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支撑。作为乡村教育主力军的乡村教师,其主要来源于公费定向师范生,而公费定向师范生政策大都具有定向、分类及本土化培养三大特色。研究发现,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培养存在利益化、去乡土化等问题。为了助力乡村振兴,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培养应注重采取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组建全程育人导师制及厚植乡村情怀教育等措施,从而为乡村地区输送一批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的优秀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2.
公费定向师范生具有“公费培养,面向乡村”的特点,他们既有履约协议的契约精神,但同时他们也是“理性经济人”。在城乡二元结构差距背景下,他们缘何跨越城乡差异选择从教,哪些因素会促进或阻碍他们继续在乡村从教或终身从教?研究以推拉理论为支撑,使用扎根理论剖析25名职后公费定向师范生访谈材料,经过三级编码得到职后公费定向师范生乡村从教促进与阻碍因素4个核心范畴:生活品质、精神追求、自我发展、人际关系,并依据核心范畴提出改善乡村教师生活品质,培养乡村教育信念;提升乡村教育职业幸福感,带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非货币激励因素,以情提升续聘意愿;搭建支持发展模式,拓宽职后发展通道等建议,旨在为提升公费定向师范生续聘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是对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政策的借鉴与推广,彰显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政府逻辑、服务国家战略布局的高校逻辑、履行社会契约义务的市场逻辑。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遭遇了地方公费师范生“留不住”、高校人才培养“无特色”、社会契约履行“低效率”等诸多问题。为此,需进一步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推进城乡教育师资均衡;深化供给侧改革,探索本土化培养乡村教师;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契约履行效率。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洛阳师范学院联合当地教育局,积极探索小学全科免费师范生培养的地方乡村教师的有效补充机制,即实行定向公费培养和全科培养,建立了地方政府、大学和小学合作"三位一体"培养教师的"洛阳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符合乡村小学对"综合型""全能型"的教师要求,有助于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与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是破  相似文献   

5.
促进非公费定向师范生投身乡村教育是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非公费定向师范生对《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了解程度低;但对其八大举措的认同度高,认为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是基础,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是根本,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是关键。《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能切实促进非公费定向师范生主动投身乡村教育,但他们对《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落实持观望态度。教育行政部门和师范院校应细化政策文本,落实责任主体;创建活力机制,提升职业发展空间;加强在校师范生师德教育。  相似文献   

6.
公费师范生是推动未来乡村教育振兴发展的主要力量,高校在师范生职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地方文化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实现公费师范生“下得去”的首要培养目标。本研究通过调查公费师范生地方文化素养的发展现状,探析其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地方文化知识认知、情感认同、融入意愿、实践应用四个维度探索“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省属高校公费师范生调查发现:省属高校公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职业情感认同水平最高,职业意志认同水平最低;教师职业认同在一年级与二、三、四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职业意志认同存在显著的生源地差异;公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受到学校氛围、课程设置、政策满意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公费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应深化教育改革,加大乡村发展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公费师范生的选拔机制与培养体系,优化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的课程与教学设计,提高公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水平。  相似文献   

8.
一、三种类型的师范教育制度目前世界各国师范教育制度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定向型”师范教育制度,即主要依靠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培养师资的师范教育制度。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定向于教师职业,其毕业生是教师的主要来源。“定向型”师范教育制度,有利于国家对师资培养的数量和规格进行调控,以保证师资培养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在“定向型”师范教育制度下,学生的专业思想较为稳定,师范教育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较为扎实,但知识面较窄,学术水平偏低,师资结构单一。通常认为,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等采用的是“定向型”师范教育制度。2.“非定向…  相似文献   

9.
公费师范生培养凸显“地方性”价值取向是师范生成为真正“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秀教师的保证。首先,“下得去”的意义在于“地方”需要公费师范生推动地方现代化的发展,形成新的地方性价值;同时公费师范生也需要“地方”作为他们身处现代社会的精神根源,形成完整的身份认同。其次,公费师范生要“留得住”,在县域终身扎根地方从教的前提是在传承地方性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师范生的地方感与地方认同。最后,掌握地方性知识,将地方性知识与国家课程的普遍性知识有机结合,将地方性知识灵活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提高地方性教育的能力,是公费师范生在县域学校教育中“教得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身份和能动性之间具有“链式反应”关系。乡村定向师范生的身份认同和能动性普遍较低,但其中仍存在着一类特殊群体:他们身份认同的观念形态具有抵抗性,而实践形态却呈现积极性。借助质性分析进一步探究这一现象,探索其身份分化的形成机理以及专业能动性得以可能的情境性条件后发现:乡村“污名”制造观念性抵抗,“非自愿契约”导致原生自主性受压抑,从而形成“叛逆者”的身份暗面;学校式惯习、组织承认、情感现场与情感标识等条件的耦合推动从“原生自主性受制”向“专业能动性释放”的辩证转化,造就“好学生”的明面身份。“位育”的“辩证法”可以概括这一“身份—能动性”形式。本研究可与既有的教师情感、韧性、自主性等话题形成对话空间,并为公费师范教育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地方公费定向师范生作为农村教育师资的有力补充,其任教意愿直接影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基于类型化分析视角,以推拉理论为分析框架、采用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究地方公费定向师范生农村任教意愿的影响因素发现:地方公费定向师范生可分为协议型、游离型和卓越型三种类型;经济因素与中间障碍不再是影响其农村任教意愿的强障碍性因素;三类师范生分别呈现注重政策环境、全推拉因素影响和乡土情感至上的特征。建议重视地方公费定向师范生的类型转变和差异培养,提升协议型学生的政策支持力度和职业发展前景,引导游离型学生做好发展规划、重塑任教信念,生发卓越型学生对乡土的眷恋与热爱。  相似文献   

12.
乡村定向师范生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教师教育研究的新对象。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研究主要集中于培养主体、培养定位、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培养效果五大板块。现有研究明确了系列理论问题:地方师范院校是培养乡村定向师范生的主要院校,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以“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为根本指向,“本土化培养”和“全科教师培养”是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的核心任务,等等。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研究还存在需要改进之处,如研究内容和理论深度需要拓展,研究方法不应限于理论思辨为主,应形成多学科研究范式等。未来研究应注重拓展研究内容、深化研究层次,强化实证研究取向、提倡研究方法多元化,确立多学科研究范式、开展多学科和多视角研究。  相似文献   

13.
研究基于江苏省五所定向师范生培养高校的问卷调查,在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下对乡村定向师范生职业承诺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教育行为态度对乡村定向师范生职业承诺具有正向影响;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不仅可以直接影响乡村定向师范生的教育行为态度,还可以通过教育行为态度的中介作用影响其职业承诺;乡村定向师范生所属学科和学段对职业承诺影响机制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高校和地方在乡村定向师范生合作培养过程中,需要提高定向生的契约意识和责任精神,强化定向师范生培养过程质量和乡村特色,培塑定向师范生本地情感和乡土情怀,从而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良好师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乡村教师供给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支撑,但我国乡村定向教师培养存在“唯我”与“为我”困局。乡村定向教师培养应实现“从我到他”的逻辑超越,表现在四方面:主体逻辑上,从自我主体性转向他者主体性;价值逻辑上,从利益互动转向责任互动;关系逻辑上,从互惠对称关系转向非对称关系;行为逻辑上,从理性嵌入转向德性融入。为促进定向教师培养迈入乡村,建议转向“他”理念,塑造乡村定向教师培养的新自觉;加大“身体”实践,丰富乡村定向教师培养的体验路径;营造“协同”环境,活跃乡村定向教师培养的大氛围。但也应注意他者观的限度,以避免对乡村定向教师培养产生误解。  相似文献   

15.
1994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颁布实施了“师资培育法”。这项法案对台湾师范教育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使台湾的师范教育理念由“师范教育”向“师资培育”转型;师资培育体系由“封闭定向”向“多元开放”转型;教育层次由“本科化”向“大学化”转型;课程体系由“专业性”向“通识性”转型;师范院校由“师范性”向“综合性”转型。台湾师范教育的这次转型,顺应了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虽然转型的过程艰难曲折,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全面系统地了解台湾师范教育的转型内涵,对大陆地区今后进行教师教育体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使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定向型”的师范教育体系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的师范教育体制正处于转型时期,“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的政策引导着传统的师范教育体系走向开放性的教师教育体系。这场改革,应该是地方师范院校发展的一个良好契机。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宏观政策引导不当也可能造成地方师范高校的实力相对被削弱。因此,必须有科学的政策来引导。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二大已把教育列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重点之一。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一些省地、县、区把发展师范教育列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优先保证师范教育的需要、切实把师范教育放在第一位。师范教育呈现出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但是,对于我国现行师范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师范院校在办学中如何体现“师范性”等根本性问题,还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认真地探讨这些问题,有助于师范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关于“定向型”师范教育与“非定向型”师范教育的问题 师范教育是指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师范教育体系既包括新师资的培养,又包括在职教师的提高。从许多国家目前的现状看,大体上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师范教育:第一种类型是以  相似文献   

18.
赵春华 《文教资料》2020,(2):144-145,138
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的出台意义重大,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地方中小学需求和公费师范生培养机制、地方教育事业和师范生个人发展、师范生知识技能和职业信仰教育几对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拔和退出机制,形成系统精准的培养教育机制,强化有效激励和保障机制,培育“四有”好教师,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9.
师范教育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两种体制或类型。一种类型是以师范学院为主培养中小学教师,称为“定向型”,师范教育体制,苏联就是这种类型;另一种是以综合性大学或文理学院为主培养中小学教师,称为“开放型”师范教育体制,美国、日本、就是这种类型。实行“开放型”师范教育体制的国家,除美国外,比较典型的要算日本。日本从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实行的是“定向型”师范教育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对教育制度(包括师范教育制度在内)实行了改革:不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旨在以优化“出口端”均衡配置师资,促进城乡教育公平,但受政府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公费师范生需求、高校内生动力难以由外部政策激发、政策现实立场引发情感阻抗等因素的制约,陷入“留不住”与“不适合”的“数”、“质”双重困境。为此,可从“入口端”破局,招收包括优秀在职乡村教师在内的愿意扎根乡村教育者为公费师范生,为建设“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