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南茶文化与绿茶产业开发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陕南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已有三千多年的种茶历史。陕南茶始于战国,兴于汉唐,盛于宋明,衰于清朝;改革开放后,陕南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发达景象。陕南也是中国茶马贸易的发祥地之一,长达千余年的茶马贸易,促使陕南茶文化率先在北宋中期走向世界。陕南还是中国茶文化的博物馆,陕南人的“罐罐茶”是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陕南绿茶“香高、味浓、无污染、耐冲泡、且富含锌硒”,品质优良,发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和茶文化.云南的西南部是茶起源之地和主要盛产荼的区域.通过利用考古学、植物学、生态遗传学的观点以及从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学科的角度分析探讨,认为现今中国盂高棉诸民族是云南西南部最早驯化、栽培、利用茶的古老茶农.  相似文献   

3.
具有“剑南之大镇”之称的古代遂宁地处巴蜀要冲,是茶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巴蜀之茶上贡朝廷,下卖边关,是重要的经济作物。遂宁先民亦曾努力尝试种茶,但规模始终不大,所饮之茶以“输入”为主。唐宋时期,饮茶之风在遂宁民间日渐兴盛,以茶为礼,以茶养性,以茶会友,以茶敬客,积久成俗,茶馆文化也日渐发达。  相似文献   

4.
<正>为什么是茶文化课程从生活中学习,把身边的事物转化为学习的内容,以此帮助学生建立对家乡的价值认同—这是校本课程秉承的基本理念。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曾被誉为"绿茶之王",河南省信阳市雷山小学地处浉河支流流域,背靠震雷山,是信阳毛尖的主产区之一,当地百姓素有种茶、喝茶的习惯,因此,开发茶文化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古典文学《红楼梦》,作者在里面描写了很多关于“茶事”的情节,蕴含了丰富的茶文化,其中对于茶的描写篇幅之广,细节之精微,作用之巨大,寓意之深远,文采之斐然,远超于中国其他古典小说。多年来,很多学者专门研究《红楼梦》中的茶文化,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为茶文化的丰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诗是中国茶文化的主要构成和传播内容之一,然而在历代笔记小说中,很多有关泡茶、品茶、煎茶以及社会各阶层对茶的描述和认识的思想资源,还没有很好地进行整理研究。历代笔记小说作为非主流的文化载体,其中所记载的茶产地、茶品、茶艺、茶道等比之诗文审美化的描写,更具研究传统茶文化的价值,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李娟 《培训与研究》2008,25(7):15-17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诗是中国茶文化的主要构成和传播内容之一,然而在历代笔记小说中,很多有关泡茶、品茶、煎茶以及社会各阶层对茶的描述和认识的思想资源,还没有很好地进行整理研究。历代笔记小说作为非主流的文化载体,其中所记载的茶产地、茶品、茶艺、茶道等比之诗文审美化的描写,更具研究传统茶文化的价值,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有着中国自身的民族特色,从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于茶的态度和行为上,就可以看出茶文化当中所蕴含的中庸之道和大道无形的智慧。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宣扬中国茶文化,使其焕发时代新风采,并且不断向世界各地传播,成为中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应有之义。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新媒体的出现,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和对外翻译带来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中国茶文化的内容是富有生命力的,但是在"媒介即信息"的理念下,如何应用新媒体促进中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与对外翻译,成为互联网时代和新媒体视域下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茶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牢固结合在一起,是文明的象征,友谊的桥梁.茶由于自然属性,产生了以茶为载体的茶文化,中国饮茶之久、茶区之广、茶艺之精、名茶之多、品质之好、堪称世界之最,如今饮茶更成为世界性的风尚,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足迹遍布了整个世界.而各个地区的饮茶习俗、文化又有着争奇斗艳的特色.不同的茶俗,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价值理念和文化取向.用茶文化来打造茶叶驰名品牌,以及借助茶艺来引导茶叶消费、拓展茶叶市场对于中国的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本文针对近年中国的茶文化的推广阐述了其存在的主要障碍以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茶禅文化既是中国茶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禅思想的重要体现。茶与禅在相互融通的过程中逐步催生出了“茶禅一味”的审美理念,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特色命题。“茶禅一味”之美包含了三种层次的美:茶禅共通的本性“清苦”之美;心境上的正心、静心和平常心之美;妙悟所领会的精神自由、此岸人间和天人合一之美。“茶禅一味”蕴含了丰富的自然美学思想,肯定了生命本身的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王春蓉 《考试周刊》2014,(5):185-185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茶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之一,让幼儿学会准确的饮茶方式,感受浓郁的中国文化。在幼儿大班时加入茶吧,让幼儿从小感受茶的氛围,做有品位的人。  相似文献   

12.
茶在中国历史上和中外文化交往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1世纪,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茶和茶文化正在被"重新发现",茶文化与旅游融合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通过研究茶文化旅游的历史溯源,结合重庆当地的茶文化特色,提出茶文化旅游的路径,让旅游和茶文化深度融合,对促进中国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茶文化的形成发展与历代文化名人有着深厚的渊源。享有"西南巨儒"之誉的清代著名学者贵州独山莫友芝,对于清代贵州茶文化的发展做出过卓著贡献。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关注贵州茶史,注意搜辑黔茶文献,并载之乡邦志乘以广流传、以垂久远。第二,撰写优秀的诗词和盈联来描写、咏题家乡茶,表达他对家乡茶的深厚感情。第三,以其广泛的社会交游,对家乡茶进行宣传和推介。莫友芝以此在贵州乃至中国茶文化史上都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此外,莫友芝家族作为晚清贵州著名的文化世家,除莫友芝之外的其他家族成员,对贵州茶文化也作出了贡献。莫氏家族极大地丰富了贵州茶文化的内涵,其对贵州茶文化的卓著贡献对于今天贵州茶叶品牌的建设与茶叶产业的转型升级仍然是一份值得重视和发掘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4.
第二节 茶叶的功用 茶叶由药用发展成为饮料,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演变而成的。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古书上曾对茶叶的功用有过各种记载。唐《本草拾遗》上就有:“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明顾元庆所著《茶谱》中也记载着:“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顽、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  相似文献   

15.
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茶的品性与儒释道的精义相互融合。王旭烽的小说《茶人三部曲》从写茶人入手,把茶人身上散发出来的美好茶性展示给我们。从茶与儒释道的契合入手,结合茶人的性格特征,阐释茶文化在茶人身上的集中呈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绍兴文理学院汉英语料库对《红楼梦》中茶事动词的英译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茶事动词的英译具有多样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和待茶制度,但少数茶事的翻译模式化,出现多词一译的现象,无法充分体现中国茶文化的内涵。本研究可为《红楼梦》中茶事和茶文化的翻译研究提供参考,有助于中国茶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唐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我国的茶叶生产、消费和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盛唐时期,饮茶之风自南向北吹遍全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于是,论茶专著出现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销售茶叶开始了,国家收缴茶税出台了……所以史家有茶“兴于唐”、“盛于唐”之说。尽管在此之前,已有人对茶文化作过零星的论述,但是,人们在谈到茶文化史时,还是首推陆羽及其《茶经》。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现在已蜚声海内外,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茶叶从种植到饮用,以及形成独特的文化,乃至向海外传播,佛教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试图通过对佛教茶文化形成过程的历史考察,诠释佛教与茶的内在联系,撂讨佛教对唐宋时期茶叶的种植、名茶研制、饮茶技艺的提升、茶文化的丰富、茶道精神的萌芽,以及茶文化的对外传播方面所作的重要贡献,以期明晰佛教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中韩两国同属儒家文化圈,儒、道、佛教在茶文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很早便传入邻国--朝鲜半岛。韩国茶道虽历史悠久,然而流存至今的茶书却十分稀少。历史上第一部有关茶的巨著是《东茶颂》,作者是非常有影响力的茶禅师草衣意恂。《东茶颂》集中记述了茶在朝鲜半岛的种植,借茶诗的形式论述了茶的哲学理念,体现了草衣关于茶的哲学观和世界观。《东茶颂》奠定了研究韩国茶风、茶文化之基础。  相似文献   

20.
茶旅融合是茶产业和文旅业业态创新和升级发展的重要途径,茶旅融合的主要形式是茶文化旅游。岳阳市作为中国黄茶之乡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茶旅融合优势明显且意义重大。本文针对岳阳市茶旅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武夷山、杭州茶旅发展先行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创新营销策略,扩大茶旅知名度;优化茶旅规划,提升产业集聚度;以体验经济为视角,优化茶旅产品结构等策略,以期促进岳阳市茶文化旅游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