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郝东方  李政 《今日科苑》2021,(2):44-55,68
以170篇《学姐来了》文章为样本,探讨中青年科普作品的特点,考察其内容亲和力和感召力,重点分析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传播情况.利用质性数据分析方法,对科普内容作高频词分析、内容分类和交叉分析等.研究发现,《学姐来了》科普作品的主要特征是,围绕孩子、健康养生等科学话题,通过良好的衔接、幽默的用语方式,将理性逻辑和求真批判的科学精神与协同、育人等科学家精神传播给中青年群体;样本内容的亲和力主要通过语言的衔接性和幽默来实现;样本中体现科学精神的内容多于体现科学家精神的内容,二者的出现具有正相关性;随着时间的变化,样本的亲和力波动幅度很小,而感召力的波动较大.因此,科普内容应适当增强"爱国""奉献"等体现科学家精神的感召力;中青年群体科普的"二重性"和可能存在的科普需求年龄后移趋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前关于科学家形象的研究都局限在整体形象方面,对各项指标缺乏深入分析。以层次分析法研究各项指标权重,从而得出,科学象征指标所占权重最大,视觉形象权重很小,科学活动、形象等客观性指标权重很大。这意味着1)公众通过科学产品认知科学;2)公众对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不了解;3)科学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相当客观。对此,在科学传播中应坚持去功利化、丰富科学家主体形象、加入社会语境等思路。  相似文献   

3.
张占楠 《科教文汇》2008,(36):238-238
随着科学传播的不断发展,我们对科学的认识也在不断改变,科学由被推崇为神圣不可怀疑的,变为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可以批判的,本文将以话剧《哥本哈根》为例探讨文化传播中科学形象的这一转变问题,并进一步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冒学勇 《科教文汇》2007,(9S):172-173
科学家作为社会中既普通又特殊的群体,其活动总牵涉到社会从形而上的道到形而下的器的各个层面。广义的宗教作为科学家成长的背景,以及科学家在成长过程中努力诠释和发展的对象,其与科学家的关系无疑值得研究。本文试以爱因斯坦为例,联系相关史实和评论,努力呈现爱因斯坦与宗教之间的清晰图景。  相似文献   

5.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艰苦奋斗、科学报国的优秀品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对于科研单位而言,档案工作一直发挥着“保存科研历史,支撑科技创新”的作用。在开展科研活动过程中涌现出大量为祖国发展献身的科学家,形成的科研档案、实物档案、名人档案,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新时期的科研单位,需要多项举措助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相似文献   

6.
科学家作为社会中既普通又特殊的群体,其活动总牵涉到社会从形而上的道到形而下的器的各个层面.广义的宗教作为科学家成长的背景,以及科学家在成长过程中努力诠释和发展的对象,其与科学家的关系无疑值得研究.本文试以爱因斯坦为例,联系相关史实和评论,努力呈现爱因斯坦与宗教之间的清晰图景.  相似文献   

7.
“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是科学家精神的高度凝练,也是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史中科学家群体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的高度概括。系统回顾科学家精神内涵的形成、发展和演进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科学家精神的当代价值,更好地弘扬科学家精神。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关于更好发挥科普场馆特效影院科技文化传播阵地作用,尤其是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激励青少年树立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等方面发挥价值引领功能,本文以中国科技馆和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科普场馆特效影院专委会组织的“光影科学梦”科学家精神电影公益展映、“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影展映等活动为例,介绍了参与活动各特效影院的优秀做法,分析了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制约活动效果的问题,并对特效影院如何更好发挥科普功能,尤其是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南方都市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整合各种资源,努力探索科学传播的有效途径.在加强科学报道、打造科学杂志、举办科学讲坛上,做出了一些有益尝试和探索,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林徽因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她在我国建筑理论与建筑史的创立发展、古代建筑的勘察保护以及民居建筑的关注等方面具有突出贡献。自20世纪20年代起,林徽因便以公众人物的身份示人。但人们对她的印象往往集中于文学创作、情感经历,而对作为其真正职业的“建筑学家”身份知之甚少。新的时代背景下,基于媒介心理学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有助于加强女科学家科研工作的宣传以及科学家精神的理解与弘扬。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医学期刊的知识服务实践,为医学期刊的科学传播创新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华医学杂志》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进行系统研究。【结果】借助继续医学教育、微信平台、重要文章发布会、数据库,以及优先出版、按需出版、开放阅读等方式,《中华医学杂志》打造多元化场景的知识服务、联结传播渠道,从而使得科学共同体和公众读者获得较好的知识服务体验。【结论】医学期刊的知识服务实践应以科学传播为宗旨,在实现增值服务的同时,推进科学知识在科学共同体和普通读者间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没有人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好,但每个人都能把某件事情做好,而且,一旦我们发现了这某件事情是什么,我们就该为此而付出我们的全部努力,无论多么艰难,直至实现为止。”这是居里夫人生前说过的一句话,质朴的语句,毫无雕琢的言辞,她却用自己的一生来诠释。这样一位女性,曾用自己纤弱的臂膀揭开人类科学史崭新的一页;多少年后的今天,在人们心中她仍正挺直胸膛站在科技发展史的前列,她正在而且将永远挥舞她那高举的手臂,向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发出真诚而有力的召唤!从居里夫人的生平经历中,我们不难归纳出一位成功科学家必备的两大要素———良…  相似文献   

13.
(一)2007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正式向社会发布了《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在这份宣言中,在“科学的社会责任”这部分,有如下一些重要的说法。  相似文献   

14.
以钱学森为例,分析战略科学家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如卓越的科学贡献,广博的知识结构,严谨的科学精神,深厚的哲学素养,超前的战略眼光,高尚的人格魅力,赤诚的爱国情怀。战略科学家应是卓越和引领的统一,战略科学家既是本学科领域的学术权威,又是作为科研工作的策划者、组织者与管理者的组织权威,还是维护国家尊严和人民利益的战略权威。  相似文献   

15.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以“曼哈顿计划”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科学社会学和科学社会史的方法 ,回顾了“二次大战”盟国实施“曼哈顿计划”的经过 ,藉此探讨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6.
加强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将科学家精神教育融入青少年科学素质中,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教育,共同培育青少年科学理念、启迪好奇心、激发创造力,从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切实提高青年的科学素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求实创新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7.
归纳了科学家科技决策影响力的决定因素,以863计划为例探讨了中国科技决策中科学家影响力的演变动因,发现知识、价值和制度是认识科技决策主体互动的核心变量.指出科技决策机制应匹配决策中的知识供求,体现必要的价值诉求,促成价值共识;应对那些提供亟需知识、代表主导价值的参与者赋予更大的决策权力.  相似文献   

18.
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教学是实现高校化学、材料类课程思政教育案例化、生动化的重要契机。本文分析了科学家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精神与化学、材料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契合性及对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以北京理工大学的教学实践为例讨论了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化学、材料类课程教学的途径和效果,进而提出了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此类课程,提升思政教学效果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9.
牛健 《科技创业月刊》2014,27(5):124-125
科学家卓越之处在于人文情怀和科技创新的融合,目前缺少对科学家人文情怀深入体系的探究.科学家人文情怀的基础是科学自我意识,人文情怀的彰显是人文自觉能动性,人文情怀核心是人文自身价值.通过对科学家的人文自身价值是人文与科学的结合点的认识,呈现出二者在追逐真善美的人生理念最高层次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科学家的科学素质主要是指科学涵养和基本品质。科学涵养和基本品质主要体现在对科学有深刻的理解,透彻领悟科学的内涵,把握其实质,并能在科学实践中做出成就。理解科学,增强理论思维能力,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从事科学研究首先必须对科学有深刻的理解。因为科学是人类力图对世界有总体的把握,是人类试图掌握自然秩序以影响未来的一种努力,也是人类试图从自然界取得更大自由的一种行为方式。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我一生所学的可归纳为:准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学科,透彻地理解它,摒弃一般流行见解,坚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