) (b)图 3   3 …  相似文献   

15.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呢?教师仅口头讲解,学生是很难接受的。为此,可做一个简单实验。 1 实验器材 录音机、蜡烛、节奏强的录音带等。 2 实验方法 (1)点燃蜡烛,放在录音机喇叭附近,使火焰中心与喇叭中心等高,放录音磁带。这时可观察到蜡烛的火苗跟着音乐节奏跳动。录音机喇叭的振动,引起了空气振动,空气的振动使火苗发生振动,说明声音是靠空气传递的。 (2)将点燃的3支蜡烛放在离喇叭同样远的地方,放录音磁带。这时可观察到3支蜡烛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安排的第一个“活动与探究”内容.教材安排从蜡烛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三个阶段进行观察.其中,对“蜡烛燃烧时哪层火焰最明亮?”教材没有给出结论,让学生自己观察.  相似文献   

17.
陈利民 《物理教师》2003,24(1):47-47
高二物理有一个光学实验———“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对这个实验学生们很感兴趣 ,实验所需仪器是光具座和一盒附件 .按照课本提供的方法 ,学生们很快就把实验做完了 ,有的人便开始嘻戏 .其实我们可以利用剩余的时间设计一些趣味实验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实验内容 ,还充分利用了现有仪器 .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平时的练习题 ,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探究性的问题 :(1 )蜡烛成像在光屏上后 ,把透镜的一部分遮住 ,光屏上的像怎样变化 ?(仍有完整的像 ,只是变暗 )(2 )把蜡烛上下左右移动 (物距不变 ) ,观察实像移动的方向及速度 .(3)用光…  相似文献   

18.
水中之火     
讲授初中化学燃烧这节课时 ,增加了自己设计的趣味实验———“水中之火”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燃烧的两个条件。具体步骤如下 :(1)将一小段约 3cm长的蜡烛底部先在火焰上烤一下。再把它粘在玻璃水槽的底部。(2 )在玻璃水槽中注入一些水 ,使水面刚刚与蜡烛的上部边缘相平。然后点燃蜡烛 ,过一会儿、有趣的现象便发生了。实验现象 :当蜡烛烧到水面以下时 ,没有被水湮灭 ,而是一半火焰在水的上面、另一半火焰在水的下面 ,非常奇怪。再过一会儿 ,蜡烛的火焰完全落在水面以下 ,但仍然不熄灭而继续燃烧。此时 ,从水面上能观…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们自然教研组全体教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了一些深受学生欢迎的科技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情况分述如下: 一、做科学小实验: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在课外活动补充做一些有兴趣的实验,或培养学生上讲台独立地做。例如,四年级学生在学了大气压后,教师就在课外指导学生做“马德堡半球”的实验。没有洋设备,就土法上马,用两个玻璃杯代替两个半球,用燃烧蜡烛减少杯中的气体,代替抽气机抽气。由于此方法既科学又简单,易于操作。全班大多数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当一些学生把紧密结合的两杯(口对口)提起来时,都不约而同地说:“这真有趣,太奇妙了!”。  相似文献   

20.
寓言两则     
(一) 因为停电,教师点燃蜡烛,在烛光下批改着学生的作文。蜡烛看着教师聚精会神、一丝不苟的神情和他额上的缕缕皱纹,十分敬佩地说:“你跟我一样,烧尽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我们是值得自豪的。”教师说了声:“不。”头也没抬,继续批改着学生的作文。蜡烛略加思索,又说:“对了,你不同于我。你还是人梯,甘愿创造条件,让别人攀登上去。”教师说了声:“不!”头也没抬,仍然批改着学生的作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