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后体育服务是促进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培养青少年儿童体育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当前课后体育服务存在资金保障、福利保障、责任机制、教师资源和家长焦虑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双减”政策落地和课后体育服务的实施效果。研究建议:探索多渠道资金供应,确保资金支持;完善以评促教的教师评价体系,落实教师工作量;完善体育风险及事故的规避和解决机制,减少后顾之忧;尝试多元主体供应,解决主体资源供应不足;构建科学的学生成长评价体系,缓解家长焦虑。  相似文献   

2.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中落实“双减”政策成效显著,但也存在家长满意度有待提高、焦虑情绪依然存在、差异性服务尚未满足以及师资、资源配套、课后服务监管、评价、激励机制缺乏等问题。为此,只有依据政策做精顶层设计,建立课后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开发课后服务多元路径,引进服务新资源;课程模式推进课后服务,构建校本一体化课程体系;保障教师利益,减轻教师负担,提升教师服务效能感;建立课后服务评价指标,完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等,才能为课后服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3.
“双减”政策要求课后服务实施要转变育人观念、学校提质和教师增能、建立完善的联动机制,扭转教育功利化趋势。当前,中小学校课后服务存在着教师时间有限性与工作负担无限性的矛盾、课后服务多样性需求与服务课程结构单一性的矛盾、课后服务效果追求与评价体系尚未完善的矛盾、学生发展为先理念与供给保障不足的矛盾等难点。“双减”政策下中小学校课后服务难点的突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大中小学校联动机制、突出学校课后服务主阵地地位、完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一体化系统工程等。  相似文献   

4.
"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学校课后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在五育并举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大方向下,体育教育可以在课后服务中发挥更多作用。本文将以体育学科为例,深入探究在"双减"政策下课后服务的应为与可为,并在多元参与体育课后服务机制和多层次、多维度体育课后服务系统的建设上提出可行性策略和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5.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本研究致力于深入探讨学校体育社团与课后服务机制如何有机融合。教育理念的演进使得,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而“双减”政策的实施为此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将着重分析体育社团和课后服务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并探讨它们在“双减”政策框架下的融合模式。通过深入研究,旨在为学校提供创新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机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为构建更具活力和多样性的教育生态系统贡献思考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
乡村学校课后服务是乡村教育振兴的一个重要举措。但当下乡村学校课后服务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课后服务内容的贫乏、课后服务指导的薄弱、课后服务力量的分散三个方面。为提高乡村教师课后服务的质量,本研究从文化回应的视角提出挖掘乡土文化的课后服务资源、提升乡村教师文化回应的素养、构建家校社协同课后服务体系三个方面的对策,切实促进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乡村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双减”改革背景下,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对于提升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愈加重要。基于政策工具和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关键环节维度建构的二维分析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层面的26份课后服务政策文件进行内容编码、归类统计、数据分析,各类政策工具在不同省份区域、不同关键环节的应用情况显示: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但强制型政策工具使用过多,各省服务特色有待凸显,服务环节重组织实施轻监督评价。未来,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的政策制定应当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充分激发课后服务活力,完善课后服务监督评价体系,构建新型教育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课后延时服务是指充分利用好学生放学后的时间,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阅读、科普等活动。体育作为课后延时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深得小学生的喜爱。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针对河南省信阳市部分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开展情况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各小学在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方面的规章制度不完善,师资力量较为匮乏,经费供给不足,评价与监督体系不健全。对策:完善规章制度,加大监管力度;推动多元主体参与,重视多元协同治理;拓宽资金渠道,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基础保障;健全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质量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9.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参与体育课后服务的学生人数逐渐增加。当前的小学体育课后服务存在在校时间过长,师生负担过重;相关法律法规缺位,权利难以保障;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教学效果;定位模糊,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采用进一步落实教师弹性工作制,提高教师积极性;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给予法律保障;建立评价机制,促进师生发展;引进专业教练员、扩大相关场地、丰富课程内容等手段,可以促进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晓清 《成才之路》2024,(11):133-136
基于“双减”政策的课后延时服务可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服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农村学校课后延时服务活动存在的困境,学校要坚持以生为本以及创新、探索的原则,积极转变活动理念以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同时丰富活动内容以增强学生体验,渗透活动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并完善活动评价,进一步优化活动效果,以此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与学生的学习条件,提升农村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1.
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是稳健推动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是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重要举措,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然而,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仍面临课后服务制度规范亟待完善,课后服务人员权责有待厘清,课后服务保障体系有待健全等现实难题。面向未来,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应优化完善制度规范,夯实稳固政策根基;明确多元主体权责,形成教育治理格局;建立健全服务体制机制,提升支撑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2.
“双减”政策的颁布给义务教育减负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不仅“减负”还要“增质”。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是落实该政策文件,提升整个基础教育质量,也是使课后服务更具吸引力的关键举措。在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研究课后服务,应明晰课后服务主体并认识课后服务中的相关利益主体诉求。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会、政府是最具代表性的课后服务利益相关者且各有诉求。因此,从以学校为核心,教师为中坚力量,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政府为保障,社会资源为依托,家庭为支持力量六个方面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以期提升教育成效。  相似文献   

13.
扎实开展课后服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体育锻炼是学校课后服务的重要内容。将传统体育游戏融入学校课后服务,有利于促进少年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助力“双减”落地。从传统体育游戏的教育价值角度,分析其融入学校课后服务的意义,总结提炼了传统体育游戏融入课后服务的实施路径,为课后服务中应用传统体育游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双减”政策的实施,让中小学生从繁重的家庭作业和校外培训中解放出来,也为体育课后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契机和空间。但中小学体育课后服务开展面临着活动形式单一、专业体育教师不足、基础体育设施不完善等困境。为走出困境,需要增加体育活动项目,丰富体育课后服务内容;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改善场地设施资源,提高场地器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在推进课后服务的进程中,学校开启“花样”服务模式,全面实施“基础托管+提升拓展”:科学诊断,精准确立“花样”课后服务的目标体系;顶层设计,整体架构“花样”课后服务的内容框架;多措并举,全力提供“花样”课后服务的实施保障;评价跟进,精彩再现“花样”课后服务的实施成效。这样,科学统筹,精准施策,切实提高了教师的课后服务水平,满足了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对教育部办公厅推广的部分地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内容分析发现,中小学校课后服务的基本价值表现为对象的差异取向、主体的多元取向、内容的素质取向、模式的“普惠+个性”取向和保障的公益取向等。对照新时代课后服务的价值追寻,中小学校实践仍存在学校徘徊在事实价值和终极价值之间、教师挣扎在政策制约与个体能动之间、家长困惑于责任让渡与协同育人之间等价值悖论。建议处理好“托”与“育”的关系,凸显课后服务的民生旨归;处理好刚与柔的关系,激发课后服务的内生动力;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发挥协同育人的整合功能,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实践。  相似文献   

17.
杨孝光 《考试周刊》2024,(20):122-127
为了解决初中学生放学早、家长下班迟这一矛盾,学校纷纷延长课后服务时间,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探索课后服务与初中体育兴趣课程相融合的举措,在课后服务阶段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兴趣课程与活动,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提升。文章即对此展开综合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课后服务与初中体育兴趣课程融合的价值,研究了课后服务与初中体育兴趣课程融合的基本形式,调查分析了现状与问题,探讨了促进课后服务与初中体育兴趣课程融合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属地中小学课后服务普遍存在的专业人员不够、课程资源不足、课程质量难以保证等现实问题,安徽师范大学在坚持“服务基础教育”办学理念指导下,以教育集团为实践载体,在三方主体协同合作中,充分发挥师范大学资源高地优势,建构并实施了“地方政府—师范院校—中小学校”三位一体课后服务协同保障模式。该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中小学对高质量课后服务专业课程与资源的现实需求,引领实验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提升教科研水平,也为创新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实践模式,深化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课后服务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学校为主要载体组织和开展的课后服务体系已经成为新时代提升基础教育综合育人能力和促进未成年人核心素养建构的重要抓手。目前学校组织的课后服务以学校传统的学科课程服务为主要形式,以动员校内资源为课后服务平台建设基本思路,而家长和社会等相关主体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支持者,并未深度参与到课后服务体系当中。因此,为了有效促进多主体协同参与学校课后服务体系,形成“学校+家长+社会”的课后服务体系,需要围绕当前学校课后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家长和社会组织参与机制不健全、经费供给和准入制度设计缺位、主体行为监督和外部资源评估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设计和供给相应的政策支持,为新时代高质量学校课后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多维支持。  相似文献   

20.
“双减”政策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做到教育质量和服务能力共同提升,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需求,保障其发展。对小学课后服务实际情况开展调研,并立足于“双减”政策对课后服务所提出的新要求,从提高质量、教师活力、家校合作、资源融合和完善机制五个方面对课后服务的开展提供策略分析,可以解决课后服务所存在的问题,使之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提质增效,实现全面育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