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级教师薄俊生的语文教学思想内涵极其丰富,他坚持"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语言"这一根本方向不动摇,牢牢扎根语言实践的沃土,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对话交流、朗读感悟、品评互动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语言形象,进行语言实践,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窥一斑而知全豹.笔者取一个角度,以<鹿和羊>一课的教学案例为切入点,通过案例分析,体味他教学的精在此基础上,由部分推及整体,把认识的触角伸向其教学思想更为深广的地方,以逐步靠近他以"发展性课堂教学"为特征的语文教学思想的本质之处.  相似文献   

2.
金艳 《华章》2011,(33)
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学习语文在于吸收、积累语言和习得、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以“语言学习”为核心的语文教学常规课堂教学结构应包括: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相似文献   

3.
金艳 《文教资料》2011,(35):47-49
语文教学是一种能力建构。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学习语文在于吸收、积累语言和习得、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以“语言学习”为核心的语文常规课堂教学结构应包括: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相似文献   

4.
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 一、确立“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本体论 我认为,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可以说,我们还陷在这个误区中没有跳出来。这误区,简而言之,就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包括内容和形式)的详尽剖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语文教学的任务,应该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而不应该是让学生研究语言。  相似文献   

5.
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才能领悟作品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从而提高语文能力。文章作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推敲、想象填补、涵泳诵读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以上方法进行品味语言的训练,让学生掌握理解语言的钥匙.使学生通过感受语言,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在语言中感受人文之美、母语之美。  相似文献   

6.
“大语文”观是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是其思想的精髓。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认为.敏锐的语感总是和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指出:“经常留心自己的语言,  相似文献   

7.
语感是语文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具有重要意义。著名语感专家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教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学生高品位语感的创造者;语文教师的困难之处,也在于他必须创造学生高品位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8.
针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倡导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体。他认为语文教学应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而不是“研究语言”。所谓“学习语言”,主要应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语言材料(即“吸收”,其途径是听,读)和运用语言(即“表达”,其途径是说、写来提高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走心语文”这一概念的提出,列举了“走心语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实验案例,求证了“走心语文”的理论支持,探索了“走心语文”语言建构的措施,梳理了“走心语文”语言建构的特点,叙述了“走心语文”相关专著的出版,简介了教学思想研讨会的召开。从上述各方面系统、全面、真实地介绍了“走心语文”,展现了一种教育思想从生发到成长到不断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案例教学法是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一线教师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案例教学形式——“一案到底”,即以一个完整的案例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文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一课为例,采用了“一案到底”的教学形式,围绕三个篇章设置了三个议学活动,通过组际分工、组内合作、分享成果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思路清晰且逻辑严密,使课堂教学简约高效,有效落实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一门闪耀着审美性、人文性、哲理性的学科。新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整合。有人疾呼“语文应找回自己的家园”,有人将“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或“语言文化”。其实,教学语文。就是要让语文教学呈现出充分的语文味,感悟出语文的真善美。语文,应给学生提供一个感受语言魅力的空间。语文课离开了语言的品味,失去感悟的环节,便是丢失了语文的“阵地”。因此,语文课应立足文本,注重对文本语言的品味,  相似文献   

12.
语文学科的性质不是工具的性质,“工具论”造成语文教学高耗低效。语言素质教育应是语文教育的聚焦点。语文是以培养学生语言素质为主要目的的一门人文学科。文章分析了语言素质的基本内涵和外延、基本要素,以及如何正确处理语言素质与思想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语感是语文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具有重要的意义。著名语感专家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教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学生高品位语感的创造者;语文教师的困难之处,也在于他必须创造学生高品位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这些论述无不标明。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是目前最急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朱锦新 《林区教学》2012,(11):82-84
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通过率发现,VB语言相比C语言、C++语言、JAVA语言、VFP语言等语言通过率较高,非常适合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在VB课堂教学中分别采用听讲、阅读、演示、讨论、案例实践、相互学习的教学方式,通过对比发现案例实践更有效,案例实践就是为VB教材每章内容设计教学经典案例,在此基础上,将软件开发思想应用于实际教学,鼓励学生相互学习,提倡团队协作开发。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VB语言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VB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语文味”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呢?陈钟梁教授说得好: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要上得朴素、自然,向学生传递的是语言深处的美。”可见,我们应加强语言学习,回归语文教学本位,充分运用语言抓手.“抓”出课堂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6.
楼波 《广西教育》2007,(6A):15-16
文本是“言”与“意”的统一体,所以语文教学应做到“言”与“意”合。所谓“言”,就是语言;“意”是指情感、思想、精神、智慧。语文教学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积淀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7.
语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没有辨清语言知识的内涵、语文教学所需要的语言知识、语言知识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语文教学最需要的语言知识是“如何使用的语言知识”,其往往以语感和语识为表征。语言知识的基本教学策略有:体验、训练、案例分析、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强调学生从亲身体验和实践感悟出发,学习与运用材质肌理语言特性;研究材质规律及其内在精神,处理不同材质结构与造型、色彩等艺术语言的关系;依据并尊重学生的感受,激发学生最大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协助学生在实践研究中协调好材质肌理的媒介语言关系。通过美术教学,组织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将审美愉悦与技法学习相结合,在课中采用“以情感带技法”、“以观念带技能”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创作热情,鼓励学生采用各种不同表现手法,创作出具有健康的思想、宽容的艺术观念、高尚审美情趣的作品。文章旨在与同行共同探计“二期课程改革”理念下如何进行材质肌理语言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作文,历来是语文教师和学生所关注的,也是教学工作中的“老大难”。但如果能以情感、思想、语言为其训练的三个要素,融情去读,留心观察,善于提炼,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就能够“我以我手写我口”,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20.
高效课堂是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追求,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主动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效果、高效益。打造语文高效课堂要精心提炼语言,用语言去打动学生,收获精彩;要合理设置情境,用互动去吸引学生,收获高效;要巧妙渗透思想,用哲理去折服学生,收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