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方逸 《江苏教育》2023,(41):81-83
南京市中山小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着力打造“思考的实验室”,拓宽课堂边界,促进儿童理解进阶,开启指向儿童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方式变革。“思考的实验室”要求教师设计复杂情境,促使学生沉浸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充满想象地设计问题解决的方案,并在具身探索、协同研究中进行思考和对话,从而解决问题、完善观点,实现认知与思考、行动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2.
“事件和结构性问题”的教学设计旨在将文本知识转化为师生行动,建构教学事件是教学设计的常用策略,通过事件产生问题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展开师生、生生对话与互动,生成充满活力、生机盎然的课堂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3.
当前教学设计研究面临两大现实困境:一方面由于其受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实验的影响较深。研究成果不能有效反映现实情境,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受到质疑;另一方面已有的教学设计研究集中在描述性问题和因果性问题上,缺乏对“如何设计”这一机制性或过程性问题的深入思考。当前国际有关学习与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表明,教学设计研究需要创建可用的、境脉申的、聚焦学习的教学设计理论。在创建和改进教学设计理论过程中,“前设性”与“涌现性”的理论创建与改进研究路线是两条可能的研究路线。这种研究路线必须扎根于真实课堂情境,在真实教学境脉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将革新的学习环境设计活动与基于证据的经验研究结合起来。这是创建可用的教学设计理论、走出教学设计现实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校本教研既是一种研究方式,又是教师改善自身行动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校本教研的行动研究策略。主要有制订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开展校本教师培训。结合学校实际,在“选择课题一科学设计一行动研究一反思积淀”的过程中开展校本教研,以“问题意识”激发课题研究,以“教学对话”拓展行动研究,以“评价交流”积淀教学反思,从而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是指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围绕教学目标,在开展对话、操作、探究、交流的过程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教学预案之外的新情况、新问题,类似于失败的实验,让教师难堪的问题,令教师不知所措的突发事件等。其出现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偶发性、挑战性特征,其出现的时机也具有一...  相似文献   

6.
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应用已久,密涅瓦大学构建了一套在培养目标、教学环境、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手段及师资团队等方面迥异于传统大学的“全球沉浸式体验教学”。从体验式教学理论入手,讨论其实施条件,研究密涅瓦大学“全球沉浸式体验教学”案例,系统分析体验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应具备的能力、教学情境空间构建、教学内容设计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等关键问题,最后提出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课程行动研究是作为课程实践主体的教师在自然的教育情境中直接参与的一种探究活动。高职院校教师应从多维度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评价,通过研究教学文本、创建课堂教学对话、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等方式来改进教学品质,提高课程品质。  相似文献   

8.
以人教版“安全用电”教学内容为例,从创设情境、科学探究、演示实验、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安全用电”课堂教学进行创新,通过创新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情境对话和实践中学习,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相似文献   

9.
教学背景及教学目标“对话式”教学指建立在师生平等意义下的、对某一主题或内容展开讨论的对话形式的教学。平等对话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对话式”教学关系的建构包括教师角色意识的淡化、营造适合于学生的文化、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其操作策略有二:设计对话点创设对话情境;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0.
基于“微项目”教学理念设计中学数学探究活动,以复数乘法的几何意义为例,通过内容、情境、活动和结果评价进行设计,探究如何让“项目学习理论”融入到数学的课时教学之中.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微项目”教学理念的设计,将原本复杂的知识加以组织使其结构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深入了解复数乘法的几何意义的本质,而且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1.
反思性教学是中小学教师直面教学这一复杂问题情境时,运用来自经验的知识来反思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创新教学的过程。中小学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培养途径有很多,该文主要从多向交流、平等对话、教育叙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大概念统摄下的单元教学是促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途径。然而,现实中教师对“大概念教学”“单元教学”的理解不够全面,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困境。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对大概念、单元教学及其相关内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依据研究构建了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路径:明确学科大概念;重组教学内容,确定单元主题;结合教学分析,设计教学目标;关注学习过程,确定单元评估证据;设计单元教学过程。同时,单元教学过程应注重螺旋式上升,以情境融会贯通、问题开放生成、任务驱动探究、活动引导进阶为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3.
“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概念。语文学习情境从内涵来讲,是引发学习者经验重构的契机或条件;从外延来讲,体现为“三重经验”的同构式展开。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首先要树立“情境范式”的教学理念,改变仅以激发兴趣为目的的单一情境,创设贯穿探究全过程的系列情境;其次要凸显语文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以语文知识的“发现—迁移—评价”促进动态的思维发展;再次要构建“多重对话”的学习共同体,包括与语文知识对话的认知性学习共同体以及与他者对话的交往性学习共同体,进而与自我对话促进经验的发展与重构;最后要彰显“语言运用”的学科实践内涵,教学若是离开了情境中的“语言运用”也就悖离了语文。广大语文教师当以语文学习情境为实践支点,以真正撬动素养导向的语文教育变革。  相似文献   

14.
反思性教学是中小学教师直面教学这一复杂问题情境时,运用来自经验的知识来反思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创新教学的过程.中小学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培养途径有很多,该文主要从多向交流、平等对话、教育叙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人,需要对话。以对话坦露心灵的轨迹,以对话引起思想的碰撞。让碰撞进发智慧的火花,让智慧改善自己的行动。与谁对话?与热衷于校本教研的教师们对话。对什么话?对话困惑与寻觅之间的思考。怎么对话?将不加掩饰的思考,流于笔下跃然纸上。为什么对话?在校本教研中,让教育教学思想去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话之一:问题情境与探究教学探究教学离不开问题情境的支撑。探究教学初  相似文献   

16.
"有过程的归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范式,旨在使学生经历合情合理的推测、探究、体验等操作活动,不断经历知识原初产生的过程、多种形式对话的过程、多种思维沉思的过程,从而归纳概括出一般结论.以小学数学"三角形的面积"内容为例,从问题情境的挑战性、操作活动的探究性、归纳建构的逻辑性三方面,经过行动教育模式的三次教学和改进,对设计程序和实施策略进行探索,为数学教学实践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早期的行动研究具有实证主义的倾向,认为行动研究的目的是探究普遍的教育规律,以教育实验的方式进行,强调实验过程对条件的控制,只有极少数教师参与行动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行动研究一方面仍遵循实证主义的"假设—验证"模式,另一方面也具备了解释主义的精神,即在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此理解情境化的教育实践;进入21世纪,我国的行动研究更是坚持解释主义的立场,并出现"草根化"的趋势。行动研究不再被认为是单纯的解决问题的工具,而是教师将他人理论转化为个人理论,再转化为教学行为,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谢学宾 《广西教育》2006,(7A):43-48
一、课例研究的内涵意义 要促进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成长,关键在于将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上升为理论,及以新课改的理论指引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实践证明,“以教学案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借助课堂教学案例,教师和专家进行理念学习、案例设计和行为反思等互动对话、行动研究,能有效解决理论向实践转移的问题,更好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9.
<正>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结合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情境、游戏、探究、操作”等形式,引导学生在经历中感知、领悟与探究,以此获得直接经验并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的教学方式,具有情境性、亲历性、情感性等特点。在历史课堂中,历史体验教学主要指教师在把握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基础上,通过史料、影视、对话等手段从教学各个环节精心设计历史情境,让学生在特定场景中“亲历”历史事件的发生,感受、理解历史事件、人物、现象、思想等学习对象,拉近遥远的、陌生的历史对象与自身的距离,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历史图景,产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并通过对特定情境的体验,完成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学习对象的理解和对历史情感的体验。  相似文献   

20.
王熙 《学科教育》2009,(4):69-76
作为质性研究发展的新趋向,行动研究所提倡的“合作”、“反思”、“变革”等理念越来越多地渗入至当代的民族志研究中。例如,批判民族志(Critical Ethnography)结合了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研究者不应局限于客观地观察和记录被研究者的生活,还应充分反思自己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充分“赋权”被研究者。基于平等的对话,被研究者才能够成为思考和行动的主体;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摆脱意识形态的扭曲。在这篇论文中,作者主要回顾自己在一项突出行动性的民族志研究中的经验。通过反身性思考,本文揭示了研究关系的多重性、复杂性和敏感性,尤其是跨越“虚拟”与“真实”的伦理“雷区”。文章主要探讨两大问题:第一,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研究关系是如何逐步建立起来的?第二,整个研究过程遭遇了哪些伦理危机?最佳解决途径是什么?作者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为今后的行动研究提供了一些与社会情境紧密相联的“经验性智慧”。这些经验可以帮助行动研究逐渐适应我国的具体国情,真正调动其广大一线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