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兰 《新闻前哨》2012,(7):69-69
一、电视新闻直播优势 “电视是一种即时传真的媒介”,鲍列夫认为“电视的一个重要审美特点是叙述‘此时此刻的事件’,直接播映采访现场,把观众带进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历史事件中,这一事件只有明天才能搬上银幕,后天才能成为文学、戏剧和绘画的主题。”电视的这种“现在时态”的本体特性使它有别于电影、报刊等媒介,广播虽然也属于现在时态的媒介,但它只能传播听觉形态的信息。所以,电视声画结合传播信息的特点又使它优于广播媒介。而最能体现电视即时传真特性的方式就是直播。与录播相比,直播节目的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2.
随着改革的步伐,报纸、广播、电视三大新闻媒体发展越来越快。特别是电视,图像逼真,争夺了亿万观众。报业也不示弱,版面在扩大,子报在增加,电子版在出台,把大量的最新的新闻捧给人民群众。 在三大新闻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广播新闻要想求得发展和生存,必须发挥广播优势。广播的优势在哪里呢? 首先是快捷。时效快是广播新闻的第一大优势。它可以不受任何时间的约束和限制,随时安排播报新闻。而报纸、电视不具备这一条  相似文献   

3.
与广播、报纸采访相比,电视采访的独特魅力在于它的直观性,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还能直接调动观众情绪,使观众不由自主随着事件现场的时空变化而跌宕起伏。所以在电视采访时,记者除了要考虑采访的  相似文献   

4.
电视现场报道起始于60年代,在我国,电视现场报道80年代才起步。电视现场报道的出现,使电视新闻摆脱了报纸、广播以及电影等传播媒介范式的束缚,成为电视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 电视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或节目主持人置身于新闻现场出图像并用同期声向观众叙述、评论新闻事件的一种报道形式。现场报道要求记者自始至终在新闻现场随着事件发生、发展的进程边观察、边采访、边报道;报道须有事件现场画面和同期声。 一、现场报道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电视播音是一种形象语言艺术。它通过播音员的语言、表情,鲜明生动地把电视节目的内容传达给观众,是对电视解说词的再创造。它既不同于电台的节目报告、新闻节目的广播,也不同于诗歌朗诵、戏剧、电影中的念白。电视播音必  相似文献   

6.
一通过现场直播,记者可以把特定信息传给观众。这种信息,不仅是新闻现场可见景物的组合,同时也是新闻现场综合感觉的组合。这种感觉是不可见的,但是它切切实实通过画面和声音同步传递出来,给人以触动和震撼。现场直播的魅力就在于它给观众传达的这种感觉。首先,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理。在这方面,电视与广播和报纸是不同的,电视通过图象和声音,展现的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7.
王旭 《记者摇篮》2009,(9):77-77
广播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对新闻发生的现场进行采访和报道,运用实况音响和现场解说来描述新闻事实和现场情景的报道形式。广播现场报道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强烈的现场感,可以满足听众既获知信息、又获得某种真切的现场感受的需求。要做好广播现场报道,必须要做到: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通常是指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将所见所闻的新闻事实,直接以口头方式报道给观众。电视记者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现场,从多角度引导观众获取更多的现场信息,感受现场气氛,使观众对新闻事件产生同步感、现场感、参与感,这是当今受众普遍欢迎、喜闻乐见的一种电视传播方式。但是,要做好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并非易事,它要求记者有较强的现场驾驭能力,能够在新闻现场不间断地同时完成采、编、播、评等工作。为此,记者需要具备以下五种意识。  相似文献   

9.
有的专家认为,现场短新闻是“指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较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作品”。应当说,这个界定从总体上阐明了现场短新闻的基本特点。但具体到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又各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本文试图对电视现场短新闻的个性特点作一些探索。我认为,电视现场短新闻除了具有新闻价值高、现场感强、短小精粹等一般特点外,它最明显的特点或典型表现形式是,记者直接“出镜头”,当面向观众描述所见所闻,把观众带入事件发生的真实现场,中间穿插记者在现场对新闻人物的采访,最后由  相似文献   

10.
胡斌  吴丹 《声屏世界》2002,(12):42-43
使观众对新闻事件的“身临其境”感达到最大化,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电视新闻发展的追求目标之一。“现场采访报道”所具有的深化报道内容等作用,一直占据着独特的位置。它通过记者、播音员(主持人)亲临现场的介绍和声画同步的电视传播,生动逼真地再现新闻事件现场,使观众迅速进入“角色”并被引进“新闻现场”,融入现场特定的氛围之中。  相似文献   

11.
最近几年,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是很快的。电视新闻是观众最喜欢收看的节目之一。它同报刊、广播、新闻电影一样,已经成了党的一个有力的宣传工具。但是,我国的电视事业还处在发展阶段,因此电视新闻这一形式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宣传领域。  相似文献   

12.
黄坚 《视听界》2001,(3):20-20
在电视新闻中,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最为观众所关注。电视新闻的生命取决于它的真实性,正是这种真实性使得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电视相对于广播、报纸等其他媒体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电视新闻镜头的直观性可以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观众通过电视机的屏幕仿佛就已置身事件发生现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或节目主持人在新闻事件现场对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向观众做口头叙述、评论新闻事件,同时通过镜头展示现场动态和环境的一种报道形式。与平面媒体和广播相比,电视报道本身就具有图文兼备、声像并茂的优点,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则更彰显出电视传播的优势。那么,怎样才能做好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让它更具威力和魅力呢?  相似文献   

14.
广播靠声音传情达意,广播语言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形”,不如电视的形象真切,这是广播的短处,然而也正因如此,它却具备了以声夺人,不受画面限制,便于调动与发挥听众想象的长处。广播语言可以在音响的有机配合下充分发挥声音的优势,渲染、烘托气氛,不受时空局限,运用多种修辞方式,对声音、色彩、味觉、嗅觉、触觉等多感觉进行描写,达到令事物历历在目的艺术表达效果,还可以通过联想,实现多种感觉的沟通和转移,收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逼真传神的效果。如何使广播语言产生这种立体感,是广播语言使用修辞的主要目的和要求。下…  相似文献   

15.
每一条电视新闻都是通过屏幕传播给观众的,它的传播效果亦即每条新闻和整个新闻节目所体现的电视特色以及对观众的吸引力如何,直接影响着新闻节目收视率的高低,影响着记者通过新闻事件所表达的意图的实现.传报效果问题始终是大众传播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麦奎尔在《大众传播模式论》一书中指出:“大众传播研究的最初动机是由社会对报刊政治影响的关切,后来又由对电影和广播等媒介的后果的关心所激发起来的.总的说来,传播研究的最初动机是要检验并提高教育、宣传、电信、广告、公共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传播效率和传播效果”。电视是…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新闻委员会1998年会议曾把互联网络看作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介。这一说法已被国内外传播界广为引用。但是认真推敲起来.这一说法既不准确也不科学。互联网络是一种媒介.但它决不是能同报刊、广播、电视相提并论的大众传播媒介。它是集书信、电话、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光盘于一体的综合性媒介体系.它是既能承载大众传播,又能承载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的全新传播平台。这就是说.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有过的各种形式、  相似文献   

17.
曹仁义 《中国广播》2008,(10):91-91
现场直播是广播媒体独具特色的报道形式,它要求记者或主持人现场看、现场解说以及现场的音响实况与新闻事件同步播出。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手机的普及并不断用于报道中,现场直播有些变味了。记者或主持人不到现场去,只是坐在台内演播室:自说自话,或与一两位嘉宾侃谈,  相似文献   

18.
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广播电视报如何站稳脚跟,不断发展,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体会是,只有持之以恒抓质量,把报纸质量放在第一位,靠质量推向市场,才是广播电视报发展的根本。 广播电视报是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而诞生的。为广播、电视宣传服务、为听众、观众收听,收看服务,这是它的宗旨;传递广播、影视文化信息,介绍节目,指?视听,是它的主要内容;发挥声屏知识的长廊、文化生活的伴侣、连接观众的桥梁作用,是它的特殊功能。从宗旨、服务对象、功能来者,它既不同于党报、晚报,也有异于其他专业报,它是一张溶知识性、趣…  相似文献   

19.
电视报道,最快是直播,事件发生的同时,现场实况便飞向天南海北,传遍千家万户。但是,有些重大活动没有条件(或不允许)直播,而观众又极为关心这些事情,希望及时看到实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报道与事件同步进行,在今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七届政协一次会议四场选举的报道中,我们做了一次成功的尝试。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每年春天一次,然而今年的会议与往年不同,今年是换届的会议,要选举国家领导人,谁当主席、谁当总理、谁当人大委员长和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电视电影虽说已整整"十岁",但其自身并没有发展成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的艺术类型。从电视电影发展史来看,电视电影的出现是电影和电视既相互竞争、又彼此依靠的结果。电视电影具有"类电影"性,它所唤起的只是电视观众对电影的一种想像;而为了给观众提供廉价新影片则成为电视电影催生的动力。电视电影在发展中面临着电视剧、影院电影和VCD、DVD等观影方式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