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这不是反语──鲁迅文章语言分析一例浙江省宁海二中杨一波笔者在教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时,碰到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由第三章节的最后一句话引起的。文章在论述“叭儿狗尤非打落水里,又从而打之不可”的道理之后,接着说:“以上是顺便说及的话...  相似文献   

2.
叭儿狗如可宽容,■别的狗也大可不必打了■因为它们虽然非常势利,■但究竟还有些像狼,■带着野性,■不至于如此骑墙(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此多重复句的划分见高中语文第四册《教参》。我们推想《教参》的编写者之所以将第一重划分在①分句与②③④⑤⑥分句之间,大概是看到了②分句与③④⑤⑥分句之间有较为明显的因果关系。但是,却未曾料到有两个问题也与之俱来了。其一,如果说第一重关系划分在①分句就不仅与②分句有假设关系,而且与③④⑤⑥分句之间也应有  相似文献   

3.
高语四册教参对一个多重复句作了如下划分:叭儿狗如可宽容,︳别的狗也大可不必打了,因为它们虽然非常势利,︳但究竟还有些像狼,带着野性,不至于如此骑墙。笔者认为,在“别的狗也大可不必打了”的原因中,如果不涉及叭儿狗,以上分析当然是正确的;但如果涉及到叭儿...  相似文献   

4.
叭儿狗阿随,自鲁迅笔下一出,文坛狗的形象便也争相奔突而现.先有门生鲁彦的黑狗来法(《黄金》)和老舍的叭儿狗“拿破仑”(《二马》),接着,鲁迅便向日本友人推荐张天翼的叭儿狗小彼德(《小彼德》);巴金更别出心裁,在“我”(狗)身上插了草标,一路叫着咬着被卖来(《狗》);茅盾动物写得最多,尤以那只怕冷的癞黄狗著称(《水藻行》);沈从文出手不凡,一气“双生”两只状伟白毛的大狗(三男人和一个女人》).但是能够同《伤逝》阿随媲美的,却只有沈从文根据“顽童”时代“碾坊里的母黄狗”原型,在《边城》中创造出来的黄狗形象.  相似文献   

5.
教师讲课靠语言来进行,呆板、晦涩、冗杂的语言是不能振作学生的学习精神的。教师的语言要形象生动,这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更显得重要。教师讲析课文时往往要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剖析来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规律,讲析文艺作品固然如此,即使讲析象《论“费尔泼赖”应该缓行》这样的杂文也应如此,让学生运用联想来对“落水狗”、“叭儿狗”之类的无耻文人和政客  相似文献   

6.
被“四人帮”的叭儿狗于会泳吹捧为“和《园丁之歌》不一样,很好,参加了斗争”而名噪一时的话剧《风华正茂》(以下简称《风剧》),是阴谋文艺的一个货色,是按照“四人帮”“写与走资派斗争”的黑旨意  相似文献   

7.
谜语     
十月十日对号头。(打一字)单门独户。(打一字)这山望着那山高。(打一字)笼中鸟。(打《三国演义》一人名)不是真品。(打《红楼梦》一人名)春城无处不飞花。(打东北一地名)闲话素食。(打一古书名)论文称文豪,论武砍大刀。(打一字)谜语  相似文献   

8.
“象征”是鲁迅作品常用的手法。在《伤逝》中,作者赋予叭儿狗“阿随”以丰富的象征性。本文以“阿随”的五次出场为线索,层层深入分析了“阿随”这个语词的象征意义,剖析了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内在原因,写出了新意。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小说《伤逝》中阿随貌似一个无关紧要的道具,然而在小说中这只叭儿狗却因其"阿随"的名字,承载了一定的文化意义。阿随在《伤逝》的最后已经成为了涓生这样的新的知识分子永远摆脱不了的两种负累的象征,即经济上的负累和因对家庭、社会反叛所招致的不幸而产生的道德上和情感上的困扰。  相似文献   

10.
敦煌变文《茶酒论》(并序)中"打"却三盏已后的"打":一般被解释为饮食或吃,但通过对近代汉语相关语料的语义组合、语义语境分析,可以看出"打"应指大吃大喝,附属意义有粗俗随便的非正式风格、讥讽亲昵的情态和口头语体等特点。"打"和现代方言词"咥"的使用情况比较也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在对八卦掌流源正名分辨之争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地方民俗体育项目八卦掌与《周易》哲学之间的文化流变关系,再从卦象、卦图、卦数和卦理四个维度阐述了八卦掌与《周易》哲学易理的融合关系。研究认为,八卦掌由董海川所创具有时间上和文献逻辑推理上的考察依据;八卦掌阴阳鱼、八卦掌技变、八卦掌取象、八卦掌修身与《周易》哲学思想中的阴阳论、易变论、卦画论、道德论存在“底层”与“借用”的文化关系;八卦掌对《周易》哲学融摄表现在“卦象、卦图、卦数、卦理”论域。八卦掌的肢体运动特征、“站、转、换、打”功法、四正四隅、门派武德之风与《周易》“卦象、卦图、卦数、卦理”易理的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民俗体育特质的武学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2.
论《冬青树》的崇高美马华祥《冬青树》是清朝中叶著名戏曲家蒋土铨的一部力作。作者以不怕酷寒、霜打更青、不怕砍头、砍头更旺的冬青树来象征文天祥、谢枋得的无所畏惧、宁死不屈的忠贞爱国精神。剧作以其特有的艺术魁力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久久...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在素材、结构、情节、人物、语言、背景等各个环节都采取了“全面限制表达手段”的叙述策略,形成了极简约而又极深广的小说叙事观。《呐喊》《彷徨》小说叙事以其“格式的特别”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文体的极简主义叙事典范。《呐喊》《彷徨》人物形象的简约化,表现在以陌生化叙事、“杂取种种人”、身体叙事、独白叙事、隐形书写等方式和对不同人物角色进行的多样化塑造上。《呐喊》《彷徨》极简约而又极深广的历史主题,表现在以辫子、馒头、钢鞭、“纸糊的指挥刀”、油鸡、叭儿狗等“貌似无足轻重”的戏剧性道具上,深刻揭示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和历史变革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自撰《新五代史》,写了五十多篇序和论,还有二百多条小注,其中有不少也是论的性质。后来,他奉勅与修《新唐书》的本纪、志、表三部分,又写了序、赞二十余篇。这些序、论、赞所涉及的问题虽然很多,如《新唐书》卷一《高祖本纪赞》论唐之兴盛,卷十《昭宗本纪赞》论亡国不必皆愚庸暴虐之君;《新五代史》卷二《梁太祖本纪论》论不伪梁,卷四《唐庄宗本纪论》论沙陀世系,卷十《汉高祖本纪论》论即位改元,卷十三《梁家人传序》论女祸,卷二十四《郭崇韬传论》论枢密使之沿革,卷二十七《康义诚传论》论侍卫亲军之制,卷四十《温韬传论》论厚葬之弊等等;但也决不是泛滥无归,没有主题。这个主题就是“治乱盛衰之理”。记“兴废存亡之迹”、论“治乱盛衰之理”,这本来是我国历史编纂学的传统。欧阳修撰《新五代史》的主观动机,又  相似文献   

15.
几年来,“四人帮”把持教育阵地,对教师乱扣“智育第一”的帽子,使不少教师的教学工作无所适从。那时,我在初次教《论打“落水狗”》一文时,就没有根据语文的特点讲授必要的语文知识,只是笼统地讲鲁迅打“落水狗”的精神与为什么要打“落水狗”的道理。结果是学生不能掌握语文知识,课文读不懂,记不牢,过后只得个“落水狗”应该打的笼统印象。  相似文献   

16.
崔学攸《读柳宗元〈封建论〉书后》,原刊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周刊》1918年第136期。崔学攸,字慕庭,广东南海人,清华学校学生,见《清华周刊》1918年第4期《本校同学录》。后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除此文外,作者在《清华周刊》刊有《读邶鄘卫风书後》、《赵受韩上党论》、《鲁仲连义不帝秦论》、《樗里子甘茂合论》、《诸葛武侯论》、《学然後知不足》、《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论》、《修利堤防达沟渎论》、《文明竞争论》、《为国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论》、《送高四级留美书》、《陈母李太宜人六十寿序》,及译文《童子义勇队述略》等。  相似文献   

17.
从1927年10月至1934年10月,茅盾陆续发表了《鲁迅论》、《王鲁彦论》、《徐志摩论》、《庐隐论》、《冰心论》、《落华生论》.在这些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影响甚大的作家论中,关于浙江籍的作家论竟占了一半.《王鲁彦论》发表于1928年1月10日《小说月报》第19卷第1号,是针对当时王鲁彦的《柚子》集11篇与《黄金》、《毒药》、《一个危险的人物》而评的.王鲁彦是“文学研究会”的重要作家,当时,还与叶绍钧、许钦文、冯文炳、胡也频等,被同称为“鲁迅派”的作家.王鲁彦一生坎坷,英年早逝,但留下了不少文  相似文献   

18.
崔学攸《读柳宗元〈封建论〉书后》,原刊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周刊》1 9 1 8年第1 3 6期。崔学攸,字慕庭,广东南海人,清华学校学生,见《清华周刊》1 9 1 8年第4期《本校同学录》。后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除此文外,作者在《清华周刊》刊有《读邶鄘卫风书後》、《赵受韩上党论》、《鲁仲连义不帝秦论》、《樗里子甘茂合论》、《诸葛武侯论》、《学然後知不足》、《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论》、《修利堤防达沟渎论》、《文明竞争论》、《为国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论》、《送高四级留美书》、《陈母李太宜人六十寿序》,及译文《童子义勇队述略》等。  相似文献   

19.
西塞罗     
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是古罗马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散家,同时也是一个很有影响的教育家,其主要作有《论国家》《论法律》《论演说家》《论友谊》《论灵魂》等。  相似文献   

20.
《灭惑论》是除《文心雕龙》、《剡石城寺弥勒石像碑铭》外刘勰现存的重要文章。有关其撰年,学术界有不少不同的说法,论证的思路及依据也多有差异。笔者认为,从《出三藏记集》中十卷本《弘明集》目录,释僧顺《释〈三破论〉》题注中谓《三破论》为道士冒张融名作,齐梁佛、道二教的传布及《三破论》、《灭惑论》的主旨来看,《灭惑论》必定撰成于芬代。笔者不同意先此齐代说的论证,认为从《出三藏记集》、顾欢作《三破论》考订《灭惑论》的撰年是不对的。笔者也不同意梁代说的论证,梁代说在对《灭惑论》、《三破论》主旨的把握上.在联系时风理解《灭惑论》的产生年代上都没能切合实际。学术界关于此问题的争论是必要的,但不细致利用现存史料的缺陷也是明显的。笔者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对深化龙学的研究是有所帮助的。本文对上述诸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