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通过对“水循环和水平衡”一节教材内容的分析,论述了作在讲解这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从水循环知识本体出发,对照课标就"水循环"教学中的若干现象进行反思,分析诸多困惑的症结所在;解析水循环规律,并探讨教学中规律性知识的地位与作用,强调"规律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材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分别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和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其中前两个问题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第三个问题则是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最为基础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教材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地球的圈层结构,熟悉了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本章内容学习地表岩石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气和水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动力。本节课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形  相似文献   

5.
一、知识构建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地区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烈,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已成为制约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人们对水循环的研究愈演愈烈,尤其是对地表径流的研究更为突出,如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和引黄济青工程等都是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由此可见,水循环不仅...  相似文献   

6.
孟东红 《地理教育》2013,(Z1):99-99
<正>目标设计:高三的课堂是充实的,因为每堂课的信息量都很大;高三的老师是忙碌的,因为总想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成绩;高三的学生是紧张的,因为有太多的知识点要巩固。高三的教学需要知识、方法和一定数量的题目,也需要笑声、掌声和读书声;高三的学生需要听讲、练习和考试,也需要构建、思考和质疑。高三开展的最多的就是复习课和习题评讲课,如何让复习课充满趣味和思考,是高三学生和老师所期盼的。笔者在高三的教学中做了一定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以"水循环与水资源"这一课为例,介绍在设计复习课的过程中如何注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研讨性。  相似文献   

7.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图版·必修第1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水的运动"(第2课时)。【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标分析:本节课标特别强调"运用地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理解洋流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比分析模式图与实际大洋的分布,联系已学知识归纳出洋流的分布规律,进而使学生认识洋流运动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8.
校内考察活动可以缓解野外考察活动与学校课程设置之间的矛盾,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针对"水循环"这一内容,以江苏省昆山中学"海绵校园"考察活动为例,通过观察、考察和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以及真实情境下创设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9.
依托区域资源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开展案例式教学,可在真情境、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世界相关联,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在明确基于真实情境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原则基础上,提出真实情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思路:区域资源—核心概念—融合—问题情境—教学实践—多元评价,并通过“水循环——圃田泽的前世今生”这一教学案例呈现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以期为真实情境下的案例式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水循环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探究水循环的类型、基本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可见本节的重点是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及意义。在能力要求上水循环的过程只要求说出,而对水循环的意义则要求说明。水循环维持着各种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将各大圈层联系起来,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教材中利用直观形象的图像来辅助内容的学习。  相似文献   

11.
2015年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质课评比暨观摩活动落下了帷幕,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教授了"爱护水资源"一课,并获得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质课竞赛一等奖,现将这节课的磨课过程和同行分享。一、教材分析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爱护水资源"是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四单元课题1的教学内容。主要介绍两部分内容:一是人类拥有的水资源;二是爱护水资源,每部分内容又都是从两方面入手。"人类拥有的水资源"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  相似文献   

12.
1教材分析 牛顿的三个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力学的核心内容。牛顿第一、二定律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的受力物体,只能解决一个物体的受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而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牛顿第三定律”,是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它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它独立地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因此它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最有效的补充,学好这部分知识是学生能正确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多媒体技术集图像、声音、视频等于一体,将学习内容化繁为简、化静为动,便于教师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于地理学科兼具综合性、区域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发挥更大的优势。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人教版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将多媒体技术渗透到导入新课、课堂讲授、课外拓展等教学环节,以期为多媒体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地理实验教学可以演绎地理事象的空间差异和要素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地理事象空间运动特点和演变路径。文章从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现实困境出发,以人教版“水循环的过程和类型”为例,对实验教学体系设计和教学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张巧  甘露 《地理教育》2014,(10):20-21
正一、课标分析必修1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内容要求中提出:"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本课标要求学生结合实例,运用资料,在梳理地理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地表形态如何影响聚落的规模、分布、形态及发展。二、教材分析"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是湘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在内容上比较独立,前后联系不大,涉及到部分初中知识。本节内容是地形条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新教材的特点是条款式、结论性的语言很少,地理图  相似文献   

16.
课程分析:海洋水的运动形式主要有三种,而洋流是最主要的运动形式。对于洋流,本节主要讲述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洋流的形成,主要是盛行风吹拂海面形成的风海流,这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内容结合得比较紧密。第二是洋流的分布规  相似文献   

17.
基于核心概念的地理单元教学是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以“水的旅途”为主题,基于核心概念“区域”“人与环境的关系”重组教材内容,并结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思想”进行单元教学设计,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任务序列,将零碎的知识结构化,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确定单元学习主题、制订单元学习目标、设置单元核心问题、设计单元任务活动、开展单元学习评价。  相似文献   

18.
刘娟  相炜 《地理教育》2009,(5):28-29
教材分析 大气的运动是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教材首先介绍了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然后阐述了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过程,并设置"活动"题来解释海陆风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曹元 《地理教育》2009,(5):24-25
“水圈和水循环”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三节内容,重难点是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笔者试图通过构建探究式地理课堂,使教学内容问题化,将“结论”形式呈现的教材内容,转化为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活动中教师进行及时的过程掌控与方法指导,从而实现重难点的突破。为了使探究活动顺利进行,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充分准备,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探究情境并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学生认真预习教材内容,上网搜索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20.
洋流成因与洋流分布规律是高中地理“海水的运动”这节内容中的难点与重点所在,由于洋流的形成原因比较多,仅仅依靠简单的图示与讲解虽然可以把具体的原理阐述清楚.但这只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演,学生由于不能及时参与到探索理解的过程中,无法激发其兴趣与主动性。同时,洋流分布具有复杂并具有规律性的特点,需要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这一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