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藏高原号称地球第三极,那么青藏高原是否会继南北两极后出现第三个臭氧洞,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为解开谜团,中日科学家联合对青藏高原进行了大气臭氧长期同步观测。我国专家研究认为,青藏高原的臭氧低谷与南极的臭氧空洞的规模相差悬殊。1996年,以周秀骥院士为代表的我国科学家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和分析美国气象卫星资料,首次发现青藏高原上空,在夏季存在臭氧低值中心。科学家计算出中国地区12年( 1979年~1991年)臭氧总量月平均值分布,发现1月份臭氧总量的月平均值分布等值线基本上与纬线平行。但到6月份,在青藏高原上空出现了明显的臭氧…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乡"并非江南专利,青藏高原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水乡".科学家经过数十年的科考和研究后,于最近提出了新说:在中国,仍然保持天然本色的"水乡"是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  相似文献   

3.
全球大气候较长时期的变化受宇宙环境、太阳系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存在一个大的演变规律。自震旦纪以来到现在 8亿年左右的时间已出现过五次冰期、间冰期。这一以上千万年为周期的全球气候演变规律与地球本身的关系不大 ,但就某一段时期 (如间冰期 )内全球气候的变化却与地球本身的某些地域有关。青藏高原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是决定地球环境演变的重要“引擎”。近年来 ,中美两国顶尖地球科学家组成的“梦之队”运用大量地质学证据和先进的数值模拟方法 ,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青藏高原隆升与东亚季风气候的形成至少是分两个阶段演化…  相似文献   

4.
对于人类的历史来说,青藏高原孕育了古老的文明;对于地球科学家们来说,青藏高原却是一片"年轻"的热土。30年来,这片神奇的土地始终与他的科学生命紧紧捆绑在一起——他就是200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成善教授。  相似文献   

5.
《科技文萃》2001,1(7):179
“近1000万年前青藏高原的迅速隆升,滋润了今天全球人口最稠密的东亚地区,要不然的话 ,这里很可能是炎热干旱的不毛之地。”中美两国科学家运用大量地质学证据和先进的数值 模拟方法,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青藏高原隆升与东亚季风气候的关系,他们的研究报告刊 登在前天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  相似文献   

6.
高晶同学在她的日记中向我讲述了“一角钱”的故事——下午放学时她和同班的几个同学推着自行车刚出校门,突然童玉梅大叫起来:“我捡到钱了,我捡到钱了!”同行的高晶几个便赶紧围过去看童玉梅拾了多少钱。等童玉梅报上只拾了区区一角钱时,一旁的同学都禁不住小声地笑起来。因为这一角钱太少了,甚至还不能买一支铅笔。尽管童玉梅曾提议明天早上交给老师,但这提议很快遭到否决,因为孩子们认为六年级的大同学再做这样的事已没多少意义了。结果,这一角钱最后被童玉梅用脚踢飞了!看完高晶的日记,我不禁想起前些日子报纸上登载的“一元钱事件”:1…  相似文献   

7.
据2011年9月2日《文汇报》报道,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中外科学家的一项共同研究揭示,猛犸象、披毛犀等耐寒动物的发源地是青藏高原。此前人们推断,寒冷的北极孕育出了冰期动物群,它们身披长毛、体形巨大,还能用身体的某些部位刮雪。可是这  相似文献   

8.
<正> “逮住它!快逮住它!”实验室里,一位科学家正和一只大苍蝇战斗。大苍蝇一会儿飞向实验平台,一会儿飞向仪器,好像是在故意捉弄科学家。科学家气急败坏地跑来跑去,却总是扑空。这位科学家为什么要和一只苍蝇过不去呢?这是因为它刚才落在了一堆珍贵的白色粉末上。  相似文献   

9.
刘江  余晓 《神州学人》2010,(8):24-27
跟很多中国地质大学的人一样,他大半辈子都学习、生活在这里;跟很多从这里走出的科学家一样,他以前没有接受过关于对自己的采访;在过去的35年间,他累计有73个月在野外工作,其中近97%的时间在青藏高原和“三江”地区。  相似文献   

10.
《神州学人》2013,(3):18-19
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会评语:勾晓华系统地研究西北旱区山地和青藏高原东北部树木年轮,发现树轮记录主要反映区域湿度变化。这一成果为重建过去几百年到几千年的干旱变化历史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投稿简则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是由忻州师范学院主办,国内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立足于大学学报的高晶位起点,以传播学术精品为己任,以弘扬学术精神为高标,促进校内外学术交流。在组稿中注重基金项目和重大选题,鼓励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努力反映学科前沿的学术动态,欢迎各高校师生、科研工作者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12.
《留学生》2014,(19)
正科学家该不该创业?面对创业大潮,科学家应持有怎样的心态,应该如何处理好科学家和创业者这双重身份的关系?有人认为,不赞成科学家去进行这种狭义的创办公司的创业。如果创造认识世界是科学家的事,改造是企业家的事,那么创新也是企业家的事。科学家创业只有技术上的优势,其他资金、资源都没有优势。也有人认为,科学家与创业并不矛盾,应鼓励科学家创业,未来我国应该进一步弱化制约科学家创业的各种因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学生群体是我国未来科学发展的储备力量,科学家是科学技术行业的精英形象代表。青少年学生心目中的科学家形象影响着他们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与科学相关职业的认同。实证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所认知的科学家形象总体上较为刻板。以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可以看到,这种刻板印象的认知受到其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响,也存在着文化的差异性。为了树立科学家在学生群体中的积极、正面和可及性形象,提供科学家的榜样角色和提供与科学职业有关的信息是两个重要的途径。针对我国科学教育现状,在向青少年学生传播和塑造科学家形象的过程中,应注意科学研究与科学传播、科普研究与科普实践、主流群体与边缘群体、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的相互结合。  相似文献   

14.
研究性学习是由美国科学家施布瓦教授提出的,他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研究性学习具有观念上的平等、开放、民主,过程中的自主、体验、个性,形式上的生动、多样、有趣等特征,是体现素质教育核心思想的最有效、最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获得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这三位科学家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贡献而获奖。绿色荧光蛋白是研究当代生物学的重要工具,借助这一“指路标”,科学家们已经研究出监控脑神经细胞生长过程的方法,这些在以前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正>1试题设计象甲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科学家对象甲的产卵过程进行了相关研究。请据图1回答下列问题:(1)科学家研究象甲产卵的过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_____象甲对叶片的加工,导致叶片萎蔫,主要是破坏了叶片的_____(2)科学家将取自同一植株的无裂叶加工成两种不同形状,就雌性象甲取食和产卵过程对叶形的偏好进行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 航天飞行是耗资几百亿元的重大项目,如何让每次飞行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是科学家认真研究的课题。太空中有着和地球上完全不同的环境,比如失重、超重。种种神奇的条件,让科学家有机会在太空完成许多在地球上根本没法做的实验。你知道吗?神舟四号携带了不少神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奖励》2001,9(2):19-20
由中国、美国、德国科学家共同承担的喜马拉雅-青藏高原深部探测与综合研究,即"喜马拉雅地区深反射地震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深部结构和构造的研究”(简称INDEPTH)项目,在首席科学家、项目总负责人赵文津研究员的领导下,历经十年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骄人的科学成就,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一流学术刊物发表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12篇,创造了国际合作解决地球科学重大问题可供仿效的INDEPTH模式,被评为1998年度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荣获200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相似文献   

19.
谢绍虎 《中国德育》2014,(23):36-39
正一、缘起音乐课上,孩子们在学唱《青藏高原》,却对青藏高原没什么了解;语文课上,学生们在进行爱国诗歌朗诵,却不知为什么要爱国;英语课上,大家在谈论喜欢的节日,对欧美节日和习俗侃侃而谈,却对自己国家的节日知之甚少;品德课中,孩子表达着热爱祖国之情,却不知道祖国到底是什么。这些现象,说明我们亟须加强对小学生的国家版图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20.
科学是系统的实证的知识,主要是追求纯粹知识的自由研究活动。科学家这一术语,是英国哲学家威廉·惠威尔于1834年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成立大会上首先提出来的。它最初指以经验为根据寻找自然规律的人,即从事实验科学工作的人,一般指自然科学和社会领域中各类专门研究者。它已成为一种社会职业角色。本文中的科学是专指自然科学,本文的科学家专指自然科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