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途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当前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发展还很不平衡,全面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的历史任务和神圣职责。青少年科学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特殊性,其培养途径包括研究制订青少年科学教育法规、条例、政策及评估标准;推进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教育的示范试验;兴建科学教育资源研究和开发平台;创建为广大中小学服务的青少年科学教育基地;努力打造优秀品牌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创新活动模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精神培养成为重要的教育内容。校外教育以其特有的优势,在科技创新教育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校外教育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活动中,对如何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正>项目式学习不仅能激发主动学习,而且能引导学习者运用高阶思维能力,是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在培养青少年科学知识、科学探究和科学精神方面有显著效果,是未来校内外科技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2021年,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携手全国学会,组织开展了首届“全国科创项目式学习方案征集活动”。活动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教学专家携手中小学科技教师,设计开发了众多科技创新项目式学习案例。  相似文献   

4.
李荣贵 《教育》2011,(36):52-52
<正>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离不开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自2007年被确定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试点区以来,主动按照要求制定活动方案,在开展具有创新性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这个问题上形成共识,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现有的教育资源,把原先零打碎敲的"第二课堂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纳入科技教育活动的正常轨道。  相似文献   

5.
1.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宗旨是什么?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China Adolescents Science&Technology Invention Contest,简称CASTIC)是一项具有20多年历史的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项目的科学比赛,是目前国内面向在校中小学生举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大型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大赛的根本宗旨在于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  相似文献   

6.
《教育》2010,(6):F0002-F0002,1
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作为该区青少年参加科技活动、接受科普教育活动的平台,在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提高青少年科普意识、创新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教育》2010,(16)
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作为该区青少年参加科技活动、接受科普教育活动的平台,在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提高青少年科普意识、创新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肖慧 《人民教育》2023,(2):60-62
<正>中小学科学教育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石。中南大学第二附属小学依托中南大学独特的科技创新及科普资源,将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把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学校着力解码科普资源链,硬件和软件升级双管齐下,为学生精心调配科技营养餐,拓展学生科技活动延伸平面,用心构筑科技育人新样态。  相似文献   

9.
张春晓 《教师》2010,(33):20-21
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行为习惯的重要学科,同时小学科学课程与科技创新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活动中,应将科学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相结合,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植青少年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及探索科学真理的兴趣,在孩子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相似文献   

10.
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行为习惯的重要学科,同时小学科学课程与科技创新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活动中,应将科学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相结合,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植青少年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及探索科学真理的兴趣,在孩子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相似文献   

11.
<正>为充分发挥国家大科学装置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作用,服务科技工作者开展青少年科普,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科创筑梦”青少年FAST观测方案征集活动于2022年5月正式启动,“中国天眼”FAST将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开放1%的观测时间,约为50小时左右。  相似文献   

12.
<正>自2012年起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共同主办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以来,北京科技大学承担了2012—2022年的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分营组织管理工作及2019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全国开营式暨北京营开营活动,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充分发挥了高校在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方面的功能,对引导青少年崇尚科学,鼓励青少年励志从事科学研究事业,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至关重要。10年来,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在全国40余所高校组织青少年体验科学技术,开展科学实践,激发青少年的科学热情和兴趣,培养科学思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力促进了我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作为首批参与高校之一,西安交通大学已经连续10年成功承办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分营活动,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4.
在科技教育的实践中,我感到以往科技活动小组的形式和内容,对于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仍有所欠缺,不利于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形成。近年来,我校通过综合型科技活动小组模式的实践,进  相似文献   

15.
科学素质的培养和动手动脑能力的提高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青少年科技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尝试,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的“金钥匙”科技系列活动,正是顺应了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它为科学素质教育提供了理想的载体,是一条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成功之路。“金钥匙”科技系列活动于1990年由《上海青少年  相似文献   

16.
1 高度重视学校科技创新教育 从人的认知规律看,青少年时期是科学梦的萌芽期,是培养创造力的关键期,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热爱在中小学阶段就已基本形成,到大学后再进行培养为时已晚.很多科学家就是在青少年时期崭露头角的,如:牛顿16岁用实验和理论方法测量风速,高斯17岁提出最小二乘法,伽利略19岁发现单摆定律,华罗庚19岁发表数学学术论文.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教育,广泛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17.
《中学科技》2013,(5):F0004-F0004
2013年3月23日,主题为“创新·体验·成长”的第28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上海市延安中学举行。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地区赛事。是一项具有20多年历史的综合性科技竞赛。大赛由上海市科协、上海市教委等16家单位联合主办,旨在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精神和科技实践能力,以及提高科技辅导员的科学教育课程设计能力和科技创新辅导能力。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校在多年办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众多的课外活动中,青少年“三小”科技活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自1983年举办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科技探索活动以来,我校的这项活动就一直开展得很有成效,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形成了我校办学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9.
李君 《河北教育》2000,(4):14-15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今天 ,开发人的创造力 ,培养人的创新素质 ,已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校把科技教育做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一、创设科技教育环境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营造科技教育环境氛围是现代教育向学校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是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科技氛围的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形成对周围环境的正确的、科学的认识 ,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热爱科学、追求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情感 ,有利于激发他们敢于想象、敢于创造 ,从而投身科学的热…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总书记曾提出:“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北京市西城区教委把科技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出发,开展了大量的科普活动。学生通过科技普及活动体验科学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