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得有人说过:如果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那么你的教育就已经失败了。这话也许有些激进,然而作为"无痕"教育的注脚却颇为耐人寻味。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教育的终极期望是实现人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在教育者看  相似文献   

2.
教育本来是很朴素的事,朴素的教育最美,朴素的教育最持续,朴素的教育最有魅力。然而纵观当下教育,却多远离朴素之道,或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或行事浮夸令人反感,结果可想而知。诚然,做教育有美好愿景无可厚非,但脱离实际的愿景只能是空中楼阁。我们主张学校要办出特色,与众不同,致力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但其前提是做好本色。教育的本色是什...  相似文献   

3.
王丽君 《四川教育》2015,(Z1):68-69
朴,"没有细加工的木料";素,"本色、纯、本来的"之意;朴素,"质朴,无文饰"。庄子曾语:"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而朴素教育,汤勇先生在《做朴素的教育》一书中这样阐释:"朴素的教育就是体现质朴、本色、宁静,不浮夸、不浮华、不浮躁,带着对孩子、对教育的一种真实情感的教育。"在翻阅与品味作者十场精彩的章节中,不难发现与悟出:朴素教育源于朴素心。所谓朴素心,就是不带半点杂质,用一种朝圣的心态虔诚  相似文献   

4.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则微博——有句话流传很广:"我们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何出发?"这话同样适用于教育。在外讲学,主持人常说我有"很前沿的理念",我总是解释:"我没有任何前沿的理念,甚至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回到教育朴素的起点,遵循教育常识,面对我们眼前的一个又一个孩子,坚守良知。"仅此而已。  相似文献   

5.
在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中,我们不会看到后进生的字眼,也不会听到后进生的评述,在他们的教育信条中孩子没有优劣之分,都是可爱的、鲜活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然而,我们的教育却始终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在转,一切都聚焦在“分数”这根弦上,很自然的就有了高低之分,优劣之比。学会与后进生同行,感受磨砺的艰辛;学会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体味人生之旅的曲折和无奈。善待每一个孩子。我们教育的对象绝大多数是心智一般的孩子,他们基础不牢靠,能力不突出,也许还会有我们不曾预料到的这样或那样的不良表现。但是,如果  相似文献   

6.
“朴素”,意为质朴无华。韩非子云:“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古人崇尚本真,今人却热衷华美。君不见,理念思想铺天盖地、方式手段层出不穷、皇皇巨著汹涌澎湃。万法归一,或为成绩突飞猛进、或为声名瞬间鹊起。然而,在现代教育中,缺少的恰恰不是理念、不是方法,而是一颗见素抱朴的心。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却成了孩子沉重的心理负担?为什么孩子的努力、孩子的进步,父母却视而不见? 让我们听听发自孩子的心声: “爸爸妈妈:压力,也许能使石墨变成璀璨的金刚石;然而,太大的压力也会使金刚石粉身碎骨。”“爸爸妈妈:你们不惜一切为我创造安静优越的物质条件,可我更需要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你们能为我营造吗?”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位老教师对自已童年时期一二件“小事”的回忆,事情虽小,却引人深思。他的回忆对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对待犯错误的孩子究竟应该采取何种教育方式?姑息纵容当然可能贻害无穷,但是一味指责、批评、惩罚又能否保证教育的成功?作者固然不曾正面回答这个问题,然而他的观点却十分明显地寓于两件“小事”对比之中。文章没有干巴巴的说教,然而对于传播采种教育论点来说,也许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9.
<正>【主题导语】很多人说,乡情可能是想说却总也说不明白的一种追忆或感怀,是一种难以用确切概念表达的情感!很多时候,乡情往往是某种缺憾的弥补,是对思念的寄托,也许是故园的影子,也许是村头的一棵柳树,也许是……可能有人会说,乡情里可能并没有多少浪漫,朴素得近乎田野里的泥土,但我们想过没有,这种异常朴素的"情"却能让我们想到自己的"根",她会把每位游子的心紧紧地拴住。灵魂深处的撼动,非情深不可至。远方摇曳的炊烟,倚门眺望的双眸,这一切都在等待着我们,时刻召唤着我们!  相似文献   

10.
正让评价回归本真。何为本真?我们认为,评价的本真就在于真正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和进步。这份本真源于我们的几个基本信念:我们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需要;我们相信每位学生的发展需要是多元的;我们相信每位学生需要终身发展。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慢慢"生发的过程。教育要在期望中等待,要在欣赏中引导每位学生成长。在我们看来,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需要,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需要。学生评  相似文献   

11.
教育子女,只有家庭教育到位了,就会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得益彰,从而唱响教育的"同一首歌".可是,作为教师,我在家访时通过和家长们密切联系后,发现不少家长朋友常常陷入以下教育误区. "削足适履",迁就孩子.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现代家庭的一些独生子女,因为缺乏锻炼,特别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我们身边很多家长却无视这一点,因为溺爱孩子而无原则地迁就孩子.孩子要穿名牌,父母便进商场去选;孩子要上网,父母忙买电脑;孩子要听音乐,父母又买MP4……只要孩子有要求,父母就不问情由去办.也许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懂道理,"树大自然直,人大自晓理",长大成人走向社会就好了.要知道孩子一旦养成不良习性,再去矫正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了.所以,我们为人父母者,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切忌无原则地迁就和满足孩子.  相似文献   

12.
在幼儿园里,我时常会听到孩子们大呼小叫:"有蜜蜂!""有蜘蛛!"……有些孩子会"勇气十足"地冲上去踩死这些小昆虫,甚至会肢解这些小昆虫。孩子们的行为虽然是无意的,却过于残忍。我想,这也许是我们疏于对孩子进行相关的教育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一、从"生态教育"到"教育生态"我校的周边以老旧小区为多,近年随着南京的发展,学校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不断增多,他们的家庭素质、居住环境、生活条件都较为低下,这些孩子的家长多数拥有对孩子美好的教育愿望,却不具备相应的教育能力。作为一所小班化教育学校,对于这些孩子,我们可以给予怎样的关怀?我们想:既然孩子没有宽敞的家,那么我们就给他一个充满生机的校园;既然孩子没有明亮  相似文献   

14.
凌云 《幼儿教育》2008,(12):8-10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技之长或"几技之长专",然而,常常因不知如何培养、教育而郁闷。下面一组有关特长教育的家教故事,也许能给家长朋友以启发。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教育孩子,常会从那些成功人士入手,让他们从小以这些成功人士为榜样。然而,孩子对于这些成功人士,往往只知道他们的辉煌一面,却不知道他们的奋斗过程,因此,剩下的只有盲目崇拜。比如,我们常常一谈起乔布斯就论及他成功的苹果公司,一谈起比尔·盖茨就说他长期位居世界首富,但我们却很少去探讨他们年轻时的境遇、创业过程的艰难。要知道,任何成功人士都有一个从"0"到"1"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把"适合的教育"献给孩子,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适合的课堂让学生享受本真的意味。"本真"意味着质朴,天然去雕饰;意味着纯粹,脚踏实地;意味着个性率真地表露。"本真课堂"关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拭去浮华,拭去过分的精雕细刻。"本真课堂"让广大教师认识到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前行的"纤夫"。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  相似文献   

17.
温馨家园     
正家园,是我们每个生命诞生、成长的地方,是我们的心灵故乡。也许,家园给了你无尽的养分,使得你的心灵丰饶、温厚、美丽;也许,家园让你欣赏到自然景观的美丽,感受到泥土气息的芬芳;也许,家园呈现的朴素的民风民俗让你沉醉不已;也许,家园里质朴而恬淡的人性之美带给你永远的温暖;也许,家园里沉默而厚重的父爱母爱总是让我们泪流满面……且让我们欣赏下面一组文章,看看"家园"给名家们带去了怎样的精神养分。  相似文献   

18.
我们常常对孩子说"听爸爸一句话""听妈妈一句话",但很少人会"听孩子一句话"。大人想把孩子教育成"听老师话""听妈妈话"的乖孩子,却从不反思自己"不听话"的任性。参加一个家庭教育培训,我想带着5岁大的儿子去,因为上完课顺便可以带他到附近吃饭。事先我再三交代他,在会堂上一定要乖,不准讲话,不然中午不吃大餐。出门时妻子也叮嘱儿子:"听爸爸的话,不然回来打屁股。"儿子转着小眼睛,频频点头。会堂很大,我们找了一个靠边的位置坐下。也许是因为人多,也许是事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认识"朴素"这个词,是三四岁时从街上的大喇叭不断播放的《学习雷锋好榜样》里听到的。那时的"朴素",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是那句"艰苦朴素永不忘"。而后入学了,"朴素"变成了我作文里的二字"箴言",每每使用,总是屡试不爽。而今入职了,在全国一片"朴素教育"的呼声中,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起"朴素"这两字。阅读完汤勇的《做朴素的教育》,我沉思了良久。"我以为,朴素的教育就是体现质朴、本色、宁静,不浮夸、不浮华、不浮躁,带着对孩子、对教育的一种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20.
夏影 《课外生活》2020,(5):46-47
同学们,你们的身边有没有"天才少年"呢?他们虽然年纪很小,在某些方面却有着异于常人的能力,比如绘画、数学、舞蹈、音乐……他们是家长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但你也许不知道,这些"天才少年"也承受着我们普通孩子意想不到的压力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