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力量的核心引擎,而科技人力资源是构建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关键要素。2021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明确提出我国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这一重要论述凸显了我国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新时期科技人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导。  相似文献   

2.
全球经济受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恢复经济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际科创中心")的内涵和政府功能的梳理,从科技发展战略、支持尖端技术研究、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系统、直接推动企业实施创新创造和帮助高科技企业提升国际化管理等5个方面总结德国建设欧洲乃至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一系列政策经验,并阐释其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启示,即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规划,避免各自为政;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为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长久动力;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大平台为抓手,提升协同创新效率;加大政府对科技金融的扶持,避免过度市场化;以提升实体经济质量为着力点,建设国际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期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赋予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定位。北京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要加快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建设。法治是促进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内在要求和直接体现,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又起到改革和治理保障、规范各种关系的关键作用。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要以法治为基础将国家政策与地方立法结合起来,明确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地方立法定位,以推动中央战略决策法治化,实现北京科技法治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创新驱动为目标,充分掌握全社会的创新状况,依托各级各类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整合全市科技研发资源并放大集聚效应,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全面激发创新活力助力加速建设立足昆明、服务西南、辐射南亚东南亚,具有区域性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文章通过对昆明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上海工作提出新的发展要求,要上海争当我国改革开放的领头羊、创新发展的先行者。认真落实习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面对重大国家战略的需求,强化核心科技的研发攻关,加强战略导向、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大力支持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和坚定向前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激发创新活力的因素和保障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创新活力的激发因素 创新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目的不明或无的放矢是难以产生创新活力的。因此,不管是哪个国家和地区,也不管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还是企业部门,其创新活动,都靠一定的措施和诱因来激发,这种激发创新活力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7.
全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世界各研究机构的研究热点。分析比较全球城市创新评价指数可深化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与演化逻辑的认识,以及量化刻度全球城市创新发展格局。以8套知名全球城市创新评价指数为对象,重点分析其评价目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结果等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动态跟踪北京与纽约、波士顿、伦敦、东京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排名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全球城市创新格局较为稳定,北京在科学论文和创业生态等指标上的得分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人才和大学等指标仍是其得分短板,需要进一步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打造高效率开放创新生态。  相似文献   

8.
科技社团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在孕育创新、培养人才、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和鲜为人知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科技社团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和作用的分析,对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职能、服务社会提出了许多借鉴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11.
研究国际创新中心的概念内涵、主要特征、发展和演进,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四大核心组成体系,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探讨创新合伙人内涵和机制的基础上,以海淀创新合伙人实践为例,分析其发展特点和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创新合伙人机制、有效激励创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乐章中,不断增强的社会活力是其中灵动的旋律。为什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是怎样的画面,依靠什么来激发活力,在激发活力的过程中如何调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成为人们关注和思考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4.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原始创新策源地,是全球创新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平台.按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对其创新能力进行评估是科技创新中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可以为其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本文首先梳理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内涵和我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展的脉络,然后对比分析国外典型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为我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大都市圈创新系统城市科技潜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莞  谢富纪 《科研管理》2010,31(3):61-67
摘要:从大都市圈创新系统发展现状看,城市群在经济、技术发展中逐步形成空间层级结构,地理联系对区域空间格局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首先回顾了空间结构理论在大都市圈创新系统研究中的主要观点,提出“城市科技潜力”的概念;其次,介绍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主要模型--潜力模型,阐述其对大都市圈创新系统中城市科技潜力分析的适用性及扩展;再次,以长三角大都市圈为例,测算其中各城市的科技潜力并以此划分结构体系。实证结论与政策规划的差异显示,大都市圈创新系统层级应该是在市场力量支配下形成的,而非由特意的行政区划、政策规划所致。  相似文献   

16.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开发与激励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开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出发,针对人才开发中存在的弊端,提出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开发的对策和激励机制,并对科技创新人才管理者的自身素质要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要明确香港角色,并促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香港在4个方面具有独特优势:(1)高水平大学集群与自由的学术氛围,培育出大量创新人才;(2)基础研究优势,并在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互动中促进技术创新;(3)一流的现代服务业,可为企业发展提供法律、金融等方面的支撑;(4)全球视野和良好国际形象,提升大湾区国际化水平。但同时,香港也在产业发展、创新政策实施和创业成本等方面有不少教训。善用"一国两制",加强两地互动,既有助于香港在已有的良好基础上探索形成新的、更加符合科技创新具体要求的优势领域,实现自身突破,也有利于贡献独特智慧,辐射大湾区建设,并推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创新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分析在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背景下,港澳青年融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运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法和访谈等方法,研究认为,目前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人才资源方面主要面临人才要素流通不畅、人才同构现象严重、高端科技人才资源较为匮乏等问题;而港澳的科技人才培养和社会就业...  相似文献   

20.
基于当前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科创中心的案例、研究开发过程、管理经验和发展得失,得出建立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需要突破区域地理界限,通过多方协同促进的创新生态系统来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并以科技先导性、产业带动性和经济辐射性作为自身发展特征,将便利的投资环境与产业的持续升级作为科创中心战略得以实施的先决条件,最后确保制定以人为本的政策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