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旨在从历时角度考察"上上"连用的语义、句法功能及其演变。研究发现:第一,"上上"的语义始现于周朝,发展于元朝,明清小说之中使用频率增多,在当代有表示"次序靠前的"这一新用法;第二,"上上"连用具有补语、定语、状语、主语和谓语等五大句法功能;第三,人们对"上上"的认知次序总体遵循空间域社会域时间域。  相似文献   

2.
黄哲 《语文知识》2014,(11):12-15
“高低”在现代汉语中应用较为频繁,它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词性和词义,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表示“无论如何”的副词“高低”。“高低”由意义相反的两个语素“高”和“低”复合而成,在演变过程中,整体的词义超出了两个语素的意义之和,衍生出了表周遍性的意思。这类由反义语素构成的词简称为“反素词”,与之相近的概念有“极性对立式”“反义相成词”“反义语素复合词”等。这里我们采用“反义复合词”这一名称。  相似文献   

3.
表示战胜了对方即胜和被对方打败了即败的意义,上古汉语形成一个反义语义场,战胜了对方之义主要用克、捷、胜、败0等词,被对方打败了之义主要用负、败、败绩、北等词;发展到中古汉语,先后增加了输和赢等;发展到近代汉语,又先后增加了失败和胜利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语法化理论为基础,考察了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语义演变路径及其演变机制。研究发现,情态动词“能”最初是表达动力情态的意义,然后由动力情态分别演变出道义情态和知识情态的意义。我们的研究还显示,推理是汉语情态动词“能”语义演变的主要机制,原来认为许多由隐喻机制所引发的语义演变,其实是由推理所引发的。  相似文献   

5.
“搞不好”是活跃于汉语口语中的述补结构,后逐渐语法化为表示"揣测"义的副词。多年来,学界在副词“搞不好”的句法分布特点、语义情态、历时演变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着句法分布描写不够精确、语义情态的归纳缺乏正反验证和系统解释等问题。文章以语义语法理论为指导,按照从句法分布特点到话语关联再到语义情态的顺序,概括出副词“搞不好”的话语关联为"因情估果",并正反验证副词“搞不好”的“担忧”或“乐观”情态,力图解决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6.
《徐霞客游记》中共出现"互相"类情态副词9个,主要语义特征表现为"交相、交互"义。9个"互相"类情态副词中除了"交"之外,都可以表示为两个或多个主体在动作中彼此对待、互为施受。而"交"则只表示动作行为由一方发出而及于另一方,是一方主体单独(或共同)的行为,不包括对方,是偏指副词。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兼语式、处置式中,"指宾"副词主要有两种排列方式:1.V1之前;2.V1之后、V2之前。从上古汉语至近代汉语,"指宾"副词序位变化的趋势是:从V1之前向V1之后、V2之前移动;引起这种变化的内因是V1的虚化,不担任句中主要谓语。这是汉语"事理常规语序"原则及副词"语义接近原则"的双重体现。"指宾"副词序位的调整与处置式的发展也有一定关联。副词的"隐性"位置研究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8.
作为古文献中极为常见的两个字,"说"与"悦"时常同时承担着表"喜悦"意义的任务,对此一般存在三种解释,即此二者为异体字,通假字,古今字。通过考察文献,发现先秦时期,用来表达"喜悦"这一义项多为"说",极少用到"悦";两汉时"悦"开始与"说"平分秋色;魏晋南北朝"悦"在这一义项上渐渐取代"说";直至唐宋,基本都采用"悦"而舍弃"说"。进而得出"说"为"悦"古字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根本”由名词短语演变为名词、形容词和副词的语法化过程,以及其客观意义逐渐减弱,主观意义逐渐增强的主观化过程,总结了“根本”意义和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并就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复合词"横竖"是近代汉语中的一个新词,经过词汇化的发展,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作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文章指出了现代几部重要词典"横竖"条释义上的不足之处,并通过分析"横竖"的词汇化历程加以验证,同时探析了其词汇化的机制和原因。最后考察了副词"横竖"的使用情况,认为其主观性在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1.
“即”的语义分化及语法功能历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化是伴随着词义分化的渐变过程,每个实词的虚化都有它们各自的历程.通过对"即"的词汇语义和句法环境的历时考察,证实"即"字在历史的发展中其词义和用法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其虚化的过程为由最早的表示靠近之义发展引申,逐步演变为现在主要用来表示解释,还形成"即使……也"这一重要的关联词语,这是一个语义分化和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王旭东 《文教资料》2011,(10):31-33
本文分析了“见”的动词性用法的历时演变过程。“见”由动词演变出助动词,再演变出指代性副词,又演变出助词,在演变过程式中,“见”的词义及词性都发生变化,并且认为汉语词的增加包括词性演变,以及词本身义项增加。  相似文献   

13.
"茧"指人的手掌或脚掌等部因摩擦而生成的硬皮,在先秦时期称为"胼胝"、"趼"、"茧";两汉至隋唐时期称为"胝"、"胼"、"跰"等,"胼胝"仍占主体地位;宋元明时期"趼""胝"与"胼胝"使用频率相当,"胼胝"的地位开始动摇;晚晴时期,"茧"逐渐取得主体地位;现代汉语中"茧"及其构成的双音词已成为"茧"义词语主导词。  相似文献   

14.
运用NLTK等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对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含“炊”“烹”的语料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炊”“烹”经历了由词发展为不成词语素的历程;含“炊”的词语词汇化的时间要早于“烹”,二者大致在明清两朝以构词语素的形式大量出现;“炊”的词性由动词逐渐变为形容词性,而“烹”的词性仍以动词为主;“炊”的词频、词义数量以及搭配对象的范围均小于“烹”。  相似文献   

15.
时间副词"即将"是由单音节副词"即"和"将"并列联合使用而来,作为副词首次并列连用出现是在战国时期,成词在唐代,宋代发展成熟,但是之后用例并不多,而是到了现代才大量出现。"即将"表示在某一参照时间下,某动作或情况在短时间后将要发生,具有短时性和客观性,主要用于书面表达。"即将"的成词与语义和句法位置、韵律及双音化以及高频使用有着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就”与“不过”都能以范围副词和语气副词的身份出现在语句中,二者之间有许多相同之处,甚至可以互换使用,但也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基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通过对语料的分析,从语义、句法、语用三方面析出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该着”是东北方言中一个较为常用的情态副词,表达“命运注定,不可避免(迷信)”义。本文针对前人研究中所遗留的问题,立足于真实话语语料,分别从情态类型以及语义、句法、语用特征等宏观、微观维度对东北方言情态副词“该着”展开描写与分析,以期充分揭示该词的使用特点。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好”可以修饰形容词、心理动词、某些其他动词和数量词。“好”表达的是一种现实的(realis)情态,其主观化程度介乎“太”和“很”之间;“好不+形”的解读涉及说话人心理上的正负期待。程度副词“好”来源于并列式“好+形”的重新分析,其动因是转喻;通过类推机制,“好”从最初修饰形容词扩展到修饰心理动词、某些其他动词和数量词。  相似文献   

19.
“复(復)”本为动词“返还、返回”,受语义和句法的双重影响,它由动词虚化为累加副词。然而,它的语法化过程并未就此停止,两汉之际,受疑问代词“谁”“何”的组合影响,加之副词“又”的类推同化,“复”由累加副词再度虚化为一个语气副词。作为一个新兴的语气副词,“复”不仅用于疑问句中,表示反诘或疑问,同时也用于否定句或肯定句中,表示强调。不过,自从产生以后,语气副词“复”的虚化程度和使用频率并不太高,受同一形式的词尾“复”的冲击和制约,以及同一意义范畴内副词“又”“还”的排挤与压制,唐宋时期,“复”的使用已呈明显衰落趋势;元明时期,在语言文字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语气副词“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20.
《史记》中的程度副词“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度副词“颇”始见于《史记》。关于它的语义,一直存在着两可的理解,认为既可表示程度深,也可表示程度浅。本文认为,一种语言形式,在产生之初就表示截然相反的两种语义,是不可能的。文章收集并分析了《史记》中全部“颇”的用法,并参考了魏晋时期的工具书和唐人对《史记》《汉书》和《昭明文选》的注释,明确提出,至少在唐代以前,“颇”只有表示程度浅一种语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