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为高职院校涉农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目前,对涉农专业存在认知误区、专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融合不深、“校农合作”重视不足是高职院校涉农人才培养的主要瓶颈,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涉农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主动适应乡村振兴对多元化涉农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通过思想引领培养“三农”情愫、专业整合强化人才支撑、依托社会服务搭建“校农合作”平台、完善相关体制机制等途径创新涉农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并提升师生主动服务“三农”的社会意识和实践技能。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战略方案的实施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乡村振兴战略为高职院校发展带来生源充足、就业质量提升及办学领域拓展等机遇。高职院校应借助政策"利好",结合自身优势优化办学领域与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为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3.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我国乡村发展进入了崭新时期。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必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精准培育人才,有利于拓宽高职大学生就业渠道。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发展机遇出发,分析新时代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提出新时代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策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与外延,与高职院校教育紧密结合,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不断加快高职院校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乡村振兴与兴旺发达之路。  相似文献   

4.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结合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以探索高职美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政府、学校、乡村三方进行研究,明确高职院校美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与重要意义,通过实地考察、调研高职艺术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从艺术类专业和非艺术类专业两个层面提出助力路径。具体为,建立长效机制,制定乡村振兴帮扶政策;开展艺术专业教学+美育赋能品牌建设,推动乡村文旅可持续发展;完善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美育促进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探索非艺术类专业+美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服务乡村振兴,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重大使命。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高职院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技能输出和人才培养平台,具有促进当地产业快速发展的优势。高职院校的科技特派员深知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和发展需求,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科技特派员专业优势,探索高职院校科技特派员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7.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是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客观审视自身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准确把握“对上与对下”“内化与外化”“主责与主体”“所需与所能”“当下与长远”等多重关系,通过凸显专业优势、锚定以人为本、强化产业支撑、坚持变革重塑,在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载体、提升服务能级中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涉农人才培养作为依托产业兴旺,实现生活富裕的中介性要素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乡村振兴背景下,以科学技术为引领的农业产业现代化、农业产业链的延长以及“互联网+”催生出的农业产业新业态,对高职院校涉农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提出了高技能性、复合性、创新性的要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在涉农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其内外适应的涉农人才培养总体方案、涉农专业群的打造、人才培养资源体系的构建以及“产研赛”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可为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涉农人才培养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和国家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此背景下,从广西涉农高职院校是否将乡村振兴战略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是否为广西乡村振兴培养对标人才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广西涉农高职院校服务区域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情况,并提出人才培养建议.  相似文献   

10.
11.
文章首先阐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然后从表现和原因两个方面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最后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中当有更大作为。加强职业教育与农村的联系,让职业教育为农村全面可持续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注入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本和前进动力。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与乡村振兴“人才荒”形成了矛盾,劳动力供给在数量、质量、结构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因此,首先,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才需求的结构;其次,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分析人才供给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之间不匹配的矛盾;最后,提出人才供需有效匹配的策略。这对于促进乡村三产融合、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和创业、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职院校扩招,高职院校的招生门槛进一步降低,生源结构更加多元。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农村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是乡村振兴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针对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定位不准、专业设置与乡村产业结构不相适应等问题,高职院校应坚持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动态调整、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两手抓等原则,依托科技、人才、教育等服务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人才撬动乡村振兴大舞台。当下我国乡村振兴人才面临着“卡脖子”的困境,具体体现在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失衡、人才机制不合理。只有积极引进人才、大力培育人才、设法留住人才,才能突破乡村振兴人才瓶颈,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人才队伍,从而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但是乡村人才严重不足。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问题主要体现在引才、育才、用才方面。乡村振兴若要与脱贫攻坚无缝衔接,实施人才振兴战略是根本所在。以乡村人才振兴促进乡村振兴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乡村人才存在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人才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现实困境。解决乡村人才问题迫切需要乡村大力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不断完善人才引育和支持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注入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振兴,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体现。少数民族聚集区的高职院校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振兴中应发挥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培养人才等重要职能。助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振兴,高职院校应采取开展校村合作;进行职业学校教育,开展职业体验、技术服务、职业培训;建设“三师型”双语教师队伍;进行特色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组建产学研教助力联盟等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17.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也是核心。乡村落后思想、乡村人才回流和引进困难等现实问题加大了乡村振兴的难度,也成为乡村振兴必须关注和攻克的难题。百年大计,树人为本;万世千秋,育德为先。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它高度契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高职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可以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扎根乡土建设,打造一支思政实践队伍充实振兴力量,多元主体联动形成合力开展思政工作,建立机制保障思政教育工作有序开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新思想、新活力。  相似文献   

18.
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双创型技能人才,不仅是党和国家赋予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也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需要.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在促进乡村振兴中面临政府政策构建不完善、学校教育机制不畅、教师队伍建设乏力、学生积极性和创业能力偏低等困境.为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成效,要理顺政府、学校、企业、乡村、学生等各主体间的关系,构建基于政府、学校、学生三大关键要素的引导模式,即政府层面健全政策体系并有效落实,学校层面厘清教育理念并构建系统的教育工作机制,学生层面建立灵活的学习制度和激励跟踪机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具体运行路径,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促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分析乡村振兴学院的主要特征和功能定位,提出借鉴台湾省农会组织经验,利用泉州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利好政策和学校闽台合作资源,发挥政府、学校、行业协会、行业领先企业作用,构建协同治理的“实体型+”乡村振兴学院的组织构架的思路,并以利益实现的视角分析学院运行机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服务现代农业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职能要求。本文以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群为例,根据当前专业群在社会服务中的优势,阐述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重点从"师生专业情怀培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强化产教融合广度深度、拉长社会服务链条、拓展职业农民培训覆盖面、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六个方面分析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措施,提出对策建议,以为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群更好地支持和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