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回答肯定而明了,那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因为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在我的身边常出现有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有些教师走进教室里时学生总有一种热切的期待?而为什么有些老师一进教室时学生就感到厌烦?又为什么有些教师并未让学生加班加点,也不搞“题海战术”,但学生成绩仍能不断提高?又为什么有些教师即使接的是“差班”,但不久这班成绩也会超过其他班呢?实践表明:情感和认识是相互影响的。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意志的活动过程。它对动机、兴趣、意志等因素不仅起着调节作用,而且能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正因为这一点,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发挥了情感教育作用的结果。下面就如何发挥情感教育进行教学改革探讨。  相似文献   

3.
孙存梅 《考试周刊》2012,(61):161-161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时会发生这样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满怀激情地讲授知识,而学生却心不在焉;或者教师苦口婆心地劝导学生,学生却不耐烦;或者教师心怀不满地训斥学生。学生却万分委屈。试想,师生关系如上所述者,教师还有何激情讲课?学生又有何心情听课?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简单概述。  相似文献   

4.
<正>关于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自杀的报道越来越多,探究他们自杀的原因,绝大多数竟都是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而那些因为让家长、老师批评后就自残、跳楼或投水的孩子,除了自己断了自己的“活路”,也让教育陷入了“困境”:老师、家长似乎再也不敢“轻易”教育、批评孩子了。教师“教书育人”“传道受业解惑”的职能也有可能会“戛然而止”。因此,树立学生正确的生死价值观,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破局?  相似文献   

5.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特定的场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上的进程有时很难预计,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不可能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师备课计划中预期的设计呈现他们的反应,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都会让教师在课堂中面对许多“意外”。作为教师,如何处理这些“意外”呢?  相似文献   

6.
<正>在影响学生和教育过程的众多因素中,教师是相当重要又颇为活跃的一个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说,它能够左右或改变其他因素。谈到教育心理学理论,绝大多数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指导对学生的教化工作,而很少有人思考对自身的塑造工作。教师在教与学的师生互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不是"生而知之者",教师的心理品质影响着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各项的发展,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一、扮演好作为特殊职业的角色教师作为一种特殊职业,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一"博"、二"深"、三"新",不仅把知  相似文献   

7.
王晓春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说到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医生越老越香,教师越老越臭?”王晓春老师说:“医生凭的是专业技术,专业技术这种东西是越研究越深,经验越多越好,时间长了甚至会形成‘一招儿鲜’的。年龄不会磨损它的价值,因为那是一种智慧,智慧是不容易随着体力的衰弱而减退的。为什么教师老了就不行了呢?因为很多教师拼的是体力,他们在工作中很少研究,专业能力停滞不前。”那为何医生必须提高专业能力,而教师却非要去拼体力呢?王老师接着解释说:“奥妙在于医生对病人没有领导关系,而教师对学生有领导关系。”  相似文献   

8.
教学过程中,老师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在我的教案设计当中,我如何回答他们?他们提的问题打乱了我的教学程序,我怎么去引导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并继续我的教学,直至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就涉及到“教育机智”的问题。所谓教育机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碰到突如其来的情况而表现出的应变能力。教育机智与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一个优秀的教师,他能凭借自己丰富发展他们的智力与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相反,“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消极地等待教材内容的…  相似文献   

9.
毛章德 《广西教育》2009,(19):28-28
《赏识你的学生》一书中说:“赏识每一位学生的长处,肯定他成长过程中的细微进步,让他不断有成功的体验……”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学生不听话,越来越难教。我们为何不去听听学生的心声?假如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老师的训斥声中,他们还会有自信、还会听话吗?笔者认为老师要善于采用“赏识”的方法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英语教师好比一个导演,而英语教师的备课本好比导演的剧本,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作为老师,不能只按以前的教学模式站在讲台上作枯燥无味的说教,而应该让学生动起来,师生互动,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感受语言知识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快”,如今竟有许多老师感慨:当教师也快变成吃青春饭的了。因为以前学生多认为老师年纪越大知识越渊博,也越崇拜,而现在的学生则越来越喜欢年轻老师,排斥老教师。其实这是因为学生对老师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他们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标准正在不断更新。从严师型到朋友型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一个“严”字似乎是千年不变的古训,老师的面孔是严肃的,对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批评学生是严厉的,否则似乎难以体现师道尊严。但如果现在老师还在“严”字上做文章只会适得其反,在学生看来,严厉的批评会伤他们的自尊,暴风骤雨不…  相似文献   

12.
张剑石 《江西教育》2003,(17):30-30
早上戴着红袖章站在校门口做值日老师,看到学生们络绎不绝地进入校门,“老师好”的声音也不绝于耳,我总是微笑着点头示意或者礼貌地说着“同学们好”。一次偶然的发现让我若有所思———我注意到其中仍有不少的学生是低着头或是侧过脸没有向老师问好就进入了校园的,对我这个值日老师似乎视若无睹。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我还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高,不与老师打招呼的人数也在增多。简单地认为这些学生不尊敬老师是不可取的,正如禾苗长得不好,农民绝不会责怪禾苗而只会反思自己一样,我开始注意到老师的一些行为。排除学生的品德因素和特殊个性,我觉得…  相似文献   

13.
快开学了,很多老师又面临新的班主任工作,如何尽快实现师生双方的有效沟通,也就成了一个急需思考的问题。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沟通方法。教师做自我介绍。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真诚、朴实、热情,使他们把老师当作自己的朋友,愿意接近老师,这样便于老师迅速掌握班级情况,了解每个学生。  相似文献   

14.
倪呈芳 《快乐阅读》2011,(2):111-112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做一名教师难,做一名好教师更难。原因是培养目标提高了,学生家长的期望值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了。尤其是,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成绩一般都比较差,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成绩差,长期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和关爱,与老师的距离越来越远,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心理沟通。时间久了,严重影响师生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一次参加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学生们热烈地谈论着自己心中的好老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是关心学生,在笑声中让我们学到知识的老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上课下课和同学们在一起的老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是在生活中能够帮助我的老师……教师又追问了一句,你遇到过这样的老师吗?这时,学生不再那样热烈,都闭口不说。  相似文献   

16.
朱蓉 《班主任之友》2009,(11):47-48
这个班是我无奈的接受,不是因为它是文科普班里最差的一个,而是因为学生背后倒老师的台,这让教他们的老师多伤心多心寒啊。师生之间有什么不能沟通和交流的呢?据说平目里师生也一团和气,谁也想不到学生会背后写匿名信。  相似文献   

17.
发现法的倡仪者布鲁纳认为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因此 ,在课堂中创设平等和谐的氛围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问互答 ,互研互助 ,彼此交流信息 ,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索知识 ,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时 ,发扬教学民主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去努力 ,时时闪烁着学生力求自己探索和发现的智慧的火花。1 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积极思维 ,发挥群体效应一般上课时都是由教师向学…  相似文献   

18.
总是听到一些地方的报导,说有教师体罚学生。学生因为不满老师的简单粗暴,辍学、厌学;或者老师由于不当的行为受到处罚等。教师的过激行为也许和我们要求学生不能犯错,必须做一个规范、完美的好学生有关。正是有了这种观念,才会让教师和学生间总是存在着一些矛盾,而这些矛盾看似还很难调和。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一段时间听了不少课,针对老师们上课的情况,我同老师们一直在交流探讨这样一个问题:课是给谁上的?用教育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教师的教育对象的问题。因为我听的课不论是数学还是语文或其他课,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上课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回答,叫的往往是几个好学生;几个好学生答对了。老师也就眉飞色舞起来,并给予评价,并匆忙得出“同学们都掌握得很快,接着进行下一步内容”的结论。如遇听课的在场,更是如此,被叫的学生要口齿伶俐,表达得层次清楚,切中要点,甚至是标准答案。这样讲课的觉绳顺利,听课的觉得此班学生善思考,素质好。在这样一种假象面前,还有一些处于混沌之中的同学,全然被忽视了。有这样一节六年级的数学课,课题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教师整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语言明白精炼。教师抓住了“找谁是整体‘1’的关键”,但是没有注意到后面学习有困难学生迷惑的目光。课后,我问这些学生,“学懂了吗?”他们笑了笑。“会找整体‘1’吗?”他们摇摇头。“那为什么老师问都齐声回答明白呢?”“不说,声音小,老师会埋怨的。”这是怎样的悲哀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成了弱势群体,他们所受到的更多的是冷漠的目光或嘲讽的挖苦,而很少有人想办法让他们成为全体中的一员,成为心灵上受到呵护的孩子。如果每节课都这样的话,每天都会产生新的学困生,不光是知识上的学困生,而且是心灵上的学困生。  相似文献   

20.
郎宇飞 《上海教育》2007,(11A):53-54
从“过程与方法”目标来说,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巩固、应用知识甚至创造新知的一个过程,也是师生交流的另一种方式。批改作业是教师检查自己的教学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创新程度,及时发现教与学中的问题与成果的信息反馈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中信息反馈越是及时恰当,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好。而在作业批改后进行个别辅导不失为及时反馈信息的有效途径。那么,辅导什么?怎样辅导?[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