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创作是一种发现美、表现生活中美的过程。其中小说家的智能世界起着极重要作用。作家智能世界,是一个充满了主观性的动态系统。它主要体现在审美感受能力、艺术幻化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几方面。这三个方面又呈现着客观与主观、情感与理念、生活与审美诸多方面的生动转化与审美创造规律。此三位一体贯穿于作家从生活到语言艺术文本的全审美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2.
历经二十年发展的网络文学,在正统文学的批评声中依然以其庞大的读者群和商业价值占据文学市场的一席之地。网络文学在世界、作品、作家、读者四个维度进行反思与价值重构是当代网络文学创作重点解决的问题。借鉴正统文学的审美标准,使网络文学在保持网络特质的前提下向正统文学靠近,其经典化依然可期。  相似文献   

3.
徐訏被认为是一位现代主义作家,但是与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不同的是,徐訏的创作思想和创作背景更具民族特性。他更多地关注了人生的审美关系,探索人性意义的空间,寻找人的生命标准,其目的依然是建立一个和谐理性的世界。通过把西方哲学的外在超越和东方哲学的内在超越结合起来,徐訏创造了一系列“中国化”的现代主义作品,为现当代文学提供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现代性体验文学范本。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文学作品常见样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特点和作家生活的不同经历、时代背景创作的影响两个角度进行阐述,说明了文学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教育功能,有利于大学生从作品和作家角度把握文学的审美意蕴,提升自身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作家的创作中 ,沈从文独树一帜精心构筑他的理想王国———湘西世界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乡村文化与都市文明的冲突 ,领略了异地景观与乡俗风情 ,明白了他力求审美心理的完善和执着的寻找价值回归。由此 ,我们不难发现 ,在他创作中所显现的理性与理想 ,智慧与执着是如何完美地合而为一 ,这也许正是他对文学的真正贡献  相似文献   

6.
儿童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对特定时代儿童世界的展现去反映无法穷尽的现实儿童世界的本质,儿童的共时性、超时代性、无限性就在具体的时代性、有限性之中得以实现。作家对儿童世界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描写受到儿童感性世界的无限性、作家创作的理性规范以及多样统一的艺术手法的制约。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必须在儿童世界的有限与无限二者的交叉点上发射象征性儿童生存方式的光彩,才能显现儿童文学特有的美,才能提升儿童读者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7.
贵州作家寿生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活跃数年,后来却沉寂长久。目前,学界对寿生文学的研究重小说而轻歌谣(诗词)。我们认为,寿生通过对家乡民俗民情、歌谣山歌的整理和发掘,以及独具风味的诗歌创作,建构了一方原始而美丽的乡土。在其文学活动中,歌谣(诗歌)与小说两者间矛盾统一,揭示与讴歌,批判与赞美,认同与离异,共同构成了作家的文学理想,丰富了作品的内在意蕴,增加了作家文学世界的内在张力,同时也反映出作家复杂多样的创作心态和创作取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文学具有审美实用性和审美超越性两种属性,二者伴随着人类征服客观世界的程度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最终达到有机的融合。山西第一代和第二代作家的创作基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需要,一般仅停留在审美实用性层面上,第三代及其以后作家的创作在新的历史背景上具有了更多的审美超越性,并出现了审美实用性与审美超越性相互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贬谪一向被认为是促进文学发展的契机,但人们忽略了贬谪对作家的创作内容、人生道路选择和创作风格的影响不尽相同。贬谪如同一块试金石,形象地再现了作家被逼上绝路后对自己的人格、尊严以及品质的选择。关注作家人品与文学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促进文学产生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因素,从而使我们对作家作品有更加准确到位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关纪新与戈朝金合著的<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是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一部很有分量的著述,它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定位、少数民族作家与文学的身份界定、少数民族作家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系、少数民族文学双语创作、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文化批判意识与多元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性深入探讨.以当下视野重新审视并延展其理论思考,对于强化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建构的持续性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11.
特定的生存环境促成中国当代文学独自的运行轨道与风貌。这是一个由文学的被动走向主动的过程,是一个文学觉醒的过程,是一个文学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的实质是,真、善、美的运行机制由非良性状态向良性的转化与调整。中国当代文学向诺贝尔文学奖冲刺,在于在一个新的层面上对真、善、美进行整合,都在于对世界文学潮流的认同与超越。创作模式的革新发生在历史、时代、作家与读者这四维审美情感的交汇区。文学大家应该是大哲学家、美学家与艺术家集于一身者,还要善于集中与加工群众的审美智慧。批评家、理论家既要学者化,又要作家化;既有脱俗的审美能力,又要有不同凡响的哲学修养,时代也要求理论大师的登台。  相似文献   

12.
苏童是当代文坛上实力深厚的作家,凭借着奇妙诡诱的想象力、细腻柔婉的文思和不断对现有创作模式的突破让苏童不断在创作中带给我们新的审美体验,文章通过对苏童主要作品主题和内容的梳理解读苏童的作品,以体悟作者带给我们的独特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一记得有一位作家这样说过,离开、流浪,都是回家的一种方式。离开与流浪部属于现在的此时此刻,而回家则是回到曾经存在的过去时空。这样恐怕只有在写作中才可以轻易地抵达,写作以语词穿越记忆的厚墙,抵达那片留存在心灵空间的诗意家园。因此,一个绚烂的文学世界的营构。不仅来自于外在的自然,更来自于内在心灵世界的召唤。语词是它们得以呈现唯一而有效的通道。这个文学世界由作家以语言来营构,正是借助语言,作家才可以实现心中的雄心壮志,即马克思所说的改变世界和马拉美所说的改变语言。改变  相似文献   

14.
以文艺社会学的立场,从"谁写作"、"谁媒介"和"谁阅读"三个观测点出发,可以清晰地看到由于当下汉中作家身份构成的基本状况,决定了其创作流露出特有的"崇尚自然,无求致纯"的审美情趣;汉中的文学媒介打着地方牌,始终谋求大众化方式;汉中的读者保持着精英式阅读习惯,与本地作家创作呈现疏离状态。在全球化背景下,汉中文学繁荣要注重作家、编辑与读者三方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文革叙事"是"归来作家"最主要的创作内容.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相比,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书写发生了重大转型.本课题主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变迁与文学发展考查他们书写转型的外在原因,以及他们因身份失落而致内在创作机制转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异化劳动"审美是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一方面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行,另一方面又确认了异化劳动对于审美活动的两重性在美学上所具有的两种意义:既制造丑,又创造美。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劳动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文章认为,审视世界华文小说的创作理念,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乃至认知理念的迥异,身处异域的华人作家的创作审美体验,既在心理上超越了异化的存在状态又在精神领域潜移默化了个人独特的反抗异化的社会实践方式,并以《天望》为例来解读异化审美与世界华文小说创作之内在实质。得出作家作为审美创造的主要参与者,在反抗异化的小说创作征程中,必须坚守自己作为自由与描绘社会的捍卫者与守望者的身份,梳通世界华文小说创作理念能够在同一理论背景下将东西方文化得以彼此沟通、衍化和统摄的概理。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小说创作中,隐喻结构被众多作家广泛运用,并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经验。隐喻结构的小说在创作上主要有三个运作机制,一是象征机制,二是寓言机制,三是影射机制。通过这三种运作机制有效拓宽拓深了隐喻结构的三个意蕴空间,即诗意审美空间、文化认同空间和现代反思空间。  相似文献   

18.
《三国志演义》心理战术描写特征的成因大致有三:其一,社会现实、个人遭际对作家创作心态和价值趋向的影响;其二,文学传统及文人忧患意识对作家关注焦点的影响;其三,读者的审美趣味、接受心理与作家审美理想的同构。  相似文献   

19.
余英时和赵冈在创作论上的论争具有典型性质,它代表了一种顽固的红学研究惯性:将文本世界等同于现实世界,以现实的角度来理解文本,力图找出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无论在旧红学(索隐),还是在新红学(考证)中都有体现。它的焦点集中在对作家创作论和文本世界的理解上。它暴露出文学本身的弱点,有必要揭露清理它,重新厘清创作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宋代的诗意图是宋代画家以其审美体验对诗人主体体验的融摄,显示出宋代绘画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抛却纯粹视觉美感欣赏,转向人文思致与画外意趣,主动接受文学在精神意趣上对它的引导和投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宋人文学经典文本意识的外在表征,反过来又扩大了前人那些诗文名作的流传途径.它的兴盛反映了宋人旨在兼综状景造形与言情寄意的创作思想,通过诗歌与绘画的彼此诱发而新生无穷之情景,实现了古代“言有尽而意无穷”和“立象以尽意”这两大文艺命题的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