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绍兴一中多次举行过辩论赛,其中的一组辩题就是正方《知其不可而为之》和反方《知其不可而不为》。面前摆着的正是取自该组辩题而写就的辩论文,读后对这两文试谈一些感受,为行文的方便,对上述两文分别称之为正方文和反方文。正方文一开头先亮明观点,认为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正确的,而知其不可而不为是一个假命题。我们知道,辩论应该建立在概  相似文献   

2.
【强化训练】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_,用心一也。(荀子《劝学》)2.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3.源不深而望流之远,________,________,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4.________,处涸辙以犹欢。(王勃《滕王阁序》)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6.呜呼!________,________;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宫赋》)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8…  相似文献   

3.
在我面前摆着两个辩题:一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另一个是知其不可而不为。这两个辩题要分真假的话,我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为真,而知其不可而不为为假。我想,我们应该先界定,何谓知其不可,然后才谈得上是为还是不为的问题。知其不可的含意,应该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是客观条件的不可以,  相似文献   

4.
直接释义,就是不经过分析字形或语音,直接解释词义,又称义训。这是一种古老、易行,常见的训诂方法。和音训一样,在先秦古籍的正文中就有不少这种释词的例子。例如:坎,陷也。艮,止也。《周易·说卦》和,曾也;勤,劳也。《周书·谥法》嘉耦日妃,怨耦日仇《左传·桓公二年》凡师……大崩日败绩《左传·庄公十一年》凡师有鼓钟目伐,无目侵,轻日袭。(《左传·庄公二十九年》)五谷不熟谓之饥。《墨子·七患》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论语·尧曰》基,始也,……宥,宽也,……靖,和也。(《国语·周语下》)老而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孟子·梁惠王下》《书》曰;“洚水警予”。洚水者,洪水也。(《孟子·滕文公上》)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孟子·告子下》)征者,上伐下也。《孟子·尽心下》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礼记·中庸》)  相似文献   

5.
通常来讲 ,我们赏析《诗经》总是特别注意赋比兴的手法以及重章叠句 (也有叫“重章叠唱”的 )的结构方式等等。若论赋的手法 ,《诗经》中有《硕鼠》、《伐檀》之歌 ;若论比兴 ,又有《关雎》、《蒹葭》之属 ;讲到重章叠句 ,也有《黍离》、《采葛》显得更为典型。而高中语文 (试验本 )第三册选择的《〈诗经〉三首》(《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其着眼点却是如同天籁一般的自然和不事雕琢。一、《卫风·氓》《卫风·氓》是一首叙事的民歌 ,它讲述了一个弃妇错误的爱情、不幸的婚姻以及她的悔恨和决绝。从正常的时间顺序来…  相似文献   

6.
张燕 《唐山学院学报》2007,20(3):56-59,66
19世纪纳撒尼尔.霍桑的名著《红字》与20世纪考琳.麦卡洛的畅销小说《荆棘鸟》描写的都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爱情,那欲爱而不得的爱情都是在荒野中产生的。荒野不仅是罪恶与危险的渊薮,也是爱欲的伊甸园,那里绽开着文明之花。受到宗教禁锢的主人公海丝特和梅吉在荒野中思索而奋起反抗,并由她们的女儿实现荒野中的梦想。她们的女儿珠儿和朱丝婷是两位作家在现实世界的荒野中的希望之光。  相似文献   

7.
《水浒》是一部生长在儒学植被上的名著,表面上的强盗故事和实际上的传统思想结合在一起,使其大获成功。不得已而落草为寇和不得已而接受招安。是《水浒》中两个基调一致的悲剧。“不得已”的成份越大,好汉们作出的牺牲也越大,也就越发显示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这种强有力的精神底蕴实际上已经修正了水浒人物在社会学上的价值定位,使他们由强盗而变成了英雄。《水浒》表现了儒学知天命尽人事的处世态度,立身扬身的生命意义,独善其身的生活原则以及“家”而“国”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8.
《诗经》是南方幽巷中走出的女子,《庄子》是倒映浮云的一洼清泉,《韩非子》是悬挂于沙盘上的利剑,而《论语》是仁者深邃的智慧结晶。《论语》中的孔子不像道家的庄子,在看透尘世之后,逍遥而游。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出世。他认为实行仁政是王道的核心,“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今日再观《论语》中的仁政,有很多是可行可用的,但当时却一再受挫,这不是仁政本身的缺陷,而是战国那个时代的缺陷。也许因为性格缘故,较之《论语》中的仁政,我更乐意去品味它在个人成长、品性培…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古训就是向来是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则反其道而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属于英雄的悲剧.是一种悲情冲动下的悲剧行为,是悲剧心态下的悲剧结果.辛弃疾的一生就是悲苦的一生。他的词中展示着他傲然的英雄气概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抗争,并在抗争中实现对苦难现实的超越,达到了沉重生命的绚烂。  相似文献   

10.
互文这种修辞手法古已有之,且源于民间。很早就在诗中出现了。如: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诗经·谷风》)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经·旌丘》)不但诗中如此,文中也不乏其例:郑昭宋聋(《左传·宣公十四年》)王后蚕于北郊,以供纯服,夫人蚕于北郊,以供冕服。(《礼记·祭统》)而到汉魏南北朝,其应用为盛,这一是在民歌中大量运用,二则因其清新活泼而为后代文人所发扬光大,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是”字共出现60次,有作指示代词,表“对的、正确的”义和作系词等不同用法,我们在充分参考前贤论著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中的“是”字应视为作系词。  相似文献   

12.
猎猎秋风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面对《论语》,这一声穿越亘古的声音便一直在我的心胸中激荡。没有哪一位圣人比他更能感觉到时间不息的流淌。他勤奋,“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他反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他奔走,为着心中“黎民不饥不寒”的理想;他勇敢,“知其不可而为之”!因此,他才有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气度,有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远见,有了“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潇洒,有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感慨!踽踽独步,一泓生命的清泉,荡漾在…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的《士不遇赋》,是汉代政治抒情诗的代表作之一。《士不遇赋》深切抒发了董仲舒个人怀才不遇的悲凉心绪,也典型地体现了一代士人在大一统的专制政治下普遍的不遇境况。从这篇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董仲舒"君子固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格与志趣。这篇赋反映了时代变化,思想内容丰富,创造了新的体裁,在艺术形式上也取得了高度成就。  相似文献   

14.
鲍鹏山 《新读写》2014,(6):51-51
《论语》中的无名氏.最打动我的,是《宪问》篇中的晨门——一个负责早晨开启城门的人。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相似文献   

15.
与孔子同时代的一位隐士嘲笑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其实 ,无论从孔子的言行上去考察 ,还是从逻辑上去分析 ,孔子都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而是“知其当可而为之”。也正是这种“知其当可而为之” ,才更能体现孔子为“平治天下”而献身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文学源远流长,作家众多,作品繁富,其中父子、兄弟文人有之,姊妹篇章也不乏其例。而作为“短章中神品”的,却莫过于汉乐府诗的《上邪》与唐曲子词《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以下简称《枕前》)二首。因而,几乎没有那位论者谈《上邪》而不提到《枕前》的;也几乎没有谁论《枕前》而不溯及《上邪》的。这里笔者不揣浅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在《诫外甥书》中有言:"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看到这些,我不禁出了一身冷汗,这就是古代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吗?追溯历史的潮流,老子宣扬"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自在无为;孔子立下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定誓言;庄周主张"曳尾于涂中"的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屈原"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的高洁为后人崇敬;文天祥"天地有正气"的高歌至今仍被人们常常提起……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有关南社创始人柳亚子(柳慰高,1887-1958) 的资料不断涌现,像柳无非(1911-)、柳无垢(1914-1963) 选辑的《柳亚子诗词选》和柳亚亚子本身的著作《怀旧集》、《南社纪略》已先后再版;而由徐文烈笺、刘斯翰注的《柳亚子诗选》也和读者见面。但最令人振奋的还是柳无忌(1907-)编著《柳亚子年谱》的面世,标志着柳亚子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李先华 《学语文》2002,(4):47-47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第四册(试验修订本·必修)收有《庄子·逍遥游》一文(节选)。《逍遥游》开头有一段话描写鲲鹏之巨大,其文云:“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何谓“垂天之云”?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引晋人崔(?)云:“垂犹边也,其大如天一面云也。”近人蒋锡昌《(逍遥游)校释》云:“按《说文》:‘垂远边也。’俗书边垂字作‘睡’。《广韵》:‘唾,边  相似文献   

20.
全展同志认为《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句中两“而”字不表示转折,而表示假设,译作“如果”(见《语文教学与研究》今年三期)。我们不同意这个意见,理由有二。 (一)“而”字表示假设这个用法古人的确早有论断。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而犹如也,”又:“而犹若也。”近人杨树达《词诠》卷十亦谓:“而,假设连词,用同如。”这个结论是根据异文、互文资料总结出来的。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