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是大势所趋。但目前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在课程内容、目标、方法、技术支撑等方面仍面临挑战,我们应以全纳的态度,以人工智能素养的培育为重点,在合理分层、构建课程体系、开展项目学习、搭建平台资源以及建构双师教学模式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起步不久,由于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性质与目标、教材开发和学业评价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理论与实践困难。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编写《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南》,从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要求、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实施建议等六个方面,构建一套科学开放的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南,为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普及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及技术的进步对新时代教育提出的重要要求,对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项目”的研发和实施情况,基于“装备课程化”理念,对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定位、目标、内容设计、建设理念和实施保障措施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教师是促进人工智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当下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师专业能力不佳、能力标准不清等已成为制约基础教育阶段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主要阻力。鉴于此,为切实提升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师专业素养,研究基于教师专业素养和人工智能教师专业能力相关研究成果,廓清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通过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等,以叶澜的“教师专业素养三维结构理论”为基础,探索性构建了涵盖AI教育意识、AI学科知识、AI实践技能3个一级维度和11个二级要素的中小学生人工智能教师专业素养框架,并对该素养框架进行了学理性阐释,以期为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师的专业化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5.
6.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是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之一,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在科技领域的发展方兴未艾,且正逐步走入普通人生活。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开展人工智能方面教学,有利于普及信息技术新知识,本文结合教学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各种机遇与挑战,人类自身具有哪些优势以及如何发挥这些优势是值得思考的。比较而言,人类的同理心、道德感、自控力、智慧等是超越当前人工智能的重要方面,是人区别于机器的主要标志。这些人之基本素养的培育应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重要内容。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尊重儿童天性,在实践中道法自然,顺应人的天性,培养有理想、有同理心、有美感、有创造精神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作为青岛市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先行实验区之一,在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系列探索。首先是基于区域教育实际和中小学生学习特点,制定并细化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目标,整体设计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框架。其次是基于学生年龄特点分类推进人工智能教学设计,在小学阶段实施基于案例学习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阶段实施基于学科整合与社团课程的项目实践。最后是基于区域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测评,提出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优化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共生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技术、人与文化等主体或要素在特定系统中存在的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的关系。中国人古时在与自然界的交互中早将共生视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延续至今,而“symbiosis(共生)”成为西方学术话语并传播开来也不过一百多年。探讨共生的内涵,需要追溯至甲骨文中的“共”与“生”和西方的“共生”词源。借助范畴逻辑对共生的范畴体系进行推演,是促进共生完成现代化蜕变的必由之路。共生素养是指人作为共生主体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技术、人与文化等相互依存的共生属性的认识能力,以及对主体之间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的实践能力。中小学生共生素养的培育,需要从设计学生共生素养的培育目标、开发共通融合的共生校本课程、实施师生共同成长的共生教学、构建和谐的学校共生文化场域等四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0.
以综合素养培育为目标,分析数据可视化课程实践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内容拓展创新和评价方式创新设计两个方面提出面向学生综合素质培育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和实施手段,总结介绍教学改革实践过程,根据实际统计数据与人才培养情况阐明课程教学改革效果.4年来数据可视化课程累计培养学生254名,形成可视化项目案例67个;选课已毕...  相似文献   

11.
一、国外中小学信息素养课程的设置 1.在课程目标方面 课程目标是关于教学科目所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的指标体系,反映了教学的内容、方向和性质。信息素养课程目标的制定关系到整个信息素养课程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信息素养课程的理念,对信息素养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2009年,我们依据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的主要精神,制定了《关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时代背景决定着人类知识结构的需求,人工智能课程逐步下沉至中小学既是对时代需求的回应,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准备.文章采用LDA主题模型算法对近十年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相关的中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主题挖掘与分析,梳理总结得到"顶层计划推进""教育教学实践""师资队伍建设"三大研究主题,并对三大主题进行文献综述,以此提出针对中小学人...  相似文献   

15.
16.
教育数据在教育领域不断渗透,教师的数据素养水平对于有效利用教育数据、合理判断学生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旨在用德尔菲法构建中小学教师数据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估中小学教师数据素养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文献分析梳理中小学教师数据素养评价指标,选择相关领域专家12人,采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意见征询,根据专家打分计算指标权重,形成中小学教师数据素养评价指标体系。问卷征询专家的积极系数为100%,专家权威程度均值为0.72,确定的一、二级指标重要性均值均大于4.00,变异系数均小于0.25,符合德尔菲法要求。最终形成了包含数据意识、数据知识、数据操控技能、数据应用能力、评价交流数据、数据思维6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与40条具体内容的中小学教师数据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对46位教师进行小范围试用,验证了其科学性与可靠性,该评价指标体系可作为评价中小学教师数据素养发展水平的参考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7.
吴思珉  杨南昌 《现代教育》2023,(Z1):123-128
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数据逐渐成为决策的基础,也是理性思维的基础。新时代的公民不仅应是数据的生产者,更应是数据的善用者。因此,加强中学生数据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符合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数据素养是信息素养和统计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一系列获取、评估、操作、总结和可视化数据的过程。国外数据素养PPDAC模式、技术支持的校内外联合培养模式和未来数据科学家目标引导模式,对我国中学生数据素养培养提供了有益启示。未来,应鼓励教师探索“基于数据的学习”新模式,整合校内和校外相关力量,为学生数据素养发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8.
19.
通过分析目前中小学课程中媒体素养成分的情况,初步探讨了媒体素养教育与中小学课程的融合问题,从课程角度探讨如何进行中小学生媒体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巴中绵实外国语学校在中小学课堂中普遍开设素养课,通过走班制和分层教学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了一些教学经验。一、中小学素养课管理策略1.建立选修课程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选修课,是指在课程标准要求外,由教师自主申请开设的课外知识拓展课程,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选修课包括学科研修、艺体专修、校本选修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