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的交往与沟通能力已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生存、生活和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素质。特别是在我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加强大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培养。不仅可为共顺利完成学业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而且可为其毕业后尽快顺利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大学生健康成才,职业生涯良性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和未来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本文分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现状及缺失成因。提出了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并给出了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着功利性、泛娱乐性、趋同性、虚无化、异化等特征。究其成因是作为大学生精神生活发展动力的资本、科学技术、文化产业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发展,甚至是偏离社会所推崇的健康精神生活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通过重构教育内容体系、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和自我教育能力、培育大学生精神消费能力等有效路径来提升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浅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大学生无论是在学校学习、生活,还是毕业后的职业生活,社会生活,都不可能没有人际交往。提高交往能力,构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4.
余海蔚 《文教资料》2015,(2):126-127
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及应对挫折的能力,正确处理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惑和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新的方法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愈发重要。社会工作"助人自助、尊重和平等、服务"的理念,以渗透性教育的方式走进大学生的生活中,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因此将社会工作方法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是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5.
健康网络生活方式是网络信息社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分析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探讨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拓宽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理论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6.
朱佳隽 《成人教育》2012,(4):106-107
提升个体生命价值,获得幸福感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议题,帮助大学生关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实现个体生命价值,提升生活质量、获得生活满足感和幸福感,最终促进其自身健康和谐发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心理学视角分析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和主观幸福感总体特征,探讨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在培养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价值观的同时,获得对幸福感的感受能力.  相似文献   

7.
社会关注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生活质量的基础,构建合理、积极的社会关注策略是推动社会关怀体系,提升大学生心理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社会关心是大学生心理生活质量提升的动力,故应健全社会关心体系,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构建健康的校园信息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发展自我关心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关心氛围。社会关爱则是大学生心理生活质量提升的保障,学校关爱可获得更好的自我实现,家庭关爱可获得更完善的心理成长,同伴关爱可获得更愉快的生活体验,自我关爱可树立良好的生活形象。  相似文献   

8.
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社团的现状,探讨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运用自编大学生社团活动问卷和访谈法对264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1)大学生社团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成正相关,对大学生的适应生活能力、个性发展、入际交往能力、自我意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维度影响显著;(2)大学生担任社团干部与不担任社团干部在健康人格发展方面有显著性差异;(3)大学生社团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树立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从拜金主义、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人际交往能力、遇挫处理能力和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目标分析了当今大学生健康人格缺失的问题,最后指出了健康人格的树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人格是指一个人表现于外部的给人以印象性的特点和生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逐渐承担起社会公共参与的角色,他们的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将直接影响未来的社会管理水平。受民主参与所需的文化素质、法律素质以及经济、组织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大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尚不稳定,公共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健康有序的公共生活领域亟待形成。必须从学校教育、制度建设、社会化协作等方面推动大学生社会公共参与,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管理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1.
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峰 《教育导刊》2006,(3):31-32
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大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密切大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能够使大学生获得缄默知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有助于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2.
网络生活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阐述了加强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出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包含理想信念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五个层次的内容,并从理想信仰、道德法制、心理辅导、情感认同、文化熏陶、社会实践六个方面论述如何构建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3.
大学健康教育是通过各种教育方式把健康保健知识和健身方法传授给大学生,以帮助大学生掌握正确的健身方法和手段,同时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复杂的心理活动,通过心理咨询帮助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所遇到的心理问题.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自我锻炼能力,使大学生能健康学习、生活、工作.  相似文献   

14.
评价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是其中的重点和核心,然而影响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学生的成长环境,还包括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另外,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也存在一定影响.就目前来看,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都不是十分令人满意,而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对学习目标的制定不够明确、意志力不够坚定、情绪的缓解能力不够、生活方式不健康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地下等缺陷,本文将针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行分析研究,以促使大学生向社会高质量人才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其大学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对其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一些障碍和不足,这与大学生社会需求、认知程度和性格特点有关。应当从提升大学生全面素质出发,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和引导,促进他们人际关系的协调。  相似文献   

16.
本根据党和国家关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论述了增强大学生艺术修养的有关问题,现代社会发展呼唤高素质的合格大学生,增强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素质和优美高邪的审美能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智力素质的发展,提高创新能力;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交际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拓展未来的发展空间,增强大学生艺术修养的途径主要有: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校园化的氛围作用、校园环境的熏陶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17.
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及访谈法对内江市两所高校部分全日制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生活方式外,还与环境、生物和保健服务因等素相关,但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主要原因;加强卫生保健宣传,形成大学生正确的健康价值观;对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课程,加强饮食营养、睡眠卫生指导;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加强体育锻炼;引导大学生剖析现代社会的节奏特点,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的就业压力越来越激烈,部分大学生由于在校期间没有进行系统的心理辅导,导致其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在社会工作与生活中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对大学生社会心理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提升其自我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本文通过设计实验的方式,对体育生活拓展训练能否培养大学生社会心理能力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9.
在知识经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业的艰辛和快节奏的生活给渴望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年轻大学生们提出了很高的心理要求,也给他们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扰和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突出。本文主要从学校、社会、家庭等因素来"透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促进大学生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20.
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成才以及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目前江西高校部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还存在一些不健康的表现.要注重从社会、高校、家庭、个人等方面发挥好正面的教育引导作用,着力培养大学生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