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英国作家巴拉德的小说《太阳帝国》是一部自传小说。小说以一个小孩的视角,着力描写上海血腥、阴森和恐怖的一面;通过对"太阳帝国"意象的运用,对日本和美国形象进行美化。巴拉德塑造的异国形象受其西方中心主义写作立场的影响,折射出他颠倒是非的价值观与殖民意图。  相似文献   

2.
异托邦:巴拉德构筑中国形象的思维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作家J·G·巴拉德出生于中国上海,二战时曾被日军拘禁于龙华集中营。在他返归英国后,上海经历成了他难以忘怀的记忆。由此,他对中国产生了深刻而别样的眷恋。两部自传性作品即以上海经历为素材。作品中的中国人状况呈现为被忽略及受欺凌,对上海场景的描写则令人战栗厌恶。对中国所发表的见解完全沿袭西方传统的消极否定看法。这些都反映了作者构筑中国形象时采用的是异托邦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3.
英国作家巴拉德的小说《太阳帝国》是一部自传小说.小说以一个小孩的视角,着力描写上海血腥、阴森和恐怖的一面;通过对“太阳帝国”意象的运用,对日本和美国形象进行美化.巴拉德塑造的异国形象受其西方中心主义写作立场的影响,折射出他颠倒是非的价值观与殖民意图.  相似文献   

4.
宋丰玲 《考试周刊》2013,(84):179-179
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其自身的形象如何,对于与他朝夕相处的学生来讲,影响很大。教师应增强形象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塑造自己的教师形象。对于学生幼小的心灵来说.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的。教师的形象塑造还包括塑造精深的学识形象、完美的能力形象和良好的仪表形象。  相似文献   

5.
西方作品对中国男性形象的建构大致分为两类:"乌托邦化形象"和"意识形态化形象",而这两类刻板形象并不是西方对文本之外的中国男性真实情形的原样复制,而是欲望化的他者、一种幻想、一个虚影。这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总体认识与主体情感,另一方面,又代表着整个西方对中国文化的集体想象,同时也是作家和本民族的精神关照。直到20世纪,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作品的兴盛,才逐渐打破了这一刻板形象,塑造了全新的华裔男性形象。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国家形象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化,一直处于"他者"塑造的位置。当今中国的文化传播长期处于"文化逆差"的状态,国人对国家形象的关注与焦虑日益突出,这种焦虑的背后隐藏着国人的文化理想,一个关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文艺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还有一些问题,存在着部分作家曲意逢迎的畸形创作现象。文艺塑造国家形象要处理好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矛盾,在本土经验与普世价值的平衡中找到突破点,彰显民族性。文艺实践塑造国家形象时要体现多样性,避免类型化、刻板化。  相似文献   

7.
形象学主要是研究一国文学对"异国形象"的塑造和描述.本文尝试从形象学的角度来探析玛格丽特·杜拉斯是如何在小说<悠悠此情>中塑造中国情人这一形象的.  相似文献   

8.
从族群角度而言,移民群体相较本土居民,属于天然的社会弱势地位;而从形象学角度而言,"形象"是依照形象塑造者的自身需求、表达塑造者的欲望与诉求而创造出来的。因为历史的缘故,华人移民及其后裔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弱者感受"。本文选取了一些华人移民文学作品,结合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对文本里所塑造的移民"弱者形象"进行分析,探究这些移民弱者形象的形成原因及背后隐藏的诉求。  相似文献   

9.
陈蔚 《文教资料》2016,(4):17-18
二十世纪初,不少英国作家塑造了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他们心目中的理想中国是历史、文化、美学意义上的中国,与当时中国的现实无关。实际上这些形象是对自身文明危机进行精神救赎的一种"文化利用"策略,对今天的中国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芳 《语文知识》2007,(2):87-89
老舍以其对英国文化的熟稔和英国生活的真切体验,在最早有关北京庶民的小说《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曰》中,把英国文化作为他者来观照记忆中的北京市民。并且,在《二马》中又把中国人放置西方的背景中,从他者形象的对照中来进一步映现出自身形象。本文分析了这三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指出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明中的糟粕的双重批判指向以及对中国新人形象的理想性塑造。  相似文献   

11.
种放是宋初的四大隐士之一,他屡次接受朝廷的征召,却又屡屡辞归山林。以种放作为考察对象,对探究宋代隐士形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具有重要意义。种放隐士身份的确立是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相结合的结果。《宋史·隐逸传》对种放形象的塑造既有刻意的拔高,也有秉笔直书之处,其对种放形象的塑造经过了精心的安排和处理,给世人展示了一个世外高人与治国能臣相结合的形象,展示了一个"隐"与"仕"相结合的形象,而这种形象的形成是政治与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英国作家J·G·巴拉德出生于中国上海,二战时曾被日军拘禁。这段特殊的经历使他对中国产生了深刻而别样的眷恋。两部自传性作品即以上海经历为素材。作品中的中国人状况呈现为被忽略及受欺凌,对上海场景的描写则令人战栗厌恶。这些都反映了作者构筑中国形象时采用的是异托邦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诗经》中,创作个体既没有突出自身因素对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也没有强调女性形象本身的审美性,在这两方面,他们所付出的力量是均等的,但创作手法显得落后。而《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在塑造女性形象时则打破了这种力量均衡,强调了自身因素对形象塑造的影响。在这里,朦胧模糊的女性外形仅是作者表现自我的工具,女性形象的"神"清晰突出。这种变化体现了作家创作思维的进步,在古代诗歌女性形象塑造中具有重要的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14.
美剧是当今全球化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在很多流行美剧中,都会出现有关中国的形象,然而这些形象大多数体现的是西方价值体系下对中国的"误读"。本文以两部经典美剧《老友记》和《欲望都市》为例,总结美剧中出现的中国形象和特征,分析在带有偏见色彩的西方话语下,美剧对于"他者"中国的构建和塑造,以此阐释"误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前后,英国形象在中国人眼里经历了从"夷"到非"夷"的过程,其中,颇具影响力的晚清文人王韬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王韬对英国形象作了别具一格的塑造,他不仅将英国从"夷"类形象中开脱,还把英国描画成一个富强仁义、在很多地方远胜当时中国的理想国。他对鸦片战争后的中英关系作了全新的阐释,首次把其亲见的英国塑造成一个能够与历史上的中国媲美的"乌托邦"形象,最大限度地拉近了鸦片战争后中英两国间实际的地位差距。  相似文献   

16.
田纳西·威廉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他的作品也揭示了当时的许多妇女问题。可是田纳西·威廉斯无法逃避男权思想对他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这些女人是令男人爱但不敢接近的,同时通过他作品中的男人形象和男人对待女人态度的多个例子体现在男权思想影响下的他对待女人的另一面态度。本文通过他的《玻璃动物园》中的阿曼达,《欲望号街车》中的布兰琪,《夏和烟》中的阿尔玛这三个女性形象的塑造来证明田纳西·威廉斯的潜在的男权思想。  相似文献   

17.
张雅伦 《海外英语》2013,(16):224-225
该文简要概括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特殊之处,分析了其与美国主流文化中"中国形象"的差异以及不同华裔作家笔下塑造出不同"中国形象"的原因。着重提出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四个层面,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并总结出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形象塑造分析是将对外汉语教学置放到公共外交策略的平台上进行的重新定位和思考,作为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对外汉语教材是留学生接触中国的主渠道之一,其中的语言材料和内容,对他们中国观念的形成有极大影响,因而无疑是形象塑造的关键载体。教育部、国家汉办的领导人基于此而多次强调,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的留学生。从形象学的角度观察,这一培养目标可以理解为对留学生的"形象塑造"——在语言习得或学习过程中,将留学生逐步塑造为从了解、认同到亲近中国文化和社会现实,温文有礼、博雅风趣的现代"君子"。  相似文献   

19.
文学文本对地域形象的塑成和传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载体.对本区域内的作家而言,这是一种"自我"形象的塑造,而从域外作家的视角来看,这又是一种"他者"形象.河南人形象在不少外省作家作品中多有呈现,在三秦作家的文学实践中,突出地表现在路遥、贾平凹和陈忠实的作品中.在其文学想象里,河南人形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老百姓,一类是兵匪形象.尽管作家们所塑造的地域形象是一种关于"文化他者"的幻象,是他者想象与他者书写的一种方式,并不一定是现实本身,但一定是所描写的地域人自我审视、自我反思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由国家形象和公民个人形象的观点谈起,从文化、风俗习惯差异性较大;个人小我形象的融合和国家形象被故意抹黑、放大等三个方面的原因阐述;从公民个人"小形象"出现的问题角度去解读分析国家"大形象"的利害关系,全面提升社会整体素质水平,树立国家良好形象。让大家通过传媒方式接受并为国家形象自觉践行自己的行为方式;从小树立文明形象;提高自身素质和将其很好的运用并融入到国家形象之中等。努力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同时广泛传播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使得在提高国民素质和提升国家形象上都发挥着正面、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